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走向停滞的原因是什么?

伝儱


勃列日涅夫是历史上的苏联第5任领导人,他在1964年年底参与了推翻赫鲁晓夫的活动,随后被推选为苏共的总书记。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成为了能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军事强国,并一度凌驾于美国之上(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时)。



不过,勃列日涅夫时代也是苏联由盛转衰的一个折点。在他统治后期,国内出现了诸多危机,例如经济改革失败、大搞个人独裁、放任贪腐问题。此外,勃列日涅夫还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并与美国人在全球展开军事竞赛,最终耗尽了苏联的国力。

作为一个曾经的超级军事强国,苏联从兴起到灭亡,前后才只有70多年时间,而勃列日涅夫无疑是导致苏联衰落甚至解体的重要元凶。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腐朽统治影响十分深远,不仅断送了苏联的前程,更导致后面几任领导人的改革都积重难返。
(美苏冷战的产物,苏联基辅级载机巡洋舰)

苏联衰落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其国内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不再增长甚至负增长。我们知道,前苏联即使是在全盛时期,自身经济总量也只有同时期的美国的五分之三左右,然而勃列日涅夫无限期的军事竞赛却拖垮了苏联的经济,让苏联国内一片怨声载道。


苏联从斯大林时代开始,就一直是重工业压过轻工业的状态,也就是经济结构失衡。而在美苏冷战后期,苏联国内的民生已经十分艰难了,但勃列日涅夫还沉迷于自己缔造的霸业中,没有丝毫的醒悟。同时,他那有限的改革也只走赫鲁晓夫老路子,换汤不换药,根本就没有改变苏联重视军工、轻视民用的经济模式,使苏联经济形势雪上加霜。更大的危害是,经济改革失败和贪腐问题使得苏共的公信力下降到冰点,这才埋下了后来苏联解体的隐患。

(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历史的荒野


勃列日涅夫时代通常被认为是苏联战略扩张,美国战略收缩时期,苏联凭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积累的国力,与美国在全球争霸,咄咄逼人,但在苏联内部,苏共的政治经济改革实际上已经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各种矛盾开始积累,最终在勃列日涅夫下台没几年,苏共上演灭亡戏码。

赫鲁晓夫的改革,触动了苏联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在内部政治斗争中,这位改革派被政敌赶下台,勃列日涅夫本人成为苏共总书记有着诸多巧合,一般认为,勃列日涅夫本人能力远远比不上赫鲁晓夫,其之所以上台,完全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勃列日涅夫本人才智平庸,不足以对各方利益构成威胁,缺乏进取心,反而最符合各方利益,苏共内部当时不允许有任何势力能够一家独大,更不要说继续赫鲁晓夫的改革了。

从外表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是扩展阶段的,但在内部,苏联政治经济的体制僵化开始进一步显现出来,各级领导干部沉湎于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在苏联老百姓依靠配给制购买国产收音机和电视的时候,苏共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级别享受外国进口的各类生活用品,缺乏群众和舆论监督的苏共,不仅进一步腐化堕落,而且各级领导干部为了继续享受权力而出现了明显的高龄化,失去进取心,安于现状,对身边正在慢慢积累的各类矛盾视而不见。

勃列日涅夫之后,多任苏共总书记都是高龄老人,几乎上台没几个月就要举行一次国丧,最高领导人频繁去世不仅让老百姓感觉不妙,也进一步瓦解了苏共内部权力构成,当革新派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可惜,晚了!红色帝国在平安夜倒塌,但其对俄罗斯社会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现在的俄罗斯政治体系,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苏联时代的影子,毕竟,普京及其周边小集团,不少就是苏共老党员和克格勃出身,权力的味道太过美妙,为了把握权力,哪儿有什么不敢干的事儿?


