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吗?

谈文论史


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将领,手握重兵,屡立战功,深为崇祯皇帝倚重。

在崇祯皇帝自杀以后,左良玉听闻了南明朝廷的太子案,愤而兴兵,以图谋立崇祯皇帝的太子,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料,左良玉却在进攻南京的途中因病而死。


左良玉早年从军,在辽东与后金作战。他骁勇善战,颇多智谋;擅于抚恤士卒,很得军心,因此,左良玉屡次立下战功。

1628年,左良玉被调往关内,去镇压农民起义军。从此,左良玉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死敌。

在镇压农民军约战争中,左良玉很是卖力,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给农民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左良玉曾经在战场上亲自与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搏杀,用刀砍在张献忠的脸上,致使张献忠血流满面,差点儿丧命在左良玉的刀下。

左良玉虽然战功累累,但是,明朝末期武将地位不高,常受文臣及监军太监的节制、掣肘。而文臣与太监之流,往往并不知兵,经常错失战机。

所以左良玉对这种情况很为不满,可是朝廷却信任文臣及监军太监,对武将极为打压;因此,左良玉逐渐变得圆滑起来,他缓追养寇,与农民军作战时,遇强则逃,遇弱则战。并且左良玉喜欢招降纳叛,扩充军力,以利于自己拥兵自重。

虽然朝廷重臣杨嗣昌等人一直都想收拾左良玉,但是左良玉在玛瑙山之役大败张献忠,几乎全歼张献忠所部农民军,使得崇祯皇帝对左良玉非常器重,以致左良玉后来跋扈自雄,不听檄调,崇祯皇帝对他也很是纵容包庇。

1642年,李自成包围开封。崇祯皇帝派左良玉前去解围。

在朱仙镇之战中,左良玉陷入了李自成农民军的包围圈。依赖身边亲兵的拼死力战,左良玉才冲出了农民军的包围,逃出生天。可是,他多年训练出来的精锐起家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了。

开封之战以后,左良玉再也没有力量同农民军作战了。他只能在湖广一带搜罗散兵游勇,接受农民军中的叛徒,坐镇武昌,重新组建一支立身安命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进军北京。崇祯皇帝下令左良玉进京勤王。左良玉却左右为难,他自己一向不听督抚命令,而他手下多是农民军叛降过来的将领,也大多不服从他的制约。

就在左良玉整顿内部、并出兵骚扰李自成后方的襄阳、德安、荆州、承天四府之时,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缢而死。

消息传来,感念于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左良玉日夜痛哭,伤心欲绝。

此时,左良玉手下那些骄兵悍将纷纷请求他趁势拥兵东下,占领江南。但是左良玉不愿作叛乱之举,他把自己多年搜刮积攒的金银财宝都拿出来,分给诸将,才算稳住了军心,没有造成叛乱。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颁诏武昌,并册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左良玉仍然伤感于崇祯之死,拒不接诏。

后来,在多方人士的劝说下,左良玉才勉强承认了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

1645年2月,南明发生了著名的“北来太子案”。此案对弘光朝廷冲击很大,很多人都认为太子是真的。

左良玉此时正面临李自成大顺军对武昌的军事进攻,但是他一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竟然还活着,不觉大喜过望。

左良玉立即集结全部军队,进军南京。他要去拥立崇祯皇帝的太子,以报答崇祯皇帝对他的大恩大德。

可惜,此时此刻的左良玉体弱多病,不幸病死于行军途中。




结语:左良玉虽然是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但是他对崇祯皇帝是忠心的。应该说,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

至于左良玉死后,他儿子率部投降了满清,这就与左良玉扯不上关系了。


品茗读史


左良玉怎么也算不上忠臣。

准确的说左良玉只是没投敌而已,应该是没来的及投敌。

忠臣这词用在他头上,总觉得对不起这个词。

左良玉在弘光朝中,手下兵源最广,有大约八十万众。

但由于他手下兵丁皆是昔曰的群贼,非常不好统领。

因为左良玉与马士英的有矛盾。

还由于当时李自成余部在清军追击下遁入襄阳地区,先前与农民军作战屡战屡败的左良玉心中着慌。

左良玉就在黄澍的鼓动下,正好以“南部太子案”当借口,提兵东下,一来躲避兵锋,二来拣柿子软的捏。

左居然还在百忙中,揭发出马士英八大罪伏,非常具体,四处发传单。

马士英也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主,但这时大敌当前,内讧起来,不亡都没天理!

