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旧时的东大街、西大街

自汉代建无锡县至明代以前,无锡县衙前有条街,人们俗称“大街”。至清代称西门街,又称东大街、西大街。以无锡县衙为界,东面为东大街,自大市桥西堍至老县衙前,即今中山路至健康路附近,长372米;西面为西大街,接东大街,即今健康路附近至日晖巷,长170米。这两条街应该是无锡城内最古老的街,自汉代有无锡县衙起就形成,并成为旧城的东西要道。无锡城内运河上最早的桥之一为大市桥,这里正好是东大街的出口处,由东往西到县衙去必经此桥。大市桥也正是以县衙为起点,逐渐向东发展的象征。西大街靠县衙最近,还有最早的城隍庙。宋元之际因失火,才将城隍老爷抢出抬到三皇街。


旧时,无锡的繁华地段,除了北大街,就数东大街、西大街了。许多年前这条街上商铺林立,吃、穿、用的都有,豆腐店、香脆饼店、大饼油条店、面筋店、酱园槽坊、香烟店、老虎灶、理发店、针线店、裁缝店、皮鞋店、钟表店、古玩店、箍桶匠店、铜锡器店、棺材店、纸马店,可谓一应俱全。老虎灶在大街东西两头各有一家,两家棺材店差不多是门对门,纸马店、理发店各有两家,大饼油条店和箍桶匠店有好几家。裁缝店有做中式衣裳的,也有做西服的。另外还有两个中医诊所,分别是杨秉卿和吴耀明开的。当年举办惠山庙会,“大老爷出会”时,东西两大街是必经之路,人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沿城区主要街道出行的各庙仪仗队,“前面开道的人举着牌子,后面有人敲铜锣,铜锣很大,敲的人都把它吊在自己的小手臂上”。以往城区里的人家出棺材(出殡),也常常选择从东大街通过。

东大街东端,即靠近大市桥之处,有几家著名商店。周信昌零剪店,经营零布、绸、呢、绒,小到鞋面布、刺绣绒线、缝纫丝线等,应有尽有。刘鸿兴糕团店,供应婚丧喜庆、造房砌屋、搬场迁移等用作礼品的团、圆、糕、粽、饼、馒等食品。早晚门市供应汤团、玉兰饼、方糕等点心,人们称这家店名为“刘馒头”。喜福饭店,它的锡帮菜如面筋、同肠等都颇有名气,菜肴盛器用小盘小碗,如腐乳汁肉、粉蒸肉、糟口肉、肉酿生麸、雪菜豆腐等家常菜。东大街靠近沈果巷口,有一家茶馆,午后和晚上把楼上改作书场,演出苏州评弹等。

西大街的店家一直延伸到日晖巷和西门瓮城。其中有花扎店、皮匠店、轿行等。著名的胡万和酱园槽坊兼营热酒。柜外有大酱缸数只,缸上盖广漆圆板以代桌,四周放几张长凳任客踞饮。下酒菜除丁香豆、回芽豆、盐紧豆外,还有蒲包豆腐干。清末有严阿尧挽木盘贮头肉猪耳朵、猪肝、糟肉之类在酒店转卖。当时无锡知县裴大中(后定居无锡前西溪)凡赴西郊,必经槽坊门,严阿尧每听锣声,必高呼曰:“知县大老爷来哕,快些立起来。”大家听后忙站起来,严阿尧则垂手俯首立柜旁。裴大中多次见后,觉其颇知敬上尊老之礼,便叫差役问他姓名职业,并赐大钱二十千文助他增加资本。此事曾传遍锡城。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合作化运动,东大街上的一些商铺才陆续迁出,不少门面房也改作他用,原本热闹的街道才逐渐显得冷清起来。上世纪末,随着华光珠宝城、新华书店和汇商商务楼的相继建造,东面的一段东大街原本的老建筑被拆除。