鹰眼防务观察


相信很多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对于前苏共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多少有所耳闻,不过这位乌克兰老爷子的上位之路并不像大家想象那般顺理成章,而是通过政变推翻赫鲁晓夫后才手握大权。

不过,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获权开始,再到1982年的这18年间,真值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也搞得如火如荼,苏联也迎来了军事实力井喷的年代,尤其是核武器数量更是一度超越美国,凭借这一点苏联一举成为世界超级强国。

但是这一切的繁荣也仅仅针对苏联自己,此时的勃列日涅夫视除苏联以外的共产主义阵营国家为自己的附庸,大搞"有限主权论",主张用“联合主权代替单一的国家主权”,说直白就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国家主权,必须听苏联的!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

更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通过"有限主权论"衍生出自己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即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老家伙活脱脱一个超级大鹰派啊!

别看勃列日涅夫在军事战略和扩张上雄心万丈,但在经济改革上却是蹑手蹑脚,他执政后期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都比较保守,对于苏联的经济提升并无太大帮助,更要命的是还学斯大林那一套,大搞个人崇拜,但即便如此,勃列日涅夫仍旧在81年再度连任苏共总书记,可能是苏联人还未尝够踩着美国人登上世界之颠的感觉吧……可惜的是老爷子在连任第二年就驾鹤西去了……

不过,任何事和人都有着自己两面性,勃列日涅夫也是如此,有功必有过,自有后人评说!

我是军武最前哨!

喜欢军事的朋友可以加关注,每天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内容!


军武最前哨


“勃列日涅夫才是苏共真正的掘墓人。”“他毁掉3个最重要的苏联改革家。”不少俄罗斯学者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

从表现上看,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苏联蒸蒸日上,核武器数量一度超越美国,大有世界霸主之气。实际上,苏联已经走向暮路,惯性拖着它继续前行。苏联可能的新增长路径,3个力主改革的领袖,全部被他毁掉或者遗祸。

第1个改革家赫鲁晓夫,特点是想干敢干,被勃列日涅夫的政变废黜;第2个改革家柯西金,主张计划要结合市场,被勃列日涅夫打压下台;第3个改革家戈尔巴乔夫,接下勃列日涅夫留下的烂摊子,弄出章法大乱的失败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政绩差,世界人民只有笼统的印象,而他让人深刻的标签是“舌吻控”“勋章迷”。

让西方领导人胆战心惊的拥吻,犹如铠甲般挂满全身的勋章,勃列日涅夫身上散发着强烈的自恋气味。在矿产资源驱动的强大国势下,他已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国领导,也可以被视为苏联集权统治的化身,或者说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

对于掌权的苏联既得利益者来说,任何改革都毫无意义,因为现有体制已经满足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而改革反而是有风险,会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冲击,所以任何与改革有关的主张都被封杀。

在勃列日涅夫长达18年的统治(1964-1982年)里,苏联政治生活日益缺乏活力,从上到下到处都是保守的迹象。

勃列日涅夫的最大败笔,是与新的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你懂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行业兴起……

而勃列日涅夫的不思进取,跟苏联人有钱是很有关系的,那时候石油、天然气的出口带来滚滚财源,掩饰掉经济、政治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暴跌,苏联人的收入大为减少,于是各种掩饰的问题就纷纷浮出水面,社会矛盾陷入激化。

加上勃列日涅夫取消“干部轮换制度”,让年老者长期占据领导岗位,不能工作也不让位;而年富力强的干部则因缺少岗位,而失去用武之地。苏联进入夸张的老年政治,开会的时候很少见到年轻人,只有一帮垂垂老矣之人在应付。甚至4个月内,苏联死掉3个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带病运行,逐渐走向停滞……


子屠龙


1964年勃列日涅夫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强迫赫鲁晓夫“退休”,由此开启了18年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在这18年中,苏联的国力到达巅峰,经济、政治、军事都对美国形成攻势,对外更是四处出击,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侵略阿富汗等等。但到了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国力开始逐步下降,社会问题开始凸出,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勃列日涅夫也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那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为什么会走向停滞,进而消亡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改革停滞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体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涉及农业工业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但总体来说改革并不彻底,虽然从政治上否定了斯大林,但并没有在制度上反思斯大林体制的缺点,甚至为了稳固统治,重拾斯大林个人崇拜那一套。而赫鲁晓夫冒进冲动、缺乏策略的缺点也逐渐暴露,这些都成为他被赶下台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第一轮经济改革,也被称为“新经济体制出台”阶段,改革涉及范围很广,政治领域勃列日涅夫取消赫鲁晓夫时期分为农业党工业党的做法,加强统一领导,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多余的粮食农庄可自行支配,工业方面扩大地方自主权利,把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重新分配,提高企业在生产管理和利润分配方面的自主性。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对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的评价是,它是“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载入苏联历史的”。