这样左良玉不对付满清与李自成残部,几十万兵马跑去清君侧了!

袁继咸以督师之重,下跪哀求左和诸将,左才把清君侧变为请清君侧。檄文改成疏奏。

但左良玉的将领当晚攻下九江,在城内烧杀抢掠,左一看断了后路,一气之下,咽气死了。

而他儿子左梦庾为首,继续杀伐,彭泽,左流,建德,安庆等一路烧杀抢掠,比土匪还土匪。

最后因为被南明黄得功大败,几十万左军,竞然不发一矢,投了几万清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可悲的是,日后清军迅速扫平江南,这支昔日不战的左军,顿时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打起南明军队来势如破竹,杀起自己的江南汉人同族来比满人狠毒的多。

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的内叛,使弘光朝廷在清军大敌当前,还必须两线作战,为清军迅速扫平江南创造了最佳条件。

所以,左军叛乱,是造成弘光朝廷崩灭的直接原因。

左良玉不仅不是什么忠臣,反而应该进入奸臣内(不是早死的)


蓉儿是妹纸


左良玉不是明朝的忠臣。

崇祯六年(1632年)即升至总兵官。到山西后,胜战涉县、辉县,继而在武安被歼,只身脱离。后左良玉得到昌平兵,于河南屡战屡胜。九月,与曹文诏等将领在武安合围民军。至十一月,叛军向王朴诈降,脱离包围圈,作乱河南。十二月,左良玉开始追击,二十天内肃清河南境内叛军,期间叛军主力高迎祥等人已去湖广郧阳,被称遇强则逃,遇弱则战。

史载左良玉军纪败坏,形同盗匪,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左部尾随张献忠占据襄阳城,城内百姓家家驻有左军,“淫污之状不可言”,以至于百姓“不恨贼而恨兵”。

崇祯十一年(1638年),追击张献忠,挥刀击之,献忠面流血。叛军因此陷入低潮。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复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谷城县城与房县。熊文灿令左良玉、罗岱率兵进剿,从襄阳起程,途中缺粮,士兵沿途采摘山中野桃、枣子为食,七月二十五日至房县。张献忠、罗汝才在播箕寨两山之间设下埋伏,诱敌深入,良玉中计,官军大败,罗岱被杀,左良玉拼命突围,士卒死者一万多人,脱困士兵不到千人。

崇祯十二年(1639年)杨嗣昌荐良玉有大将才,拜平贼将军。

崇祯十二年,玛瑙山之战后,贺人龙以杨嗣昌背信,私下告知良玉,嗣昌欲夺其位,左良玉亦恨之,两人皆与杨嗣昌不合,长期拥兵自重,传檄不至。左良玉停兵不追,张献忠得以进入四川。贺人龙后为孙传庭所杀。

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师侯恂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部,良玉与李自成战于朱仙镇,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四月,李自成兵围开封,良玉见李自成军容甚壮,连夜拔营而逃,李自成率叛军追击,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不敢同大顺军主力作战,故技重演,率部顺江东窜,撤兵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粮,未得补给,遂掠夺武昌而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宁南伯,北京城破,崇祯帝自缢,左良玉尽出己掳掠所藏金银财物,价值二三万金,散给诸将,才稳住军心。弘光帝立,晋升为宁南侯。弘光元年(1645年)李自成的大顺军被清军在西北击败后南下。左良玉为了避战,借机南京崇祯太子案爆发,以“奉太子传国密诏”,“清君侧”为名,传檄讨马士英、阮大铖,领兵顺江东下。临行之时,下令在武昌屠城。四月初一日,良玉至九江,已是久病之躯。左良玉军在九江被江督袁继咸拒绝进城。左军勾结一些袁军在九江城内防火。袁被迫出城,左邀袁到舟中相见。三日后初四日左病死。


SeaArm


说到左良玉此人,很多人说明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左良玉所谓的“清君侧”,使得二十万左军一路顺江而下,直逼南京。

而南明的弘光朝,只好将本来防御北方满清的军队,调到西边平叛,从而使得清军没有遭受多大的反抗,就一路南下,很快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南明的弘光朝覆灭。

因此我们从左良玉的这个行为可以得出三个结果。

首先,因为左良玉的二十万大军一路烧杀淫掠,还说要诛杀当时南明的首辅马士英,迎接朱三太子回朝。

因此马士英,不得不把防守清军的明朝的最后力量,调到西边,阻止左军的进攻。其次,在左良玉死了之后,这支号称二十万的左军在左良玉儿子左梦庚的带领下,全部投降了明朝,使得明朝失去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而清军又多加了二十万的部队。

