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历史大变局


唐太宗一手开创了贞观盛世,早年在位期间接纳贤臣,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可是在权力和欲望的不断侵蚀下,随着年龄渐渐增大,唐太宗越来越无法容忍别人反对自己的意见,他年轻时曾经嗤笑前朝皇帝崇信炼丹长生,可当他面对岁月的流逝,心中对死亡的恐惧越发强烈,唐太宗也开始追求这虚无的长生之道。



当他回想起这大好河山,以及掌握天下权柄,享受至高无上尊荣的快感,他越发的贪恋尘世繁华,他舍不得这一切,因此他开始有意识的放纵自己,去拼命的享受,让人性的阴暗面掌控自己。

建造奢华宫殿,满足自己享受欲望

唐太宗晚年越发的开始崇尚享受,而且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调动了大批的百姓去为他修建奢华的宫殿。从公元629年起,他亲自下令对那些隋朝宫殿开始进行修缮,这个时候他还能听进别人的劝谏,因此在公元630年,唐太宗停止了这项耗费巨大项目。

可惜他随后又下令建造了四个新的宫殿,这期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公元641年,等到唐太宗使用这些宫殿时,发现此地太过燥热,这让他无法忍受,因此直接下令将这些宫殿全部铲除,最后这项耗费无数财力的工程成为了一堆废土。

之后他于公元647年又开始修建翠微宫,方便盛夏时节避暑,可是建成之后,他觉得这座宫殿无法彰显皇朝威仪,于是又下令修建了更加大气磅礴的玉华宫。这些宫殿耗费巨大,而这些仅仅只是为了帝王的一时享受,由此可见,唐太宗晚年穷奢极欲到了何等地步。

不纳忠言,视百姓如蝼蚁

公元638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他这几年来,表面上听从了臣子的劝谏,可是根本没有改正的意思,而且脸上经常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可惜此时的唐太宗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听不进去忠言,一味的沉浸在权力带来的快感。

公元648年,一代名臣房玄龄去世,他在临终弥留之际曾说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劝谏皇帝了。唐太宗每次下令也只是象征性的询问一下大臣,而且他身边留下的多是喜欢逢迎谄媚的臣子。

唐太宗早年期间曾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视作治国名言,他认为百姓是水,君主是舟,百姓是国家的中心。可到了晚年,他却说出了完全不同的话

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谁也没有想到唐太宗晚年竟然把百姓视作蝼蚁,不但如此,还要经常奴役他们,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不放纵自己。


一个曾经励精图治,善纳忠言的君王,每天想到都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可到了后期,想的却是如何独断专行,如何奴役百姓,可见唐太宗晚年是何等昏庸。

痴迷权力,寻求长生

到了晚年的唐太宗,越发的无法放下手中的权力,这种独断朝纲,一言号令天下人的滋味让他无比的痴迷。可是他渐渐的感到身体越发的老化,对死亡的恐惧让他想要寻求一切办法延续生命。

他早年经常嗤笑前朝皇帝想要寻求长生,等到他走上了这一步,他也没有放下心中的执念。他享受过权力的真正滋味,那种美好的感觉让他无法放下,因此他必须寻求长生之术。

唐太宗不断的从各地寻找自称有长生术的和尚和道士,大量的服食丹药,最终彻底的把身体搞垮。公元649年,一代雄主李世民彻底的离开了人世,享年52岁。

这位伟大的明君,前半生开创了贞观盛世,后半生骄奢淫逸,贪图享受,最终也将自己带入了深渊。


东亭观史


李世民即位时,励精图治,身边有贤妻良臣,创造了繁华的贞观之治,但晚期由于长孙皇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一个个离去,特别是废立太子风波引发朝廷混乱、穷兵黩武征讨高丽失败后,晚年的李世民开始松懈,出现了渐不克终的现象。

唐太宗早年评价,平天下靠房玄龄、长孙无忌,治国靠魏征;晚年评价,魏征是面镜子。

637年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什么劣迹,但发生了几件事情,比如他不再一视同仁,刻意抬高自己出身的关陇集团官僚,打压普通的官僚,不喜欢太子李承乾,慢慢喜欢魏王李泰,还有势力是支持吴王李恪的,所以朝廷开始明争暗斗,风起云涌,导致混乱,当年魏征在世时是相当维护太子地位的,现在唐太宗废除了太子,又立了个性格宽厚的李治。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贬到黔州充军,也就重庆,最后死在这儿。