如果苏联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走出一条新路也说不定,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苏联的改革却逐渐停滞。停滞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既得利益过于强大,不舍得放弃到手的权力。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说到底就是用市场的力量取代行政力量,进而释放社会的活力,但后期的勃列日涅夫为了稳固权力,大量安插亲信,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愿意过多改革,因为改革就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1971年开始在官方文件中“改革”两个字都看不见了,只能说“改善”,不彻底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的局面,所以在经历初期短暂的增长以后,苏联经济完全停滞。

(2)腐败

勃列日涅夫自身就是最大的腐败分子,他是高档轿车和猎枪的狂热爱好者,拥有豪车过百辆,别墅遍布全国各地。即便如此他还不满足,每次出访回来都从专机卸下几十箱高档礼品,把外国领导人送的国礼据为己有,而他在全国电视直播面前摆弄自己硕大钻戒的画面更是震惊世界。

他的家人一个也不例外,弟弟、老婆、儿子、女儿都腐败透顶,尤其是他的最后一任女婿丘尔巴诺夫,从一个上尉几年时间爬到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岗位,其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的种种恶行全苏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这样的老大,下属可想而知,为了拉拢人心,勃刚一上台就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高干特供制度,上层官员可以不受限制的从国库中支取钱财,领取物品,以至于苏联高层人人有别墅,家家是富豪,各种特供奢侈品、高价物品更是不计其数。发展到后来不仅各级领导人自己有别墅,儿子孙子都有别墅,国有资产被大量瓜分,反腐根本就是一句空话,珠宝钻石走私案、黑鱼子酱走私案,粮食走私案都发生在这段时间,甚至克格勃军官都参与进来,用情报换取钱财,整个苏联社会已经完全腐败。

(3)上层固化

赫鲁晓夫时期推行干部技术化、年轻化,大量技术人员被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稳固权力,废除了干部改革制度,重拾领导干部终身制,在赫鲁晓夫执政年代,中央委员连选连任者占49.6%,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二十六大已高达90%以上,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为70岁,书记处成员为68岁,核心成员的平均年龄高达75岁。整个上层社会铁板一块,毫无改革进取之心,而在位时间过长,又导致裙带关系盘庚错节,底层社会上升空间完全被堵住。

而勃列日涅夫自己大权在握后,大搞个人崇拜,他用三年时间把自己的军衔从中将提升到元帅,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他写的《小地》、《复兴》、《垦荒地》等小册子不仅发行量巨大,还获得列宁文学奖,简直就是个天才。

如此这般,苏联社会发展停滞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是当时国际油价高企,加之地区冲突不断给了苏联出口武器换取外汇的机会,问题可能会更早爆发出来。后世许多人把勃列日涅夫说成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并不冤枉,正是他的胡作非为给苏联人民带来灾难,作为有相似经历的中国,当引以为戒。


日慕乡关


错失改革机会,整个社会在死气沉沉的“稳定”中走进了死胡同。


苏联其实从创立开始,其经济模式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其国内条件,尤其是29/33大萧条的降临,一方面使得苏联的安全压力大减,资本主义大量资本为了寻求利润转入苏联(哈默的例子最典型的,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其体制正面作用的发挥(诸如第一代革命者的革命热情仍未消退,苏共官僚化尚且不严重,计划经济便于国家集中资源发展工业等等),苏联幸运的实现了工业化。


当斯大林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开始将苏共官僚化迅速固定的时候,二战又爆发了,在这种高度对抗的环境中,苏联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弱点被压制,而优势反而得到了发扬。因此,制度性矛盾被再次压制。


当苏联走过战后重建的阶段,其问题已经快速浮出了水面。不论是赫鲁晓夫还是贝利亚都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经过残酷的党内斗争,最后胜出的是赫鲁晓夫。他正式掌权之后,开始了苏联的第一次改革,试图通过放权的方式克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缺欠。很可惜,作为斯大林政治遗产的一部分,赫鲁晓夫自己身上同样带有官僚的一切弱点,并且他的改革严重触犯了苏共高层官僚的利益,最后被“宫廷政变”式的推翻下台。