最后,因为左良玉听从了黄澍的挑拨,兵发南京,使得从此南明不再安宁,导致了清军可以轻松的占领南方土地。


也有人说,左良玉是一代枭雄,因为善战,曾经多次击败张献忠和李自成,因此,也因为如此,左良玉其人也非常受朝廷器重。

但是有一点要说明,左良玉虽然作战英勇,但是一旦战败之后,也跑的很快,从不吃眼前亏。

这样的习惯和认知,源自于他的出生。左良玉的少年时代很苦,从小就失去了父母,随后就跟着叔父,长大后并参加了辽东军队,是从一个小兵一直干到总兵。

所以说,左良玉之所以变得现实与残酷,也是一步步逼到这个份上的。

与此同时,左良玉在战斗中也有养寇行为,左良玉的监军黄澍是一个势力小人,左良玉之所以会带兵如南京,弄所谓的清君侧,完全是黄澍这个小人弄权所至。


而养寇,其实也是这个小人给左良玉提出的。他认为,朝廷到现在还之所以无论左良玉怎么不靠谱,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动作,甚至还鼓励左良玉,给他封了将军。

而朝廷对于武将是有猜忌的,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和左良玉一起打流贼的那些将领,撤职的撤职,打入死牢的打入死牢,斩首的斩首,投降的投降,崇祯这个皇帝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之人。

一但真的平定流贼之乱,恐怕朝廷就会对左良玉下手了。于是,左良玉在战斗中,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指挥,任由李自成和张献忠军壮大,而坐视不理。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左良玉也没有做错什么,明朝末年其实武将要比文官要出彩的多,而且是名将辈出,但是基本上都被崇祯这个傻子玩残废了,如果左良玉不多一个心眼的话,恐怕也会和袁崇焕,孙传庭一样,为国家尽忠,最后还弄得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但是左良玉就真比较自私,冷酷和不顾国家吗?

其实从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左良玉的很多行为也是被逼无赖。他的军队来到武昌,本来已经打算回去了,可是军队在已经不是之前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一群流寇投降而来,而之前的军队早已在朱仙镇一战,几乎全部拼光了。

这群投降的流贼,晚上就血洗了武昌城,左良玉看到城中一片火海,大呼“我负袁公,”然后就呕血数升,夜里就死了。

从这里,就看出,军队其实早就已经不在左良玉的控制之内,他也是无可奈何。


策神历史


左良玉,字昆山,山东临清人。官至平贼将军,南宁候。





崇祯元年(1628年)

辽东宁远发生兵变,时左良玉官任辽东车右营都司,因此事丢了官职。 崇祯三年(1630年),左良玉复官后,在松山,杏山与后金作战,立下战功。 崇祯四年(1631年),左良玉因增援被清军围困的祖大寿有功,升为副总兵。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左良玉在自己总兵任上,一直与农民起义军在山西,河南等地剿杀,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此时的左良玉早已不是当年辽东战场上那个一心为国杀敌的左良玉了,对于匪寇,或是投城的农民起义军,一概收入自己的麾下。在几年的时间里,左良玉就拥兵几十万。声名显赫,对于明政府是阳奉阴违,两面三刀。 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包围了北京城时,崇祯赶紧命左良玉起兵勤王,左良玉为保存实力,并没有出兵,最后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自缢身亡。
但他得知崇祯皇帝自杀之后抱头痛哭。左良玉也因为这件事非常自责,他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说他不爱国,是奸臣,他为了大明政权,填压农民起义军,抵抗入关清军。说他爱国,是忠臣吧,当敌人兵临北京城下,大明朝危在旦夕,他却按兵不动。对于后人对他的评价,难道就是一代枭雄,一代军阀吗?。


宇宙的尘埃27551


在明末的几位军事大员中,左良玉算是军阀气息最重的一位了。相比于其他的几位大人物,左良玉是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却很有打仗的天赋。在1630s阶段的对战农民军一系列战争中,左良玉战果累累,尤其是在1633年至1634年,左军在河南黄河流域多次大破农民军联军。不过出身阶级有些低,再加上对呗文官节制的不服气,从1634年开始,左良玉便通过招降农民将领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1636年开始,左良玉已经有了不服从调配的征兆,在当年二月农民军在登封的郜城镇被打败,逃往石阳关时,左良玉本应该和汤九州一起前后围堵农民军,但关键时刻,左良玉为了保存实力,掉头逃跑了。由于孤立无援,汤九州战败而死。左良玉却把此役当作捷报递呈朝廷。