晚年的李世民为身后事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太子即位的班子成员,还有历史对自己的记载,李世民非常忌讳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关于自己的记载全部干涉、修改,留下了篡改史书的诟病,为后世帝王树立了不好的典范;他的长孙皇后死的早,后宫没人管他了,除了早期霸占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还霸占庐江王小妾武则天,之后大肆收罗美女,大兴土木也不少行宫,大明宫、翠微宫、玉华宫、襄城宫等。

因唐太宗死于翠微宫,此宫被废为寺,图为现存的翠微寺。

年轻时候的唐太宗对秦始皇求仙丹被术士诓骗一事呲之以鼻,又嘲笑汉武帝也步及后尘,但到了唐太宗晚年时也想再活五百年,到处求取仙药,这是活脱的帝王版“真香事件”,吃多了国内金石丹药也没什么效果,刚好出使印度的王玄策回来了,带回来印度神僧和神药,唐太宗吃了,暴卒,享年52岁,照这个态势发展的话,唐太宗再多活10年,估计就会变成汉武帝晚年式的人物,还好吃了点印度货,死了。


图文绘历史


唐太宗51岁去世,他的晚年至少从45岁之后就开始算起了。其实,如此仓促的一生,对于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也是一种悲哀。后人对唐太宗的评价褒多贬少,毕竟他对历史做出的功绩不可磨灭,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他从谏如流的为政举措,更是无人能比。所以我们评价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即使有错,也不能揪住不放,毕竟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不可置俗于事外。至于有人认为唐太宗昏庸,无非就是说他好色、贪生、穷兵黩武及奢侈,其实这些指责很片面,很狭隘。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一、唐太宗好色,霸占弟媳。

凭心而论,正常的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人,不论谁去坐了皇帝,也不能恪守只娶一位妻子而至死不渝。从古至今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是三宫六院,广纳美女,为什么到了唐太宗这里就和道德绑架到了一起?另外,我们且不论弟媳杨氏长相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年纪不大,而封建社会的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杨氏更是男人之间角逐的牺牲品。而做为胜利者的男人,就应该给这些年轻而无辜的女人,重新选择幸福的权力!

二、唐太宗怕死,痴迷长生不老之术。

长生不老是全人类的梦想,并不只是唐太宗一个人的幻想,如果可以,谁都再想多活五百年。如果一个人很健康的活着,他就不会去为自己的生命去担忧,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种生物正常的交替,非人力可违,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上,唐太宗是从贞观十九年之后开始出现了健康问题。因为当年唐太宗亲率近二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结果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唐太宗感觉从来没有这么的窝囊过,所以内心郁闷加上一路风餐露宿而患病。得了病,肯定得医治,久治不愈可能会乱投医,如此一来就可能尝试一些奇葩的治疗方法,也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最终误入歧途。

(李世民剧照)

三、唐太宗穷兵黩武。

如果唐太宗不去征战四方,就不会出现统一的大唐王朝。话说回来,如果唐朝把周围四邻搞得鸡犬不宁,那里还有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盛况,谁还会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而征讨高句丽的意义深远,并不某些人认为的“吃饱了撑得”。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每次搞得民不聊生,每次不是劳而无功,就是全军覆没,即便这样还有人为他歌功颂德。唐太宗只打了一次高句丽,而且战绩不俗,最终碍于气候原因不得不撤军,却成了千年诟病。事实上,如果没有唐太宗的高瞻远瞩,辽东大片土地在唐朝时候就不属于中国了。所以有时候战争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又是唯一的选择。

四、唐朝太宗穷奢极欲修建宫殿。

宏伟壮观的宫殿不仅是国家的形像,更是一种威严。且不说唐朝富丽堂皇的宫殿让世界上多少人仰慕、赞叹、又让多少外国人在大国雄姿面前顶礼膜拜,如果没有明成祖修建北京皇宫,我们拿什么去骄傲北京首都曾经灿烂的文明和辉煌。难道为了俭朴,皇帝也搭个帐篷住?如果真是那样,社会文明还谈什么进步,人类永远都是一群住山洞、吃兽肉、采野果,衣不蔽体的原始人。所以,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人类没有退步。


