央行全面降准点评:“信用”能否宽,先看“利差”降(国信策略)

2019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这样安排能够基本对冲今年春节前由于现金投放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测算,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加上即将开展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所释放的资金,再考虑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不再续做的因素后,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我们认为,央行此次全面降准,将进一步释放资金,有利于保持市场流动性宽松,短期内对股票市场有很强的提振作用。中期来看,政策出台后,市场能否趋势性反转,取决于宽松政策能否取得实质性效果。

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能够重回上行趋势,一定是在政策出现后,一些特定宏观变量发生明显好转以后。比如2008年那会,七月份就开始出台了一些列的放松政策,力度非常大,但市场一直要到年底时候才慢慢有起色,因为到年底时信贷数据出现明显好转了。再比如2016年一月份两次熔断后,二月份以后PPI同比开始出现了快速大幅上行,市场于是慢慢起来了。

当下市场运行的一个主要矛盾是2018年“去杠杆”下带来的“信用紧缩”,体现在社融余额同比增速持续下滑,因此虽然去年以国债和国开为代表的无风险收益率大幅下滑,但信用利率(特别是低评级)是明显上升的。因此对上市公司和实体经济整体而言,融资难度显然是上升的。

到2018年7月份,我们看到了相关政策的明确转向,包括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转向“稳健”,7月23日,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中提出“去杠杆初见成效,稳杠杆成为下一阶段主要目标”。同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社融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等。因此,包括我们在内市场普遍认为后续将有可能迎来一个“宽信用”的周期阶段

但实际情况是,截至到目前为止,“宽信用”的预期暂时是落空了的。“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依然不畅,实体经济融资环境不容乐观。我们重点关注的“信用利差”指标在7月底至8月底将近1个月的时间内有大幅回落,期间上证综指也基本止住跌势,但随后再度出现大幅上行,至今仍然维持在历史高位。因此不得不说,历史最高位置的“信用利差”是导致上证综指下破2449的重要原因。

综上,此次降准从政策目的来看,核心还是为了促进信用扩张,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信用利差的变化,他是社融的领先指标,如果后面社融会起来,信用利差一定会先大幅回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