1637年,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发布檄文要左良玉进入山中搜剿,但左良玉没有响应,而是纵兵在当地掳掠妇女。再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左良玉都是隔岸观火,拒绝救援。即使崇祯皇帝派监军去催促,也无济于事。十月,总理熊文灿到达安庆,兵部传令左良玉的部队归他统领,左良玉瞧不起熊文灿,不肯听他征调。在1638至1640年期间,左良玉和张献忠展开了为期两年的追逐战,一直把张献忠从南阳赶到襄阳,之后养寇自重。川陕一战中,杨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农民军,左良玉袖手旁观,杨嗣昌九檄左良玉,左良玉仍置之不理。由于左良玉观战不至,张献忠从容出川攻打襄阳,农民军大胜,杨嗣昌一气之下汤水不进而亡,1641年左良玉削职戴罪立功自赎。

1642年,左良玉于朱仙镇围攻李自成,原本明军占据优势,只要各路总兵一起进攻,李自成十有八九是要兵败的。但是左良玉为了保存实力,先是观望不前,随后又突然撤兵,结果原本井井有条的包围圈一下子就乱了套,而左良玉也被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李自成追着打,一直被赶到武昌。到九江后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后张献忠克武昌,朝廷严令出兵,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出兵收复武昌。

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可以说左良玉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了,然而这边计划还没交上去,北京就沦陷了。随后福王在南京继位,弘光朝开始。因为不满马士英的专政,左良玉发兵六十万,试图攻下南京。但是未遂,却病死在途中。

可以说左良玉是个可怜可敬又可恨的人,但是这也不能完全赖他,毕竟童年没了父母,许州兵变时,连抚养他的叔父一家也全部被杀害了,族人也只剩下自己和唯一的儿子子左梦庚,人生经历也是坎坷。再者说了,由于阶级出身不同,左良玉也不像孙传庭、卢象升等人受过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国家,只要不垮台不影响他发财就好。所以每次打仗,左良玉都是会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几次打败也是他的小算盘打歪了。所以怎么评价他呢?军阀一个,爱国的没有,贪恋权力,军事人才。


火器工坊


左良玉是明末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无论如何不能算有明的忠臣。其所以说其复杂,这个人不能用简单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作为一个武将,在他身上有多面相的反映。其一,能打能战;左良玉是当兵吃粮的,靠的是一刀一枪从战场混来的出身,在辽东从军,有功有过;后来晋、陕、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左良玉奉命参加了镇压,取得了一系列胜仗,升任总兵官,为以后能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帅奠定了基础。其二,骄亢难用;左良玉善于带兵,有一套笼络部下的办法,部下比较用命。但左氏为人骄横,对于朝廷巡抚、总理、督师等,不放在眼里,合自己的胃口则听,不合则不听。打仗以自己的计划行动,不顾及上峰命令,胜了受奖,败了受罚。在左氏一生的军旅生涯中,升与降、奖与罚就和喝稀饭一样平常。他自己也不总结,别人也没有人敢指出,至死也没有对处世方法有所改变。杨嗣昌为钦差督师大臣,为了讨好左良玉,向崇祯为左氏请封了平贼将军印;然而,一旦两闹翻,战事危急,杨嗣昌九檄征调,而左良玉一檄不从。直至张献忠攻克襄阳,襄阳王被杀,令杨嗣昌忧惧自杀。其三,狡猾自私;对左良玉而言,战场没有大局,只有自己的军队与个人利益。论对战局的分析与掌控,左氏确是有些见地的,但与人精诚合作,在他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崇祯九年,汤九州奉命率兵由嵩县深入,约与左良玉夹击农民军。左氏边走边分析,觉得情况对自己不利,就半路返归回军,汤九州穷追四十里,无援军迎击,反被农民军回击而全军覆灭。而左良玉反而以大胜报捷。玛瑙山左良玉大败张献忠,左氏完全可以再接再厉,进剿张献忠,及有可能将其歼灭。但左氏受张献忠之贿赂,信其“养寇自重”的说辞,竟纵张献忠而去。崇祯十五年,左氏率大军援救开封,自己分析局势后,自认不敌李自成军,竟率先不战而逃,结果堕入李自成计谋中,把多年的老本赔去一半有余,至此一蹶不振,左氏的军队再也没有在战场上重振雄风。其四,死有余辜;南明福王欲依靠左氏雄兵以拱卫自己政权,封其为侯爵。但左氏照样我行我素,照样为部下私利向朝廷发难,纵容部下对南明属下城防进行攻击。然而,当他在清君侧进军的船上看到部下攻城的火光时,也感到自己有些不是东西,口中吐出数口鲜血而亡。