勃列日涅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因为其前阶段表现较为平庸而被党内高层官僚作为一个过渡性人物选定出任苏共总书记的。因此,他的政治基础在最开始是很薄弱的,不仅客观上没有赫鲁晓夫发动改革的能力,主观上更是丝毫没有改革的愿望。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勃列日涅夫把自己的缺点“平庸”发挥成了优点,借势大搞“平衡政治”,除了协调官僚之间的利益以外,丝毫不考虑进取;当然了这种“平衡”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更不会为了改革去触动任何官僚利益,反而把赫鲁晓夫改革中积极的一面都统统取消了。


在对外关系上,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走向了高潮,这个压力却是勃列日涅夫无论如何不能逃避的,于是他还不得不调集各种资源去拼命强化苏联的军备,这就让苏联的经济好像一个吃了兴奋剂的人,一时间看着似乎是实力不断增长,实际上属于“寅吃卯粮”的行为,当老本啃光了的时候,苏联的经济就不可避免地在一群更加固化的官僚控制之下从实际停滞面上还有光鲜,最后成了慢慢朽烂的破船。



千里岩


1964年,赫鲁晓夫被政变赶下台,同时,勃列日涅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执政。一直到1982年逝世为止,他统治苏联长达18年,而这一时期苏联开始由胜至衰,直到1991年解体。


执政初期:客观的说,勃列日涅夫统治期并不是一开始就陷入停滞的,相反,在执政初期,他积极改革,通过提高农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农业投资,向农庄发放贷款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营企业实行新经济体制,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据苏联当时的官方数字显示,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67%,而同期的工业产值比则从65%提高到80%(引自《1980年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1981年)。此外,苏联已经有二十余种重要产品雄踞世界之首。正是在这段时期里,苏联的经济实力翻了一番,苏美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除了经济,苏联在军事上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取得了对美国的战略均势地位。在这一时期,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增加了3.75倍。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使得美苏在军事上势均力敌,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但是这种近乎疯狂的军事发展使得苏联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当时有个笑话,开着飞机去抢面包就是讽刺苏联的),国民经济的平衡被破坏,为苏联经济停滞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执政后期:随着勃列日涅夫领导地位的 趋稳固,他的亲信逐步进入各级领导岗位,并且大搞领导干部职务终生制,使得体制越来越僵化,腐败丛生,既得利益的官僚权势阶层反对改革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勃列日涅夫对于改革的态度,以至于后来直接取消了改革,这一改变是苏联向“停滞”过渡的标志。


改革的停滞直接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停滞,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按照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6年—1970年为5.1%,1971年—1975年为3%,1976年—1980年为2.3%,而按苏联学者估计以上三个相应时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3.2%、与1.0%。(吴敬琏:《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在1971—1985年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其他一些综合经济指标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综上所述,勃列日涅夫时期停滞的原因如下:

1、勃列日涅夫推行的干部终身制造成了老人政治、病夫治国的局面,使得苏联的政治环境进入停滞。

2、政治体制僵化导致腐败丛生、形成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强力阻挠使得经济改革陷入停滞,从而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停滞。

3、计划经济本身的缺陷,长期执行之后造成的个人生产力兴趣下降和安于现状,不求发展。勃列日涅夫批判市场社会主义,以行政指令来进行资源配置,排除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停滞。

4、被美国拖入军备竞赛,过分发展军事重工业破坏了国民经济平衡,成为压垮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欢迎评论指正


