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吃人血馒头”?背后怕是群体的过分狂热

作者 | Sybil

近日,网易云音乐公布最新《音乐作品授权使用协议书》(以下称《协议书》),遭遇律师误读,一时间在音乐人当中引发较大争议。

据了解,网易云音乐在第一时间对引起误读的条款做出了说明,然而,舆论不断发酵,更有自媒体发布煽动性文章指责网易云音乐“吃人血馒头”。

独立音乐人陷入收益困境早已不是一天两天,音乐先声仔细梳理了整个事件的始末,厘清各方观点。

《协议书》主要争议点:授权时间及范围、音乐人收益

事情还要从一位在文娱行业较有影响力的律师赵智功先生发布的《专业律师解读:网易云音乐最新公布的〈音乐作品授权使用协议书〉》(以下称《解读文》)一文说起。

赵律师分别就签约主体、合同效力、合同性质、授权内容、授权时间及范围、原创性、音乐人收益七个方面进行了解读,赵律师指出,网易云音乐享有授权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且合同无法任意解除。

此外,赵律师还认为,平台没有在《协议书》体现出“契约精神”,平台不提供后台信息、播放统计原数据或可以审计的报表,也没有公布任何数字分销的投放平台信息和后台数据,《协议书》中部分版税收益“以网易最终决定为准”,音乐人收入“等于没有”。

如果单从《解读文》来理解,《协议书》几乎等同于“霸王条款”。在音乐先声看来,赵律师的解读过于主观,而事实不该如此。

据悉,网易云音乐迅速联系到赵律师,就解读偏差进行了解释。赵律师随即发文《关于〈音乐作品授权使用协议书〉偏差解读的相关资料》,极为负责地呈现了网易云音乐的立场。

与此同时,网易云音乐也在平台发表《关于音乐人原创作品上传授权、使用、收益等的说明》,音乐先声整理如下:

《协议书》中的免费具体指音乐人向平台授权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而音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赚取收益。由于《协议书》中将版税收益以用户(听众)的形式来区分,其中,“免费用户收听情况”并不意味着音乐人免费提供授权内容,在此情景下,音乐人将通过点播分成获得收益,其比例以授权类型、授权时长、播放量级等因素进行计算。

特别地,针对赵律师提出的“平台不提供后台信息、播放统计原数据或可以审计的报表”,网易云音乐明确表示,作品点播分成是新近上线的功能,对应的分成报表和收益提现功能也将尽快上线。

在授权时间及范围方面,网易云音乐表示,这一《协议书》为非独家授权协议,期限为2年。所谓“非独家授权”,即音乐人还可授权其他平台、唱片公司、版权(代理)机构发行和使用音乐作品,不同渠道按照各自约定的授权协议向音乐人支付版税收益。

网易云音乐这次的官方说明主要是针对本月上线的《音乐作品授权使用协议书》的答疑。此外也有音乐人较为关心《网易音乐人服务条款》里的“永久”“不可撤销”“不可删除”等表述。对此,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茂成律师特别提到,在授权期限上,音乐人与网易云音乐达成的协议应以《协议书》为准,即为2年有效,并非永久,且收益也应按约定分配,并非免费。

对于“不可撤销”,孙律师解释道,由于《协议书》明示了授权方义务,音乐人签署协议即默认承担这一义务。实际上,为维护音乐人与平台双方交易的稳定与安全,许多授权合同均会标明不可撤销授权的约定,这已是一种行业惯例。

同理,作品删除权与协议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删除作品相当于解除授权,这一行为自当受到“不可撤销”条款的约束。

一些音乐人也指出,不同平台在授权到期后的处理方式不同,例如,腾讯音乐在到期后如不提交终止协议,会默认继续续约。起始期限+多个续约期限的模式,常见于各大平台。音乐先声也对照了虾米音乐有关“作品删除”的规定,我们看到,虾米平台默认不提供音乐人删除作品/专辑的功能,但保留了协商渠道。

关于不可删除,音乐先声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事实、一个误解:

事实是,作品授权后确实不支持自主删除。孙茂成律师说“删除作品相当于解除授权”。我理解:要是协议允许自主删除,等于这个授权协议就没有效力了。

一个误解是,一些音乐人担心自己以前不满意的作品不能做替换和修改。其实官方今天的专栏里面已经明确说了可以修改:“我们支持作品信息校正和作品品质优化”。

客观地看,网易云音乐《协议书》的签署具有法律效力,在对授权方权利及义务的规定上,《协议书》并无隐瞒,2年的授权期限也符合行业惯例。

综合两位律师的解读及行业观察,网易云音乐《协议书》属于业内共识,因赵律师误读导致的大范围质疑,本不应该存在。

本是利益共同体,相煎何太急?