纵观左良玉一生,其作人作事,很与同期的张献忠相像,两人对战,各有胜负;狡猾与奸诈,实有一拚。而左氏和李自成相比,不管是军事上,还是做人上,都要差一个级别。所以,终其一生,左氏在战场上惧怕李自成,轻张献忠。其他农民军,根本不在左氏眼中。


二曲人


左良玉这个人历史上给于的还是忠臣的定义,左良玉一生可以说很胆小、运气也好的爆棚,他先后帮助明朝和李自成、张献忠、满清政府都Pk过,胜败都有,不过最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这货军队越打越多,如果第一天胜利第二天准败,很奇特的一个人,不过也正是他让南明朝廷前期稳定住,你说他是个十足的忠臣吧这货还真不是,拥兵自重、放纵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听朝廷约束,连崇祯皇帝也拿他没办法,还弄了一个南侯的爵位,不得不说很牛,不过你说他是奸臣吧这货知道北京被攻破了崇祯死了后嗷嗷大哭,非要坚守抵抗清兵,和奸臣马士英不和,如果按当时如果真不是忠臣完全可以举兵推了南明,这货可是当时号称有百万大军的第一实权人物,最后竟然东下南京被气吐血死了,一生奇葩的不要不要的,不过说实话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左良玉确实个人枭雄、也算是个忠臣。


晴空喜欢笑呵呵


历次观明代历史,感触甚多,总是觉得不可思议的人和事太多,最后一个汉人强权王朝从衰败到消亡只用了几十年,相比之下,军力偏弱的宋代王朝,从金国、辽国、蒙古相继入侵开始,坚持了上百年,还联手蒙古,干掉金国,最终抵不过蒙古铁骑,但虽败犹荣。明代的快速崩溃,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一是明代政治制度有重大缺陷,文官集团、宦官等党争不断,互相倾轧;二是历代明帝除朱元璋、朱棣外,雄才大略者少,庸才居多,选人用将有失偏颇;三是比起文官、宦官,明代武将地位偏低,稍有差池,性命难保,以至于明代后期,武将抗命不调,阳奉阴违者居多,左良玉就是其中典型人物。左良玉起于行伍,发迹于乱世,虽有将才,却无大帅之德,虽执掌万军,却最终误国误民。其罪有三:其一没有大局意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是臣非贤臣,是将非良将。虽受命平叛,却保存实力,与李自成,张献忠时站战时和,战绩平平,养叛军以自重,罪在不赦。其二能力平平,为国带兵,为民请命,身居要职,只知道邀功请赏,不知为国分忧,军力虽壮,但军纪不严,战力不强,屡次为李、张击败,以至于避战不出,消极对抗,静观其变。其三,德行不足,其人偏听偏信,公私不分,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起兵于汉口,以清君侧为名,挑起内乱。左良玉因由东林党人举荐,朝廷委以重任,因此视东林党人为恩主,忘却国家社稷为重,而当时主政的马士英之流,虽有弘光皇帝支持,不思忠君报国,团结内部,一致对外,反而片面打压东林党人,导致各派矛盾激化,祸起萧墙,再加上崇祯皇帝的太子下落不明,各方心怀叵测。左良玉未能明辨是非,误信谗言,起兵作乱,让清军坐收渔利,加速南明朝廷倒台。其四,带兵无方,教子不严。左良玉虽有大军号称80万,顺长江而下,浩浩荡荡200里,行至九江,兵部右侍郎袁继咸好言相劝,虽有悔意,但部下不听将令,放火烧城,以致前功尽弃,一失足成千古恨,病气交加而亡,其子左梦庚执掌帅印,继续东进,为庐州总兵黄得功所击败,退守九江,在清军追击李自成还没到九江之时,最令人不齿的是左梦庚居然带领二十几万部下降清。论及左良玉父子,大敌当前,国家未亡,军队尚存,私欲滔天,挑起事端,自毁长城,其子降清更是千古罪人,因此,左良玉绝非忠臣良将,而是帝国将倾的罪恶推手,千古遗恨。