(李世民剧照)

总结:昏庸二字用在唐太宗身上很突兀,他所做的一切,无可厚非,因为他不是祸国殃民的暴君。唐太宗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要苛求太多,而我们自己又能做到什么呢!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唐太宗的昏庸,对应的是他的英明。他的昏庸体现在晚年的过失。这涉及到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的过失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在皇太子废立问题上引发混乱;第二御驾亲征高句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唐太宗与皇后长孙氏生有三 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位儿子都是大唐的病人。李承乾是长子,自然是皇太子。但这位皇太子患有足疾,不良于行。还经常有放浪行为。他是突厥文化的狂热粉丝,身穿突厥服装,操突厥语。如果仅止于此,玩一把异国时尚,倒也无可厚非。但他以皇太子身分之尊假扮突厥王而死,并举行突厥式的葬礼,就让太宗看不懂了。如比怪诞,太宗不悦。这皇太子在性取向上也有问题——有断袖之癖。 太宗一怒之下,把太子宠爱的美男杀了。太子宠爱称心的美少年,请注意,唐大宗杀的就是叫称心的男宠。这下,太子真的不如意了。他为之塑像、祭拜,思念以至泪下,不进宫拜谒父皇数月之久。写到这里,刘老师我又相信爱情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魏王李泰,这个重量级的文学爱好者,深受太宗喜爱。魏王府特置文学馆,李泰与饱学之士一起切磋学问、与诗人一起作诗,还历时四年完成了大作《括地志》,得到大量赏赐。唐太宗偏爱魏王 ,拨给魏王府的经费比皇太子府的都多。

李泰过于肥胖(也算一种病吧,唐朝另一个大胖子是安禄山,重达快四百斤了,真牛!还扮演杨贵妃的婴儿,影帝!),行动也不便,太宗却破例允许他乘坐轿子。

这让皇太子情何以堪?猜忌、忌恨由此而生。

皇太子集团密谋,要做掉魏王。眼看玄武门事变第二集上演。唐太宗果断废掉皇太子,贬往黔州。李承乾死于此地。唐太宗以国礼葬之(还记得玩突厥王葬礼吗)。

唐大宗打算立魏王李泰,遭到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晋王李治经常犯头痛的毛病,终身被此疾折磨,还偶发癫痫(以现代医学来看,李治脑中生有低级别胶质瘤)。这位病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懦弱,无主见的李治成为唐高宗,执政三十四年。因头疾,让武则天代行皇帝职责。高宗死后,武则天进行武周改制。

历史一环紧扣一环,有着或隐或显的因果联系,我们要看出这逻辑关系。

魏征死后,唐太宗怀疑魏征与皇太子集团谋反有关,打掉魏征的墓碑。率大军亲征高句丽。虽然攻城略地,但高句丽死守安市城,远征没有打赢。就在远征句丽的过程中,太宗虑识到魏征的重要性,于是,恢复魏征的墓碑。并善待魏征的后人。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国力提升,但也并不是理想的太平盛世 。北并突厥,西攻吐谷浑,取高昌,东北用兵高句丽,战争频繁,人民的负担相当沉重。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后,唐太宗遣使往剑南道征发民夫,伐木造舟,激起民变,起来反抗。湖南长沙成为巨大的造船厂。向剑南道人民往收“船庸”,“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创外骚然”。

唐太宗的英明之处在于,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并及时以调整。他的昏庸与历史功绩相比,小,白玉微瑕。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历 史教训,开创贞观繁荣局面(尽管有美化的成分)。 他有知之明,对自己的过失,有这样的评价:“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这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对千古一帝的盖棺论定。







刘宜庆讲八卦


晚年的李世民是很昏庸的,如果他要是晚死几年,早些年他攒下的家底肯定会被他折腾光了,。历史对他的评价就不会那么高,当然他还篡改了史书。

首先在晚年他醉心于长生不老,迷信方士,混乱吃一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结果在贞观二十一年,给自己吃中风了,要不是医治的及时,他就要早死两年。但他好了却不吸取教训,认之前的方士技术不高,还要搜寻方士,以求长生,结果没两年给自己吃死了。