执着不屈


勃列日涅夫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他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鼎盛。他采取对外扩张政策,消耗了苏联大量的国力,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1.勃列日涅夫1906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1921年至1923年随父亲在卡门斯科冶金厂工作。1923年至1927年在技校上学,并加入共青团,1930年在莫斯科农业大学学习。1939年33岁的勃列日涅夫,担任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党委书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伍,1944年担任少将军衔。1953年任海军部政治部主任,领中将军衔。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并深得斯大林赏识。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1960年被任命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1年12月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2.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把目光投在石油上,国家经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重点发展对象。建设了苏联对西欧、东欧等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把大量石油出口到国际市场,给苏联带来了大笔财富。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2%,1975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67%。正是在这段苏联经济的发展黄金期,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经济实力进一步缩小,这段时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当高。他认为发展重工业是完成一切国民经济任务的前提,因此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都用于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约占财政支出的1/3。苏联国力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他执政时期苏联海军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197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时,美国和苏联军事力量基本达到平衡点,此后日渐朝着有利于苏联方向发展。苏联只花了不足十年时间,就取得了对美国战略军事地位,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美、苏在军事力量上的势均力敌,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



4.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加,勃列日涅夫的内心开始膨胀。他开始将目光投入到中东地区。1979年他指挥十万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希望以阿富汗为跳板,继续占领伊朗和巴基斯坦地区,得到波斯湾的出海口。而欧美国家却看到可以利用阿富汗战争,来消耗苏联的国力。因此欧美国家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各种先进的武器和经济援助,消耗了苏联大量的国力。导致苏联经济陷入衰退,给苏联解体埋下了重要隐患。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他去世9后苏联解体。


杜达特洛夫斯基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走向停滞的最大原因是实行干部终身制,使得领导阶层固化,整个国家完全没有了活力。

1964年10月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被勃列日涅夫等人依靠政变推翻,之后勃列日涅夫接任苏联总书记。在当时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弱势总书记,在中央要面对掌控克格勃以及苏联公检法系统的谢列平、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等人的压力。

为了获得更多苏联实权官员支持,勃列日涅夫实行了一项贻害无穷的政策“干部终身制”,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1/3成员的做法,从苏共23大到26大,苏共中央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90%。在当时作为一个苏联官员做事和不做事一样,有才能和没才能一样,整个苏联政坛一片死水,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人关心经济发展么?

同时勃列日涅夫给了官员更大的特权,豪宅、名车、游艇、各种特供商品、无视法律的权力等等,浮夸奢侈之风盛行。勃列日涅夫更是带头搞裙带关系,以权谋私,其儿子尤里·勃列日涅夫、女婿丘尔巴诺夫都是大贪污腐败分子。

在苏联全国上下充斥着各种特权阶层利益集团,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甚至于可以公开向勃列日涅夫行贿换取官职。部分官僚为了经济利益更是组建黑势力公开走私、贩毒,曾经在苏联绝迹的黑手党组织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达到了2400多个。

整个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高级领导人彼此勾结、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可以说导致后来苏联解体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带领下,走向停滞和解体是必然的。

表面来看,他带领下的苏联,是“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于美国人民差距最小的时段”。但只是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社会危机和经济方面的危机。


他的上一任赫鲁晓夫,尽全力改变斯大林模式,推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关心民生,实施农业改革,与西方关系缓和。虽并未对苏联起到决定性的改革作用,但一定程度上把苏联拉回正轨,为勃列日涅夫的败家打下了坚实的家底。

根据赫鲁晓夫打下的基础,勃列日涅夫只需要进行部分的修正并坚持他的一些政策,处理好与盟国和西方的关系,苏联真有可能超越美国,勃列日涅夫也可成为守成之君。

但他并没有那么做。

他与美国开启了新一轮更加紧张的军备竞赛,以石油红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红利大肆发展军工、重工业,恢复了个人崇拜,还与盟国大打出手,干涉他国内政,直接影响苏联的国际地位与命运。比如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珍宝岛冲突,把中国推向了美国。1979年入侵阿富汗,一打就是十年,拖垮了苏联。1981年又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西方—81”军演,劳民伤财,出动兵力35万,至今也未有国家打破记录。

且他任内,政治体制僵化,思想僵化,高层老年化,针对权贵及军工科学家的特殊超市出现,激起人民的不满。起先还可维持,待老本吃光后,苏联的GDP增长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社会陷入危机。执政末期,老人政治又使得苏联高层无法接触世界潮流,始终保持冷战思维,大笔钱财投入到军工业中,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与危机。



终于,在他的一番折腾后,勃列日涅夫成了中衰之君,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把苏联带入了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