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登陆东方卫视:伟大变革中的一曲时代赞歌

很少有一部以改革开放为题材的正剧,能让年轻观众从开机的时候就翘首以盼。而这次,《大江大河》做到了。

12月3日,《大江大河》在上海举办了首场媒体看片会。《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这部电视剧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是上海广播电视台“重大办”重新整合后的启航之作,并由金牌制作团队正午阳光承制。



从1978年高考改革开始,《大江大河》跨越了我国最为风云变幻的十年。在那个时代里的青年,每一个都有着满腔热血,一步不落地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今年10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大江大河》作为重点推介项目亮相戛纳,也向全世界展现了这一出宏大又细腻的中国故事。

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个人的道路,分别映射着当年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也代表着千千万万在那个时代投身改革开放的青年。他们从大山中而来,就像千万条细川涓流,最终汇集在一起,成为了流淌至今的大江大河。

打磨细节,致敬时代

《大江大河》的前期筹备花了将近四年时间,今年2月20日,这部作品终于在安徽泾县开机。辗转泾县、马鞍山、南京、北京、上海、盱眙、芜湖,整部剧的拍摄总共花了127天。而对导演孔笙来说,他仍旧希望这戏能再拍慢一点,“慢慢拍,把它拍好。”

“慢慢拍”的结果,就是《大江大河》中质感十足的画面。从演员的衣着,道具的设置,以及场景的搭建,《大江大河》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人细细品味。



比如宋运辉穿的一件红背心,因为穿得太旧,领口都已经松弛地耷拉了下来;而一边插队工作一边学习的他,不管是在床边的土墙上,还是猪圈边的石头上,都写满了化学公式。

在村镇的墙上,四处贴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标语,在画面角落出现的搪瓷杯、热水瓶、铁皮饭盒、城里人家会铺在沙发和桌面上的白色镂空方布……这些曾经只在博物馆里静静展示的器物,通过影像和人物而再一次“活”了过来,成为了承载时代记忆的生动载体。



在宏观的社会变迁之下,《大江大河》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众生相。新旧思想之间的转换,年轻人与老一辈之间观念的冲突,生活的经纬交织进宏大的背景当中,让《大江大河》的故事更为真实。

宋运辉初入大学里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化学系的新生四人一间宿舍,而他的宿舍里其余三位都是比他年长的多的“新生”,成了宋运辉的三个“叔叔”。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在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被过去十年动乱所耽误的一大批学子,无论年纪大小,都重新开始了对知识的追逐。



对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一辈来说,《大江大河》是对他们青春记忆一次细致而负责的重现。而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来说,“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课本上的一个概念,或者几串数字。因此,《大江大河》对他们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也是曾经苍白的“大事记”下隐藏的鲜活人生。

热血沸腾,不负时代

1978年的高考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改革进程中,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身在其中的青年的思想和命运。

《大江大河》是年轻的新中国,以及身在其中的青年人热情澎湃的奋斗史。每一个人物,都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和想要冲到时代前沿的热情。



剧情开篇,宋家两姐弟为了得到公平的求学机会,向不公正的待遇发起了抗争。《人民日报》上的一段社论,成了宋运辉的救命稻草,他站在太阳下一遍一遍背诵着社论的样子,执着得令人心疼。

而童瑶扮演的宋运萍则是一个冷静、坚强而有理想的女性。她盼望着能够走出大山,却一次次被现实所阻挠,但宋运萍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始终带着信心不断努力。



就像王凯在杀青后的采访中所说,宋运辉十八岁的微笑和三十二岁的微笑是完全不同的。十八岁的宋运辉是个单纯甚至有些胆小的人,而三十二岁的他,笑容里有了更多的意味深长。人和时代,在那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里,都在不断地前行变化。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这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宋运辉的这句台词既是对自己这一代人的回顾,也是主创团队通过镜头,想要传递给年轻观众的讯息。改革步伐不停,中国如今仍旧处在一个不断前行的阶段。当年那群青年人的激情与“不负时代”的抱负,同样也是今日的年轻观众所需要的。



12月4日,《大江大河》主创齐聚上海,举办了盛大的发布会。这是一部让主创们感动而难忘的剧作,相信在12月10日于东方卫视播出后,其中的细致,真诚以及对历史和观众的尊重,也会深深地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