未来6368394691383


结论:左良玉是明朝的垃圾,国家的罪人,虽忠但蠢。南明无耻的大将,拥兵打内战,致使国家迅速衰败
当时,清豫亲王多铎率大军南下,弘光朝廷危在旦夕,左良玉应该率军北上迎敌,待局势稳定后,再向马士英等人问罪。但左良玉竟置国危于不顾,在武昌以“清君侧”的旗号起事。导致大明雪上加霜。

南明建立初,仍有南方各省,若内部不剧烈的变动,那么偏安一隅、对抗背面清朝,基本上没问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手握大军的军阀在这时候发动叛乱,致使给了清军入侵江南、削弱南方抵抗力量提供了最好的良机。

左良玉在辽东发迹,辽东时受昌平督治侍郎侯恂的赏识、保举,慢慢被崇祯看重,奉命在镇压起义军,因战功显赫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宁南侯。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左良玉变得骄横自恣,最终变成一个拥兵八十万、屡抗皇命的大军阀《明史·左良玉传》)。

左良玉拥兵八十万,是晚明极强的军阀

崇祯殉国后,遗臣们拥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为弘光帝,大学士马士英、阮大铖二人上台后极力打压东林党。因东林党人侯恂是左良玉的恩主,左良玉便成为他们防范的对象。在此情况下,东林党人、监军御史黄澍便劝说左良玉率军东下讨贼,以匡扶社稷。然而左良玉考虑到起兵事大,弄不好会落得“乱臣贼子”的骂名,所以迟迟未肯答应。

就在左良玉犹豫之际,“假太子案”给了黄澍更多的口实。

假太子案:

且说崇祯殉国后,皇太子朱慈烺等人不知所终,而朱由崧由此在南京登基。不过朱由崧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朝野内外对其合法性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在他登基后的同年底,一位冒充是朱慈烺的少年“王之明”从北方南下江浙,一路上招摇过市,引起阵阵轰动,由此引爆“假太子案”。

朱由崧称帝后,质疑他的声音从未间断

朱由崧闻讯后,便将王之明抓捕进南京,并派前东宫讲官、伴读太监等人前去辨认,在确系他是假太子后,命人将其圈禁。本来这件事就此过去,但是对朱由崧即位不满的人却兴风作浪,到处散布流言,由此在国内引起一片骚动,而封疆大吏袁继咸、刘良佐等人更是上疏抗争,要求朝廷说明真相,使得政局更加动荡。

借此机会,黄澍激发军中将士的怨气,并将“假太子案”捏造为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掩盖真相、谋害真太子之举,意在长期揽权专政、打击异己。经过黄澍这番忽悠,左良玉的军中果然骚动不已,三十六营将领出于义愤,便与黄澍结盟,联名呼吁主帅举兵东下,以声讨“国贼”。

左良玉起兵反叛,声称“清君侧”

当时,满清豫亲王多铎已经率大军南下,弘光朝廷危若累卵,就左良玉而论,他应该率众北上迎击敌军,待局势稳定后,再入朝向马士英等人问罪。但左良玉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答应黄澍等人的请求,在武昌正式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时在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据正史记载,左良玉的叛军声势浩大,军舰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竟有二百多里长。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亡何,有北来太子事,澍借此激众以报己怨,召三十六营大将与之盟。良玉反意乃决,传檄讨马士英,自汉口达蕲州,列舟二百余里。引文同上。

左良玉起兵的同时,清军大举南下

左良玉起兵时已经身患重病,当船队走到九江时,将驻节于此的兵部右侍郎袁继咸劫持到军中,并威胁他率当地驻军共同东下。袁继咸见左良玉被小人所惑,便向他剖析时局,希望他能悬崖勒马、共御外敌,否则将会沦为国家的罪人。左良玉听完袁继咸一番话,顿时倍觉惭愧,但如今已是骑虎难下,要想就此罢兵却是非常困难。

就在左良玉踌躇之际,部将郝效忠却率人放火烧毁九江,彻底断绝主帅回师的可能性。左良玉看着九江城中的火光,悔恨交加之际竟然连吐数升鲜血,当晚便病死。左良玉死后,众将推举其子左梦庚为主帅,并继续率军东下,但在铜陵被庐州总兵黄得功击败,只好退屯九江。就在南明内战方酣之际,多铎已经攻破扬州,南京城危若累卵。

左梦庚率众降清,成了大汉奸

不久,满清英亲王阿济格率军南下追击李自成,并迫近九江,左梦庚因为畏惧清军,竟然率残军20余万投降。左梦庚降清后不久,多铎率军攻陷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时在当年五月。左良玉父子本可以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但最终却因一念之差,沦为叛国求荣的乱臣贼子,实在是令人可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