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坊堡往事,市区最后一个未改造的“城中村”


现在的徐碧老街

1990年的徐碧村北头 (邢保兴 摄)

三明城北,沙溪之滨,徐碧村,市区最后一个未改造的“城中村”。徐碧主街3米见宽,五六百米长,平房,小楼,一路小店,外来租客的南腔北调此起彼伏,两旁小巷小弄连通前街、后街,穿行其间还会发现老古董——三明市区仅存的一对清代石旗杆,还有“汪顷居”、姜家老宅墙等零星古迹。这个都市中的村庄,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的寻访带您解密——

1 徐坊诸姓的由来

“徐碧原来是一个城堡,1912年梅列壬子灾变烧毁了。”姜源祥叹惜。姜源祥今年69岁,梅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徐碧分会负责人。

徐碧,原名徐坊,最早来的是徐姓,后来有陆姓、庄姓、姜姓、黄姓、曹姓,现有千把号人。

庄氏宗亲庄国有翻开清光绪《庄氏族谱》介绍说,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庄森、庄锐兄弟是其外甥,相继入闽,各自开基,庄森迁到永春桃源里,其九代孙庄夏是南宋孝光宁三朝元老,官居宰辅赠少师;十二代孙庄祐孙迁居泉州青阳;元末,庄森第十六代孙庄泰益避战乱迁到沙县碧溪口,生十三子,其中庄千十三迁徐坊,庄千十居碧口,其三房迁徐坊,侄儿、叔叔两脉分成“上庄、下庄”。徐坊庄氏至今传三十七代。

据《黄氏族谱》,宋代黄峭公第十二子黄福第八世孙黄浪从闽清县细村迁居沙县,传至十八世孙黄五九迁居洋口仔,黄五九的九世孙黄周亿迁居岩兜,第十世孙黄奇略迁徐坊,现在已传至二十一世孙。

徐坊姜氏开基始祖是“宋入闽十一世分祖少保府君”,至姜源祥这一辈已是二十九世孙。

2 碧岩铺,红军在这打过仗

据《姜氏宗谱》,“十一世少保公,寿八公子,字定尔,沙邑监生。由熊荆山(今永安市贡川镇张荆村)迁居徐坊……葬本里碧岩铺仙子垅……”

“碧岩铺就是原农药厂后山,现在是市体育场,红军在这里与国民党打过仗。”姜源祥说。

那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1934年5月25日,红7军团19师东进列西,挑战国民党军在沙县至永安的沙溪河防线。27日一大早,红军分四路强渡沙溪河,攻占东岸。敌80师239旅驻杉口(今莘口),负责三元镇防务。红军东渡,敌一部被消灭在下洋,其余退回杉口;敌238旅工兵、炮兵两个营从沙县赶来增援,在碧岩铺遭红军伏击,大部被歼。5月28日,红军与敌239旅在沙县湖源深坑岭激战,获得大胜。三天两场战斗,红军聚歼敌一旅两营。

3 200多年的城堡

清光绪时修的《黄氏族谱》里有幅“徐坊乡图”,描绘了当年徐坊堡的形状。


《黄氏族谱》中的“徐坊乡图”

徐坊堡,长五六百米,宽约200米,四个城门,门呈拱形,门洞2米高,宽约1.5米。西门通沙溪河,东门外是田野,南门现在是梅列区第二医院,北门就在现在的村部前方,通往沙县。一条长街纵贯南北,当年曾是徐坊的墟市。

北门外是糖场,甘蔗林一直连到现在的徐碧铁路桥处。姜源祥说,糖场有两个大石磨榨糖,用牛拉,熬制成红糖,加工量很大,连列东的甘蔗也拉来榨。经营糖场的是曹氏,长汀来的,也有200年了。

姜源祥认为,徐坊堡是乾隆年间建的,有200多年历史。

《黄氏族谱》载,黄维藩咸丰八年(1858年)倡筑城墙。庄国有多年从事族谱修编。他说,当年庄承明、黄占鳌、姜时雨(姜树云)、陆定山4人倡修徐坊堡。

据了解,列西堡的城墙也是同时期修的,那时太平军、起义军多次攻陷闽西北各县。

4 壬子灾变烧毁徐坊堡

1912年,一支军队从沙县开到徐坊堡前,惨绝人寰的“壬子年事件”降临。2012年3月29日《三明侨报》刊载高珍华、仓铨撰写的《梅列壬子灾变》,为我们揭开了事变的真相。

1912年已是民国。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派军入闽,福建军政大权集中到福建都督孙道仁手中。