其次,不再虚心纳谏,特别是在长孙皇后和魏征去世。在取得一定的治国成绩后,变得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了。变得敏感多疑,因为一句歌谣,就杀死了追随他多年的李君羡。又因为多疑推倒了魏征的墓碑,秦琼快死的时候,也死因为李世民多疑,被拉上高丽战场,不久就病死了。

最后,他晚年好大喜功,浪费民力。晚年因为觉得自己治理国家有功,就开始大兴土木,大肆建造享乐的宫殿。大量征发民众服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总之,他也没能够逃脱无情的自然规律。





郭来说历史


我觉得不用大做文章,纵观古今中外的世界历史,晚年不做出点荒唐事来的当权者还真的没有几个。所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贪恋权位,及时放权。而唐太宗的昏庸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变得奢侈追求享乐。其实这也不能算是昏庸,就算是今天中国稍微富裕的人也是这样。到了7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政权的稳固和边境国家力量的拓伸,唐太宗变得越来越独断专行,比如631年整修隋代宫殿,坑爹的是由于看到完工后的宫殿太过华丽,又下令把重建好的宫殿拆毁了。同一年,又重修了凤翔府的隋代仁寿宫,634年的大明宫,637年的飞山宫,640年的襄城宫,647年的玉华宫……

不过以上还算好,昏庸的是晚年唐太宗太自大,就像648年房玄龄去世时的评价那样——已经没有人敢犯颜强谏了。

第二就是有点穷兵黩武了。之前对高丽接连的用兵结束后。647年早期,太宗命令四川及其以南诸道建造舰队准备入侵高丽。为了在财政上支持海军,百姓承担了沉重的劳役和税赋,648年四川甚至因此发生了一起小型叛乱,

第三就是继承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促成了太子竞争候选人之间的政治对抗。

最初的太子是李承乾,但李承乾实在太过叛逆。不遵守中国传统,说突厥语,穿突厥服饰,并且在受到官员们的批评时还口放狂言打算杀害他们。

太宗开始偏爱李泰。因此在继承问题上,出现了支持李泰和李承乾的两大政治集团。

公元643年,李承乾谋反被废,太宗原本想立李泰,但由于长孙无忌等重臣对李治的支持而摇摆不定。后来考虑到李泰暗中对李治有过的威胁行为,以及废李承乾拥立李泰会对后世产生不好的影响(即太子之位可以通过政治斗争而获得),太宗最终立李治为太子。

可即使这样,太宗又觉得李治性格过于懦弱,觉得吴王李恪更加适合,在受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坚持反对后,最终放弃了继承问题的动摇。

这倒也不能全怪太宗,但他的确没能选到一个称心如愿的继承者。

第四就是晚年也开始寻求一些灵异手段缓解压力,比如找来一个印度巫师治疗。

但总体来说,唐太宗晚年也没昏庸到很可怕的地步。


普鲁士之魂


唐太宗一直是中国帝王的典范,重用人才,广泛实行仁政。特别有名的是擅长听从别人的意见,现代高级官员不容易拥有这种品质,更不用说是九五至尊封建帝王了。“唐宗宋祖”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光荣的“正面形象”。他使国家更强大、更繁荣。遗憾的是,他也有着鲜有人知的不光彩历史。

他晚年做得最过分的事情无非有两个。一个是大兴土木,另一个是连续多年战争。如果战争不可避免,按照当时的国家的力量也是没有问题。然而,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大规模的劳民伤财就显得很过分了。他亲自严抓基础设施,在长安等地建造了大型宫殿。

一年,李世民嫌弃京城过于炎热,在临沂山上建起了翠微宫。三个月后,他指责宫殿修建不好,并重新建了雨花宫。简而言之,它花费了大量钱财。使得当时包括“飞山宫”在内的大型建筑物奢侈奢华。一时间群臣议论纷纷分,但又不敢直说。

