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口水流不停,寶媽按摩不可少!

小兒流涎(流口水)多見於1歲左右的嬰兒,常發生於斷奶前後,是一種以流口水較多為特徵的病症。一般6個月至3歲流口水較常見,大部分是正常現象。

一般來講,1歲以內的嬰幼兒因口腔容積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對牙齦的刺激,大多都會流口水。隨著生長髮育,大約在1歲左右流口水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到了2歲以後寶貝還在流口水,就可能是異常現象。

按摩以下穴位,可有效緩解寶寶“流口水”的正常現象,寶媽趕緊學起來吧~

按摩秘籍:補脾經200次,補胃經300次,捏脊:從下向上捏9遍,從上向下捏6遍。

脾經

【位置】 拇指掌面第2節。

【推法】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稱為補胃經。

【次數】 300次。

【作用】 補胃經能健脾和胃,助消化。

脊柱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是小兒身體上最長的線狀穴。

【推法】

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

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次數】從下向上捏9遍,從上向下捏6遍。

【作用機理】

捏脊療法是連續捏拿寶寶脊柱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症,所以又稱“捏積療法”,屬於小兒推拿術的一種。它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