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创造212.22亿效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被新华社连续刊文“表扬”

20年来,西农人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40年来,西农人如何用一粒种子改变中国农业?最近,新华社客户端接连刊发了2篇报道,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年来在农业发展和推广领域做出的不懈奋斗点赞!这两篇都写了些什么?一起来回顾下吧!

把创新文章写在群众身边——解码中国"农科城"的别样创新密码

12月20日,新华社刊发《把创新文章写在群众身边——解码中国"农科城"的别样创新密码》一文,文章以"创新"为突破口,着重描绘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者20余年来在杨凌这片土地上的农业科研成就,他们"把农业技术推广课堂搬到农田里,把论文写在土地上,打造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旱区农业创新推广体系,使我国旱区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早在192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创建时,学校就"未建系组,先办场站,未开课程,先抓科研",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雏形。杨凌示范区成立后不久,西农大与宝鸡市合作,选派了学校28位农业专家,在宝鸡12个县区建起了32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专家大院。仅1999至2003四年间,专家大院就直接转化科技成果65项,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101个,示范推广新技术55项,带动70万农户累计增收6亿多元。

从2004年开始,西农大进一步创新了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法,中央财政每年2000万预算投入,学校开始在相关产业的主产区内布局示范场站。

科技创新不能只停留于实验室,还要落到实处,农业创新更是如此。刘占德教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首席科学家,从当年"坐机关"的海归,到如今每天与田野为伴,他没有丝毫怨言。"咱是搞农业出身,要把论文写到群众身边,这样才有意义。创新归根结底是要让农民得实惠。" 9年间,刘占德陆续收集了27个猕猴桃品种或变种、2000余份种子材料,研发出一套优质壮苗快速繁育体系,果园从建园到达产的时间缩短2年。团队培育的脐红、农大金猕等4个新品种,因果型漂亮、抗病丰产,累计推广近10万亩,带动了一大批专业大户发家致富。

像刘占德一样,杨凌还有很多"当代后稷"将创新的大文章写在土地里。数据显示,西农大近年来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了包括小麦、玉米、蔬菜、苹果、猕猴桃等在内的26个实验示范站和45个示范基地。2017年,杨凌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7186.98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12.22亿元。

春华秋实四十载:种子的巨变

12月22日,新华社推送了一篇《春华秋实四十载:种子的巨变》视频新闻,讲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扎根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育种专家们"深练内功",通过数十年的科研攻关,让一颗颗曾经"难结硕果"的种子,变得"春华"盛茂,"秋实"斐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和吉万全、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 蔬菜育种专家李建明等,深情讲述了农业科研工作的艰辛和在育种领域取得的喜人成绩,这不仅成为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册中的一页炫丽篇章。

面对杨凌和西农大的未来创新,西农大党委书记李兴旺说道,西农将向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不懈奋斗,一方面向农业生产的上下游领域延展,探索涉农院校深度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方式;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欢迎各位学子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相关资讯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头条号

注: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