其实,网易云音乐《协议书》引争端,源自法律术语和日常用语的理解偏差。究其本质,音乐人与网易云音乐的根本诉求是一致的,均希望好的作品得到传播,音乐人能因此获得收入。部分音乐人专注于创作,对音乐产业规则、平台商业模式、授权协议等缺乏全面的认知,倒也无可厚非。

早在2016年11月,网易云音乐便在其发布的《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中指出,68.8%的音乐人从平台上获得的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希望通过做音乐获得稳定收入,对许多独立音乐人来说太过奢侈。

当时,相对版权收入,音乐人更看重自己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度,也更希望从平台得到推广资源。对音乐人来说,缺少曝光、收益不足、版权困扰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困境。

2年多过去了,我们看到,流媒体平台在行业中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同样,无论平台还是用户、音乐人,整个行业的版权意识也在逐渐加强。此次争端,也可以说是音乐人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的体现。

从社交切入的网易云音乐,目前注册用户已达6亿。近年来AI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平台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运营方式。包括网易云音乐在内,QQ音乐、虾米音乐均引入了智能推荐,两家平台也颇具竞争意识,不断丰富平台的社交功能。总体来看,流媒体平台能够部分解决音乐人面临的问题,一是通过各种运营方式为音乐人作品增加曝光,二是不断扩充版权内容、完善版权机制,公开推进音乐人版权的规范使用。

流媒体平台没有不尊重版权,相反,平台需要向各大版权机构、签约音乐人支付版税。与若干年前的盗版泛滥相比,今天音乐人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善了不少。

做音乐是长线投资,国内音乐平台仍需努力

内容创作本就是个较难赚钱、且极具马太效应的行当。对音乐人来说,通过平台上传作品获得收益的希望固然存在,但事实上,作品能否被特定用户听到、获得足够多播放量仍取决于相当多的因素。作品风格类型、制作质量、针对用户群体的大小、渠道定位是否精准等各种因素,均影响着作品的传播效率与接受程度。

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便平台展示了大量新晋艺人的高质量作品,又有多少用户能够主动改变听歌习惯,将稀缺的注意力赋予新人?从录音制品诞生到流媒体主宰音乐行业,今天的曲库中已累积了太多优秀作品,而用户喜好、平台流量发生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此次争议中,也有音乐人指出,许多海外平台在收益分成上要优于国内平台。其实,全球独立音乐人均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大多独立音乐人也不得不依靠巡演、唱片销售等线下渠道获得主要收入。只不过总体而言,海外平台在回报上略微优于国内各大平台。音乐先声特意找到了海外主流流媒体平台有关音乐人收益的统计分析,作为对比。

据Digital Music News于2018年底的报道,不同平台收益差异巨大。作为版税收益的王者,音乐人作品在Napster单次播放的收益几乎是垫底的YouTube的27.5倍。而要达到美国人最低月均收入1472美元(折合人民币9984元)的标准,不同平台作品的播放次数从7.7万到200万不等。

若按Napster的收益进行计算,1亿播放对应的收益大约为1300万人民币。而在中国,鉴于版权环境、流媒体平台商业模式、用户付费欲望各方面的差异,音乐人渴望获得更高收益,仍需较长时间来解决。

好的一面是,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深,国内的流媒体平台也在迎头赶上。

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平台头部艺人的收入较为可观。音乐人花粥半年内通过会员分包成和广告分成获得的收益共超100万元;音乐人木小雅同样在半年时间里获得了30万元的会员包分成收入。

但在目前,如何帮助尾部艺人创收,也是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语

从网易云音乐《协议书》引发争议到平台积极跟进、解惑,我们看到,误读《协议书》只是长久以来处于版权收益双重困境中的一部分音乐人进行情绪宣泄一个引爆点,同时,音乐人也愈发在意自身权利是否得到了合理的保障。

平台离不开音乐人,音乐人也离不开平台,互利共生,才是这个产业应有的样子。

当然,国内的流媒体平台与海外主流渠道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当音乐人、平台、甚至用户对产业现状做出全面认识之后,才能从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平台的初衷是发掘好作品、进行广泛传播,这与音乐人的梦想并不矛盾。我们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