晚年,李世民暴露了人的最大欲望,那就是对女孩和美女极为渴望。

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贪婪的本质。他从未打断过搜寻的美人的征程。那时,有一名小女孩才14岁。由于她漂亮的外表,她很快就被宠信,并获封“才人”为了满足他本人的欲望,李世民甚至没有让他的众多弟妹去死。在他的弟弟齐王元吉去世后,他的弟妹们很快就成了李世民的美娇娘。

虽然他早年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他晚年也逐渐变得昏庸了起来,没办法,人无完人嘛。


汤姆猫谈历史


既然说到唐太宗到了老的时候开始变得昏庸了,那么我们就来先说一说他在年轻的时候都干了哪些事吧。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宗在很早的时候也就是他的父亲还是皇帝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小算盘,我们从他在当时的政变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狠人,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个人认为是他开始了整个唐朝的不良风气,当然了这些不良风气是指在政治当中的。为了自己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他不惜对自己的兄弟杀得一个也不留,而这其中自己以前在洛阳的老手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很多人也是跟随太宗一起征战沙场好多年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是和太宗绑在一起的,所以尉迟敬德才会拿着刀对李渊进行逼宫。

也许你还会说太宗也有好的一面,我们都知道他在刚刚建立朝代的时候对一个人特别的重用,这个人就是魏征。魏征这个人是什么话都敢说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很多时候太宗尽管自己的心里很不高兴也必须把火憋回去,因为他知道要想树立自己是一个明君的好形象必须听他的话,当然了这也与他以前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有关系。就这样日复一日太宗的胸怀尽管很大,我相信他在魏征死后也是会把他对魏征的所有怨气都给发泄出来的。果不其然在魏征死后,到了晚年的太宗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墓碑给推倒了。这还不算啥太宗在晚年的时候还喜欢东征西战,大家都知道在他晚年的时候当时的国库并不是那么的有钱了,而他依然是喜欢到处的和别的国家抢地盘,我们其中就知道一个是高丽。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朝代要打仗,那肯定最后还是坑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到了晚年的太宗也是被很多的老百姓给骂了。不仅如此,太宗的大家庭也是相当的凄惨。他的很多子女都是疯的疯死的死还有就是逃的逃,我就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呢?在朝廷中太宗也是对自己的左膀右臂进行胡乱地猜疑,而且到了晚年的她猜疑心特别的强。

当时的宰相还有许多大臣都被他给赐死了,还有好多大臣被他给发配到很远的地方了。说实话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他在晚年的时候特别地痴迷长生不老,而且大家都知道既然他想要吃仙丹那么肯定得需要好多道士来给他炼丹呀。大家现在也知道了当时的仙丹放在现在就是毒药呀,可笑的是当时的太宗还吃得那么香。


跳跳谈史


魏征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经常给李世民提出谏言,即使可能让皇帝不舒服黑脸的话,他也能直言不讳。

而当我们赞扬魏征的时候,肯定也会跟着夸赞李世民的容人之度,即使魏征是自己哥哥李建成的臣子,也能够宽宏大量的去请他来为自己效力,而且对于魏征直言不讳的谏言也能够虚心接收。

可是大家知道吗,在魏征死后的待遇确是十分的令人悲哀。在公元643年,魏征病死之后.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算的上一个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荣誉了。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的态度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获罪被免官,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于是疑心的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上结党营私。后来,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把呈上的奏章给褚遂良看了,唐太宗就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后来更是,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下令抄魏征的家。之后更是征高丽,像秦始皇一样想长生不老,听信佞臣,大肆建立宫殿,生活变得极为奢侈,完全忘了之前的忠臣魏征的谏言。一代令人传颂的君臣佳话竟然以这样的结果收尾,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在临死之前,李世民可能是心中有了些悔意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临死前写了十二篇帝范与一篇后序,将自己的功劳和过错,都认真的总结了一些。还希望儿子李治以后做个好皇帝,不要像自己一样,而是去找历史上的真正的贤君做榜样。






博约古今


太宗以渝四十 征上书 不应用奸臣 应近贤臣

太宗谕 无防

但什么回事 就是李世民过了40中年后 重用了两个喜欢拍马屁的大臣 而且升官很快 魏征着不下去 就上书了 李世民就说 这是小事 我把握得住 皇帝也想清松一下 没关系

后面发生了什么 我学实有限 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