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甘肃,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谢谢?

我有前女友


对于再次的提问,答案让我又一次更好的了解了甘肃省,知道了更多的西北文化,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的信息和一些陌生朋友给我发的私信中,更多的热爱自己的家乡,对于当下生活状态抱着希望。

我首先声明,我不是甘肃人,但是我除了自己的家乡外,最喜欢的就是甘肃,因为,了解甘肃,不怕笑话,曾经爱上一个甘肃的女孩后,虽然分道扬镳了,但从此再也没能释怀,所以,才有此一问,但听着甘肃,觉得格外亲切,大概就是,恋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吧!

为此,我想更好了解地域文化特色,中国雄鸡版图地大物博,足够我一生浪荡不羁的漂流过活着。

自私的说,就是想更了解她所成长的环境,让我还有个可以寄托的精神幻想……

最后,谢谢所有回答我问题的小伙伴们,谢谢您们,谢谢……🙏


我有前女友


如果提到甘肃,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家。

对,我的老家就是在甘肃。

所以,你的这个问题我回答起来,就出乎你的意料了!

不过,我可以说一下,外地人问我哪里的?我说是甘肃的,他们的反应有:

有一种不知道甘肃是哪里?甚至有人说兰州的省会是甘肃。

有一种是知道,但知道的就是甘肃穷。他们会问你,你们那里是不是穿不上裤子洗不上澡,睡的是窑洞,脸上飘着高原红……

有一种是不确定,会问你你是不是骑着马儿骆驼上学……

有一种会说,我喜欢吃你们那里的兰州拉面……但我想说,兰州拉面不是甘肃的,甘肃的叫兰州牛肉面。

有一种就是很了解的,一听你说甘肃,就说你们那里的敦煌莫高窟、东风航天城、读者杂志……

由此可见,甘肃的宣传,还是不到位啊!

最后,总结一下说到甘肃,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兰州拉面、敦煌莫高窟、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沙漠、缺水、贫穷……

排名不分先后。


鲜麦棒儿


甘肃,作为我国战略地位大于经济发展地位的身份,被好多外地人误解,在这里,我写一点我对甘肃的了解:

中国文化我们撇开什么伏羲,女娲文化。就单纯的一个甘肃省,有一个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在甘肃就占两个,况且这两个石窟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一个处于西北干旱区,一个处于湿润区,这一点甘肃的文明是全国首屈一指的。

二:陕西人说秦腔是他们的。与其这样说,我想用我的知识聊聊秦腔。秦腔,秦人的腔调,秦文化的发展。是在甘肃的临洮一带,秦国从甘肃走出后,知识在甘肃的天水和宝鸡一带将自己的乱弹进行了一次文化的发展。后期,长安作为我国的多国定都地,所以秦腔陕西人,认为就是属于他们陕西的,但是,秦腔的原始点还要看甘肃宝鸡的西府秦腔。提到这里,为什么说秦腔,因为:秦腔是百剧之源。

甘肃的文化还有好多,这两点我略微的体积一下。

三:甘肃的中华文化传承是全国应该学习的: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国家,受五千年的文化影响,将中国农耕文化完全传承下来。90年代,我国做过一个调查,青年学生的字,甘肃学生的字是最工整的,提到一点,为什么甘肃学生的字写的好。因为他们只求刻苦读书,能跳出农门。网上有好多抨击甘肃人,我也不否认,因为全国人都喜欢玩地域黑。在全国键盘侠的手下,那个省是健全的。

说到甘肃的战略:第一。50年代建国初期。重工业是在兰州为中心的。甘肃的重工业发展。才对全国各地的发展带动了定力。甘肃能发展吗?能。那么为什么不发展,好多人将甘肃的发展定性为甘肃的官和甘肃的人,我觉得很盲目,很无知。甘肃的张掖金昌酒泉一带的处于黄土高原和沙漠的过度区,甘肃有能力整治沙漠吗。肯定有,因为全世界的治沙先进典型经验草方格沙障是甘肃治沙研究所研发。在宁夏沙坡头进行推广,那么为什么要在宁夏推广,而不在甘肃推广,这是因为:甘肃的80%的沙漠层只有三公分左右,如果一旦有事(战略事件)国家肯定将甘肃的沙层进行治理,河西走廊的水文环境,光照环境,河西走廊区域两会成为我国的重要的战备粮种植区。