沙县县令刘俊复除了征收原有的粮捐、贾捐、铺捐、酒捐外,还下令开征契尾捐、膏捐、警察捐、田亩捐、烟苗捐等新“五捐”。当时兵匪横行,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列西(时称“历西”)村民无力拿出钱粮来缴七税八捐。县差坐镇列西催收捐税,对不缴者轻则责骂污辱,重则棍棒相加。1912年3月,列西村民黄炳相等人忍无可忍,奋起抗捐,杀死县差。后自知事情严重,就联络洋溪、徐坊等各村穷苦民众,组成“童子军”以自保。7月,省里委袁系地方军官邹云标为司令,率一个团兵力进剿,“童子军”在洋溪等地与官兵激战,溃败后退守徐坊,并急告梅列各坊堡联络各处自卫队在徐坊阻止官兵过境。官兵就先拿徐坊村开刀,邹云标下令官兵围困徐坊村纵火焚烧民宅,并以铁砂炮和枪弹轰击村落,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徐坊顿时变成人间地狱,“全村180余家民房尽焚,30多人丧生,600多人流离失所”,最早开垦徐坊的徐姓家族几乎灭绝。官兵随后长驱直入,剑指列西,扬言要纵火焚烧历西城堡,封侯、富华、仁义三坊异常紧张,商户急忙关门闭户。罗氏、黄氏、吴氏族长和乡绅胆战心惊,在梅列门前跪迎官兵,祈免兵火之灾,又两次筹集大量光洋犒军,官兵才没有在列西放火。

领导此次斗争的黄炳相及次子黄培栋和村民吴老兵、罗占龙等人逃到偏僻的洋溪山村躲避,被官兵捕获,当年7月间在沙县被执行枪决。罪名是列西村清朝遗老遗少保皇势力组织“卫清社”作乱,公然反对中华民国政府。当时厦门、龙海、莆田也发生了抗“五捐”斗争,坚持到袁世凯倒台,后来都被称为革命行为,唯独沙县梅列抗“五捐”被诬为“卫清社”,记在史料中,当地人痛诉:“沉冤百年不得雪耻!”

“当时,列东、列西共赔了军费开支十万大洋,官兵住了两个月才走,那年我父亲才5岁。这事我们当地人一直传下来。”姜源祥说。

5 壬子灾变的遗迹

壬子灾变毁了徐坊堡。黄氏祖祠位于徐碧村陈家巷,“汪顷居”门坊背面黑乎乎的,那是壬子大火焚烧过的痕迹。


“汪顷居”门坊背面还留有大火焚烧过的痕迹。

“汪顷居”门高3米多,残留着砖雕图案,2017年被列入三明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

康熙年间,黄奇略来徐坊创筑此室,起名“汪顷”,意在倡导东汉先祖叔度公“汪汪千顷波”的风范,做到器量深广。

姜家大院就在主街上,是姜源祥的祖房,长近30米,深20多米。老房子也毁于壬子灾变,只遗一堵6米多高青砖墙和残存的石门基。


姜家大院石仓,1941年——1942年是梅列集中营。

走进大院,姜源祥指着一处砖混结构房子说,这是石仓,放谷子的,有五六十平方米,曾被国民党当成集中营。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3月,福建省保安处在徐碧村创办青年训导营(统称梅列集中营),关押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120余人,1942年将最后一批政治犯移送建阳集中营后,方告结束。

6 市区独存的石旗杆

姜氏宗祠前的一对石旗杆,是三明城区仅存的石旗杆,杆脚注明“同治六年冬月 日,附贡生姜裔联立”,那年是1867年。


姜氏宗祠前,三明市区仅存的石旗杆。

姜裔联,“廿二世,紫云公继子,树云公(姜时雨)次子,字秀登,号贯珠,沙邑庠生,嘉庆庚辰年生”,曾修《姜氏宗谱》。

姜源祥说,2010年左边的旗杆上部折断了,原来是石穿斗处用铁片固定,年代久远,烂了,后来姜氏宗亲弄了一个新的安上。

“石旗杆外就是土堡城墙,墙下有城沟(护城河),2米多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填了沟,种莴苣了。”姜源祥说,后来菜地也变成了民房。

“我们黄家宗祠也有石旗杆,后来被毁掉了。”今年74岁的村民黄植琏说。

翻开徐碧各姓族谱,当地人出过不少读书人、义士。比如黄氏,黄维藩咸丰八年(1858年)倡筑城墙,以御盗寇。咸丰三年到八年,寇贼扰乱盘踞洋溪,黄维藩长子黄昌绪倡首剿匪为炮所伤,时年37岁,咸丰十年被旌奖“义民”并赐额。黄维藩四子黄昌绶(学名作霖),光绪恩贡元,例授恩进士外翰林侯选直隶州正堂。黄占鳌(昌接),黄维藩的侄儿,光绪恩贡元,光绪《黄氏族谱》是他主笔。

