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在刻赤半岛登陆后,曼施坦因让第42军坚守的命令是否合理?

历史学斋




说到克里米亚战役就不的不提起苏军有“黑色死亡”著称的海军陆战队和德军800mm古斯塔夫巨炮了。



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俄军坚固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原因是12月15日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而身穿黑色水兵服视死如归的苏联海军陆战队也获得了"黑色死亡"称号。



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也称为“多拉炮”,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每发炮弹重7.1吨,能够击穿苏军厚达8000mm的要塞防护层。1942年6月6日,德军用古斯塔夫巨炮连续向苏军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中的的“库拉贝”弹药库轰击,最终命中位于“库拉贝”地下弹药库中部,弹药库中储存的弹药殉爆,从而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库拉贝要塞的毁灭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



克里米亚战役是苏德两军之间的要塞争夺战,战役双方由最初的势均力敌转变为德军逐渐占据优势,最终苏军战败。克里木的失守为德军进军巴库油田打开了大门。



战役中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当时还是一级上将)的作战计划是有一定风险的,正当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苦战时,苏军海军陆战队“黑色死亡”又在克里米亚东端的刻赤半岛的费多西亚登陆,使正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受到两面夹击。曼施泰因立即命令防驻刻赤的第42军军长斯波尼克,把刚刚登陆立足未稳的的苏军赶下海去。但斯波尼克害怕苏军切断自己的退路,擅自命令部队撤出了刻赤。曼施泰因为严肃军纪,将擅自撤退的42军军长斯波尼克枪决,并命令部队在刻赤西面筑起防线,以制止苏军进一步扩大战果。



曼施坦因的坚守命令是为了阻止苏军的反攻,但是德军攻势已现强弩之末,因42军的擅自撤退直接导致了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坚战的失败。在得到希特勒派来的22、28装甲师和空军增援部队以后终于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从而占领整个克里米亚。可以说即使42军坚决执行曼施坦因的命令,以曼施坦因手中的兵力仍然是打不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不管这个命令对不对,42军军长擅自撤退的做法确实给整个作战计划造成了混乱,克里米亚战役属于险胜;而苏军的失败原因除了德军有压倒性优势以外,最重要的是苏军刚刚经历大清洗,丧失了很多有才能的基层军官,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因指挥作战不力被降为少将(差点被枪毙)。



克里米亚战役胜利以后曼施坦因从上将升为元帅,自己的儿子在此次战役中丧生。


兵器知识谱


需要明确的是,克里木战役(TheBattleoftheCrimea )是苏德战争中两次战役,分别是苏军在1942年进行的防御战役和苏军1944年4月8日~5月12日为解放克里木半岛于实施的进攻战役。题文中说的克赤半岛攻防应该属于第一次克里木战役,第一次战役德军攻占克里木。

克里木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型半岛(也是现今的克里米亚所在地),建有塞瓦斯托波尔港口,克里木掩护着德军的巴尔干战略翼侧和沿黑海海峡通向黑海西岸的德军重要海上交通线。 刻赤半岛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东端,北濒亚速海、南临黑海,东隔刻赤海峡同塔曼半岛相对。

此次战役,苏军势头正旺,集结了2个集团军的庞大兵力,越过刻赤海峡,主力从刻赤半岛登陆,直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德军占领克里米亚后深耕经营,建立了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以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为防御重点的要塞式防御体系。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木要塞数量的75%。可见其重视程度之深。 而施彭内克中将率领的德军第42军46步兵师是负责守卫克里米亚半岛的主力部队之一。在刻赤半岛激烈的防御作战发生后,第42军向第11集团军发出撤退的报后,但没等曼施坦因将军回复,便关闭电台实施了转移,同时下令阻击苏军登陆的第46步兵师撤退,进入半岛后方的地峡,以避免被苏军切断后路。其直接后果是苏军很快在刻赤建立了稳固的据点,险将曼施坦因将军和他的集团军陷入两面夹击的局面。第42军冯·斯彭内克中将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前线指挥官不服从上级命令行为,在任何军队都属于禁忌。其本人也受到了惩处。