江南古民居最典型的是粉墙黛瓦,简洁典雅,结构上带有典型的水乡特色:体量不大,轻巧秀丽,开敞通透,便于排除霉湿之味。不过,与苏州古民居讲究古朴典雅精致、比较注重私密性不同的是,无锡由于商业发达,古民居的显著特点是比较追求时尚。同样是清水砖墙,除了讲究经济实用外,墙面常有考究贴面,大门上铁皮铜钉或竹片贴面,以示气派,给人露富和炫耀的感觉。而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除小娄巷、大小河上(崇宁路)、学前街还保持传统古朴的书香建筑,在镇巷、留芳声巷、七尺场、大成巷等地大多已是一式民国式石库门建筑,深宅大院中住的都是社会名流和有名望的人士。老无锡人都能记得,当时的东、西两大街为当时中上等人居住区,房主大多为经商、行医、开厂的人家,房子大多为二开间门面,也有不少是三造进深,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之感。可以说,当时无锡的民居已有了新的变化,这种集合了中西风格的建筑,恰恰代表了当时无锡民居建筑的风格。


1953年市财政局东大街旧址

东大街的民居具有无锡古民居的典型风格,一些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更是代表了无锡地方近现代建筑的特色,可惜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如原东大街11号的三楼,这是一幢被称为“转盘楼”的老洋房——东西两面都有楼梯,天好时走经过室外阳台的楼梯,逢雨雪则可走户内的楼梯。楼道里的墙上还有老鹰等雕塑,楼梯的栏杆上也有不少装饰品。“转盘楼”里解放前是一家电话公司,解放后这里进驻过一些机关,还住过几户人家。

早年的东大街店铺众多,不过留下较深印象的似乎只有后来拆掉的那家素面店,以后开过一家卢记火锅店。


卢记火锅置身于民国年间建造的原东大街115号一幢石库门式建筑内,三开间门面,两扇黑漆大门,古色古香的装饰透露出浓郁的传统风格,幽雅的环境还吸引了不少食客。

东大街拥有一些精美的建筑,有几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殊为经典,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张效程故居。

位于东大街118号的张效程故居坐北朝南,建于1933年。它经历了战乱和火灾,仍曾长期保存得基本完好。

张效程与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也曾合作过。张效程当年从事房地产生意,在无锡城里有十几处房产,分布在北塘大街、坛头弄、寺后门(公花园旁)等地,另外在上海和苏州也各有一处房产。


这一幢石库门宅院,花岗岩的门套,清水白缝砖墙,一种曾经很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房子是三开间门面,二造进深,大门包铁皮,打铜钉,很是气派。进门有一户敞亮的天井,大门背后有砖雕门楼,上面书有“突前厥后”的砖刻。天井左右两厢房,二上二下。第一造正厅有八架屋,背后有五架屋的餐厅,右首有设计精致的西式转盘楼梯,广漆地板。二楼三个大房间外有设计精美的生铁护栏,上面装有柳桉木护杆。二造门前有一个敞亮的石板地天井。中间一口古井,左右为厨房、柴房。第二造同样是三上三下的西式民国建筑,前、后两造均是水磨方砖铺地。这个宅第看来当年人丁兴旺。由于张效程的两个女儿及儿媳胡月娥都是行医出身,故这幢房子原本是打算开医院用的,因此便有了人们现在的房屋布局:临街的二层楼共有14间房,以传统风格为主基调,是做门诊间的;前后两造之间有一道防火墙,中间是天井(原来有玻璃顶棚),再往里便是一幢欧式风格的三层洋房,这幢楼的朝南房间是做病房的。只是后来两个女儿都留在了上海,医院未能开成。

拆迁前住的是张家后人张效程的孙女张汉瑾和其丈夫秦以忠。他们介绍老宅经历的磨难——解放前这里曾先后被侵华日军和国民党汤恩伯部队充作司令部。解放后一度作为中苏友好协会无锡分会分址,可以说老房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作为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张效程故居近年来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法国、日本等国的友人纷至沓来,建筑设计专业的师生更是把它作为范例,可惜现已不复存在了。

文章来源:《无锡运河志》《无锡桥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