庄氏清代也出了不少人物:珂亭公“购木榕城善运筹,涉水跋山成骏业”,授荣五品;还有庄新纶、庄新级、庄新维等国学生。光绪《庄氏族谱》是邑禀生庄维新修的。民国时庄增耀1947年曾任三元县代理县长,于1991年过世,时年83岁。

陆家原先人口也不少,田产很多,曾卖地给刚迁来的外姓。其先人号称三代不要“斗笠、蓑衣”,但后来败落,现余两户。

庄国有说,曾有位进士给庄氏送了一块匾,但先人将匾挂在门外,结果后来就没人中进士,破“四旧”时这块匾被烧毁了。

7 古水渠与古树

本报记者苏诗苗2014年1月6日曾报道《三明虎头山上发现清代水渠!曾经滋养着广大市民》:2013年姜氏宗亲在虎头山洋山村洋山桥下,发现一块清代水渠源头碑石,上刻“乾隆五十四年造,捐首姜德隆、林子恒仝立,各田主捐用仝立”。

姜德隆正是姜裔联的爷爷,“茂公,如明公子,字德隆,号松轩,沙邑职员,乾隆丙寅年生,嘉庆乙亥年卒,寿七十”。他“好善乐施,每逢年饥,谷必减价……龙安桥坏,奋然唱(倡)首捐重金……躬膺九品……”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姜德隆46岁,倡修此渠。

姜源祥说,这条水渠叫花坪渠,蜿蜒几公里,直通到东新五路口,供应给列东与徐坊作为灌溉、生活用水使用,以前村里每年都会安排人疏通渠道。

过去,徐碧村有3000多亩土地,大多种稻子,还种点小麦。花坪渠沿线有两辆大水车供村民碓米,一辆在现在的东新五路,是姜家的;一辆在现在的时代锦园,属于黄家,村民挑着谷子、麦子上去碾米磨面,水车很大,一辆可舂十多臼米,水碓直到上世纪60年代用电了才停用。

徐碧村民用竹管从花坪渠引水到村里,村里有两口井(当地称“水柜”),家家户户到这挑水。1981年,徐碧村安装了自来水,饮用水不再用渠水,但三明重机厂等生活用水,还引自花坪渠,直到前些年三重机整体搬迁,现在渠身因停用而荒废,隐没在虎头山的山野中。

老姜说,其中一口井边有坡通向河边的西门。这里叫水岭,以前渠水不够用时,村民就顺着水岭通过城门,到河边挑水,河边有一株大榕树,很大,七八个人才能合抱。“下河划龙舟,也经过这里。上世纪九十年代河边修路,路基填了3米高,大树就死了,树桩也没了。”


徐坊堡西门水岭通往沙溪河。

不远处河边还有一株大樟树健在,树上有《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树龄135年,保护等级二级”,是2015年12月市政府立的。这株大樟树1994年修205国道时得到保护,立在路中,成为三明一景。近年由于树根泡水,有枯萎迹象,去年底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挖开根部,建起防护框架,堵住漏水的下水管,给古树透气、挂瓶,现在古树又有了点绿意。

8 古庙与老人乐园

过去,徐坊除了各姓宗祠,还有文昌宫、太保庙等。太保庙在北门,1982年原址建成徐碧村部。堡外东北方向还有“致祥祠”,是黄维藩、黄占鳌于同治辛未年(1871年)修的,现在变成了东新小学操场。

徐坊堡的东面是田野,山冈上有永安堂。1958年,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拉开大幕,11月,三明冶金机械厂(重机厂)破土动工,永安堂被拆除。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徐碧村民在丹蓉后山重建永安堂,现在这里集中了村里的庙宇。

这些年,徐碧姜氏、黄氏、庄氏的宗祠得到维护,被梅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列为理事单位,成为当地人慎终追远的共同家园。

1990年,徐碧村村民集资建设了村老人乐园,占地300多平方米,有3层楼,至今还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墙上的大理石镌刻着“徐碧老人乐园”六个大字,落款“庚午年秋,凌青题”。徐碧村老村主任吴炳锋说,凌青,原名林墨卿,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第五代孙,新中国外交元老,1980年任常驻联合国代表,1990年应市政协邀请为徐碧村题字,时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2010年逝世。(本文部分资料据《三明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