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对明末武将左良玉怎么评价?

山水有相一


左良玉,山东临清人。明末武将,大字不识,却很有谋略,早年曾在辽东担任都司,1628年宁远城兵变,巡府毕自肃自杀,左良玉因此丢官回家。

后来官复官职后,总理马世龙让其随游击将军“曹文诏”援助玉田,丰润,在河北的唐山一带左良玉平寇立功。那时左良玉受昌平督治侍郎侯恂的节制,侯询举荐左良玉做了副将。

之后左良玉转战河南,受河南巡府“樊尚瞡”节制,在于乱军争战武安,吃了败仗,樊尚瞡被罢官,太常少卿“元默”代其职。之后左良玉和其它友军协同作战,使得中原、三晋、京城周边不受贼寇骚扰达十年之久。

左良玉在怀庆时,和督抚意见不和,此后左良玉开始收留降兵,扩充军队,对上边征调军队也不怎么准时应征,左良玉已变的骄横。

1635年,敌军打下鹿邑、柘城、宁陵、通许,那时左良玉在许州,没去援救。

1636年二月,敌人在登封被打败,逃往石阳关,同伊阳、嵩县俩地敌军联合。当时由总兵“官九州”和“左良玉”夹攻剿敌,左良玉半路逃跑,官九州孤立无援大败而死。左良玉当捷报呈报朝廷。

之后左良玉不是不是不征调,就是不救援,有时命令下来八九次都不受调遣,有人弹劾左良玉回避敌军,崇祯帝对左良玉也没有办法,只是说让左戴罪立功。左良玉也越发的骄横,纵容手下抢掠奸淫,十足一军阀。

左良玉值得称道的就是干败“张献忠”的部队,而左良玉最害怕的就是“李自成”的部队,因左良玉“郾城”一战被李自成打怂了,在朱仙镇还没开打就跑路了。当然李自成打北京,左良玉就更不敢去勤王了。

福王继位后,左良玉把武昌作为大本营,因和马世英、阮大钺不和,起兵造反却病死了。

《明史》里是这样说的,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姿,缓则养寇以怡忧,急则弃甲以自溃。当时以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而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


夏有凉风61


正史对左良玉的评价,是长年领军作战,随着明朝中央控制力下降,他逐渐拥兵自重。到南明建立之后,又跟主动卷入政治斗争,自己身死。手下几十万军队降清,南明灭亡。

从崇祯初年到崇祯七年左右,左良玉一直在文官领导下,跟农民军作战,作战还用力。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他的官爵也一路升迁的,做到总兵、总兵官,这个时期他主要听从文官指挥的。

崇祯七年以后到崇祯上吊。这个时期农民军随着作战经验的增加,经常能跟明军打个互有胜负。而随着左良玉实力的扩充,军队人数的增加。对于朝廷的命令也是有选择的听了。特别是在崇祯十年后,开始胡作非为起来,当应天巡抚张国维让左良玉作战时,左良玉就是不动,反而在舒城按兵不动,纵兵上街抢劫妇女。直到监军太监到来,他才行动。

崇祯身死后,南明建立,马世英一派掌权。东林党人极其不满意,就找左良玉支持。因为他之前都是在东林党人领导下作战,所以很快就答应了。在清君侧这个借口下,左良玉领军东下,可年老的他死在九江城下。他死了不要紧,可他儿子却投降了清军。使南明迅速灭亡。

总之,左良玉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国家大局观念的军人,随波逐流,走上了军阀道路。他的东进,给了南明政权致命一击。





郭来说历史



125878215蜂獾


一个没有大局观的军阀,军事能力倒也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