战争没有如果,就像历史不能重复一样。我们今天分析也只是一面之词,以偏概全。此战是苏德两军之间的要塞争夺战,战役双方由最初的势均力敌转变为德军逐渐占据优势,最终苏军战败。我认为即使46师不撤退,也守不住刻赤半岛。因为以曼施坦因手中的兵力仍然是打不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守不住刻赤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46师在42军命令下擅自撤退的做法着实给整个作战计划造成了混乱。


下雨啦16


曼甩锅与其它德军将领别无二致爱夸大战绩,不懂事的小编跟着瞎起哄!谁说刻赤半岛阵亡的苏军比塞瓦斯托波尔的多几倍?

曼甩锅第一次攻击克里米亚半岛,德军宣称俘虏苏军10余万,击毙2.5万。以51集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的兵力数和动员的民兵类来看,靠不靠谱天知道。以苏联人的统计看,10月18日至11月16日克里米亚半岛苏军阵亡失踪被俘为48438人,而负责防守的51集团军从8月25日成立到11月16日,战死9480人,失踪被俘32173人,非战斗死亡10550人。11月2日德军行进间夺取塞瓦斯托波尔的企图落空,至21日停止进攻,12月17日再次有准备的攻击,苏独立滨海集团军和海军阵亡失踪被俘不会过万人。

41年12月25日至26日苏军一万余人登陆刻赤半岛,德46步兵师虽消灭大部登陆场,但两个依然存活,苏军阵亡失踪被俘数千人。29日苏军费奥多西亚登陆后,德46师撤过帕尔帕奇地峡,而这是刻赤半岛和克里米亚半岛的分界线,德军42年1月18日夺回费奥多西亚,曼甩锅宣布的战绩是苏军死6700人,被俘1万多。至于克里米亚方面军持续到4月的进攻伤亡数,算在哪呢?

42年5月8日德军实施“猎鸨”行动,攻破苏克里米亚方面军大致沿帕尔帕奇地峡向西北方延伸的防线,18日战役结束,德军宣称俘虏苏军17万。32万人的苏克里米亚方面军有17万人撤回北高加索的塔曼半岛,其他人中死亡也就2-3万。6月7日开始的“捕鲟”行动,塞瓦斯托波尔的10.9万守军死亡数为近4万。

曼甩锅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后恬不知耻的声称德军损失2.4万,二战结束后英国历史学家认为仅死亡德军就超过2.4万,确切的伤亡数为7-8万,这导致德军大规模杀俘泄愤(一次性杀害3万多人)。

苏克里米亚方面军辖44、46、51集团军,16公里防线一字排开,每个师的防御正面600-700米,科兹洛夫、梅赫利斯被指为不懂军事乱指挥的白痴。被捧上天的曼甩锅在其回忆录中连敌军的番号都没搞清。


小羊无名


按当时情况,单就命令本身的正确性,暂时是无法确定的。曼斯坦因的命令是基于他对于在刻赤半岛登陆的苏军的情况和他整个在克里米亚作战布署而做出的,当然他当时也不能完全保证这个命令一定是最优方案(苏军到底登陆规模会有多大,登陆地点还是否有),但他自认为暂时一定是最优的。

曼斯坦因的命令出发点应该是为了保证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攻势的顺利完成,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终止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而后他也一定会根据苏军登陆与作战情况、适时调整对42军的命令(而后可能是反击,可能是坚守,也可能是撤退或增援)。

基于曼斯坦因将军的职位,他对于德军在整个半岛的计划、情报和作战情况,一定是最最有发言权的,也是最大的责任人。正如曼斯坦因回忆录中所指出的,当时他不允许撤退的理由充分的,因为苏军随后又在费奥多西亚进行了登陆,直指刻赤的颈甁处,如果42军擅自撤退时被该敌所挡,那情况将很糟糕,不但第11集团军要终止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势,而且42军都有可能被包围歼灭的危险。

斯朋内克将军在苏军登陆情况尚不明朗之时,置整体战局于不顾,同时也置自身于巨大的风险的情况下,惊慌失措,擅自下达42军的撤退令,显然不适合军长一职;同时关闭电台不接受集团军的进一步命令,显然有违军人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