写了,好多。不写了,要想知道私聊,我会第一时间解答。


不材之木53717310


看到这个我要哭了,真的没想到这么巧,能看到关于我们甘肃的问题,我是一个从甘肃远嫁陕西的人,说实话,思乡之情,无以言表,因为有了孩子,孩子还小,不能随时回去,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就特别伤感,感觉为了爱情,远离父母亲人,很不孝!不过题外话补充一下,很多人提到我们甘肃,第一反应,就是穷,条件艰苦,其实我们那里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叫做陇南,俗称陇上小江南,山清水秀,有很多名胜旅游景区!银杏之乡,特别多的风味特产,小吃!而且风土民情特别淳朴,欢迎大家去甘肃陇南做客!


王妈妈日常美食


提到甘肃第一想到的是武威,难忘那里的风,沙,冷,干。我喜欢武威,怀念武威,经常提到武威。四十年前在武威当兵,人生,青春,社会,军营。吃苦,受累,忍耐,坚持。还有学习,训练,接逐,习惯。都是从武威开始,从武威养成。沙滩刨坑铺上麦草睡上去,沙子吸潮,白天麦草结冰睡一晚冰就化点,星期天把麦草晒干。,新兵训练几个月就这样度过,脸和手冻干裂,脚冻红总,整天就知道训练很紧张。

每年这个悸节,我们进沙漠人工植树。把沙子挖深三尺,见到土,再挖一尺深的坑,栽树培土施肥浇水。当时的口号是“今天一身汗,明天一片绿”。今天想象应该是比四十年前绿的多了。

武威你好!


过路拐弯


我生在甘肃,长在甘肃,现在依然生活在甘肃,提到甘肃,第一时间想到的当然很多了。

吃的方面,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呵呵,想想都流口水了;东乡手抓,肥而不腻,吃过唇齿留香,羊肉中的精品;武威酿皮,晶莹剔透,绵软润滑,汤汁酸辣可口;天水的桨水面,颜色通透,清热解暑;陇南搅团,就着油泼辣子更是人间美味……

旅游方面,俗称千佛洞的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地貌,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玉门关,天水麦积山石窟,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夏河拉不椤寺,景泰的黄河石林,不逊于九寨沟的迭部扎尕那……


小城老屋


想到甘肃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嘉。虽然时间要上推到改革开放之前,但一些感人至深的事情让人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每逢龙口夺食的夏季,甘肃的许多精壮劳动力,都要来毗邻的陕西收割小麦。沿关中平原由东向西,到小麦收割结束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没有收割机的年代,全靠人工辛勤劳作。

当地人们把他们称之为"麦客",他们自己也乐于接受这种称呼。其实细想起来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尊称:收割小麦的客人。

由于小麦收割时间大都集中在六月份,又是雨季,小麦播种面积较大的关中平原,仅靠自有劳动力很难按时完成小麦收割任务,又牵扯到夏种的时间问题。

晚种一天,迟收十天。秋季光照不足,殆务农时,晚秋难以成熟,又会担搁小麦播种最佳期,影响来年产量。

甘肃麦客,收割小麦个个身手不凡。当地人每天最多收割一亩左右,他们二亩以上不成问题。吃喝居住不挑剔,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饭量大增必然是一把好割手。

当时条件下,收割一亩小麦几毛到一元左右。他们一路步行风尘仆仆,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为毗邻省的夏收生产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一提起麦客,当地人们无不由衷的赞叹和心怀感激之情!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小麦收割机的普及使用,才结束了这段历史。


莫忘初心242650426


我认为哪里都有富人和穷人,那里都有好人和坏人,甘肃人也最勤劳善良。甘肃女人吃苦耐劳,作为甘肃人我骄傲。


朱燕芳452


提到甘肃省,我就想起来当初改革开放初期,日本人坐火车去新疆,早上起床的时候问列车员,火车到哪了,列车员答到甘肃省了,到第二天睡觉起来又问列车员火车到哪了,列车员答还是甘肃省。


水石头慎独


我是卡车司机,以前经常去新疆路过甘肃。这个甘肃省比想象的大的多,开货车24小时出不去,印象中整天都走啊走,好像通往乌鲁木齐的路大部分都在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