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爱上天津卫


本人在天津上学生活共六年的时间,天津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捡几条和大家分享。

用排序的方式吧,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的人。

天津离北京应该说是最近的,在北方城市里,天津的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本地化。怎么说呢,凡我见过的人(仅个人感官)都是自己天津的能玩到一起,和外地人面儿上亲热,但打心眼里还是喜欢和自己本地的人在一起玩儿。你从毕业多年的同学关系就能看出来,原来同一个宿舍住过4年的同学,曾经朝夕相处,毕业五年之后,十年之后,相互之间不管在国内国外,天南海北,联系的最多的还是外地的同学之间,天津的同学毕业的头三年还可能联系联系,再时间长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联系的就特别稀少了,不知道他们本地人自己联系不联系。你再看踢球,能经常凑到一起玩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外地人嘛其实很难融入的,除非你球技大拿,主力队员,球队非你不可。那可能还经常有人招呼你玩玩。

可能前面网友看到这个本地化会觉得天津人排外啊,怎么样,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喜欢守着这一方水土,安心在家生活而已。我在天津那几年,最感动的就是天津人的热情,尤其是当了阿姨辈的,那种热情是我在别的城市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有一年暑假我在同学家住了几天,准备去大连玩。结果就在这几天我享受了公主般的待遇,每天早晨天还朦朦亮,阿姨就早早起来去菜市场买新鲜的鱼虾,蔬菜和水果,然后钻到厨房开始忙碌。早饭就很丰富啦,更别说午饭,一桌子好菜满满当当,而且同学一家子都很热情,把我当上宾对待。阿姨家虽然不大,还是给我单独让出了一个屋子睡觉,并且对生活细节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甚至每天早晚都帮我挤好牙膏。阿姨也特别能干,都不让我们插手任何家务事,我就这样养尊处优的待了好几天,走的时候阿姨都不让我自己提着行李,桑拿天她就那么帮我提着行李,走过长长的一段路,把我送上车,目送我离开才走,至今十几年过去了我都记得阿姨当时额头上滚落的汗珠,这件事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动,这是我第一次感知一个陌生人因为爱自己的孩子而折射到我身上的爱。

天津给我第二个深刻印象就是那里的美食,以及那里的人都爱美食

天津人很在意吃饭这件事,即使最平凡的一天也要从享用美食开始,从来不凑乎。对食材的挑剔也近乎严苛。他们非常爱去菜市场,从不错过当季菜和当季的海鲜,什么时节梭子蟹上市,什么时节皮皮虾最香,吃什么鱼虾配什么菜他们都是门儿清的,水果蔬菜也是,什么吃桃子要选久保桃啦等等的诸多讲究,而且他们很少吃剩菜剩饭,每顿饭都力求最新鲜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饭菜,彷佛父母对儿女的爱大部分都浸透在这一餐一餐的美食中,天津的孩子,不管家庭条件怎样,一定不亏了嘴,从小泡在蜜罐里长大,这可能也是他们长大后愿意守家在地的一个根源吧。

天津的曲艺艺术也是别的城市没有的特色,就说天津出了多少曲艺艺术大师吧,这不用一一列举,大家都是非常清楚地。很多菜馆,茶楼都配备有小舞台,现场表演相声,大鼓,还做一个艺术品拍卖,食客们就愉悦轻松的气氛进餐,在笑闹中品味人生百态,这种氛围是天津独有的,这个城市有这样的艺术土壤,有这样爱欣赏曲艺艺术的民众,才能开出这样娇艳夺目的曲艺艺术之花,这个在别的任何城市都是无法复制,无法深刻感知的。

天津的景色也很漂亮,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找几张最近拍的照片和大家分享,希望您不管来自南方还是北方,一定要去天津这个城市小住上一段时间,细细品味一下天津的人和事,尝尝天津的美食,看看天津的景儿。


在地晋味


因为个人在天津上学,所以我只谈我这几年对天津的感受,天津的感受。首先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的路,😹😹这个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因为据说是因河道建的,所以没有正南正北的路,尤其是那种斜通十字路口的路,真的就是斜着来两条×型号的路不说,南北或者东西还会有路。有时候一条很斜的路还会分成锐角角度非常小的两条路出来,看导航都挺懵逼的。

再有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的直销,我刚大一的时候因为有学生发那种兼职的卡片,当时看了就打算去试试,我记得是在天津站津湾中心,多少楼我忘了,然后去了就是安利的直销,一个大我几岁的女生给我讲直销的模式什么的,其实就是拉人头,然后带我去看了安利的厂地。因为当时那女生说是夏天带着我去跑业务,给商家推销产品什么的,而且入职办卡还需要钱,跟我当时想的兼职不一样,就没立马答应。过了几天那女生来找我说是过两天有个挺大的会可以参加,能学到不少东西,我当时没事都打算去看看了,然后她说参加会议得要二百块钱,我就很反感,就直接说不去了。后来我直接查了安利才明白直销的意思,明白了一些以前没接触到的,也不再那么好骗似的单纯。大一完的暑假,一唐山的同学说想来天津打工,送餐的工作,我说在哪里我去给你看看,然后也找不到那联系人说的店铺,导航显示在小区里,那联系人说是电动方便充电所以小区有点位。我说去你店里看看,他满口答应却也没说地址。我那同学让我去小区看看,我说我不去,也不建议你来。

再有天津的生活进度还是蛮快的,我注意的就是学校街上的食品店,更新的挺快的,早先的风味包子铺,坚持了一年多,前年开始满街的重庆小面,现在一个都找不到了,包括煎饼店奶茶店的,倒是一个山东大饼的店铺一直生意挺好。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大概会有疑问吧,你说这么多,都是负面的,天津就没有好的一面嘛。当然有。天津的人还是挺热情的,问路都会很认真的给你讲,还有重点说的天津的发展还是在城市的前列中的,就比如支付宝的推广,天津是最早的一批和支付宝合作的城市,我记得当时是杭州,武汉,天津还有好像是重庆几个城市,包括支付宝电子票刷公交以及最近的地铁,从去年开始,已经可以实现不带分文在天津生活。生活在天津,可以增长自己的眼光的,包括前一阵子的海河英才计划,那么多人在天津落户,足以说明天津的魅力。

其次天津拥有天大,南开两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足以值得大多学子向往。天津还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两所高校也同时在津南区建立了新校区,条件越来越好,相信以后也可以留住人才来建设更好的天津。








竹木草虫鱼


胡同里的深宅大院,青色的砖墙和石板,上栓的木门,每个院门口两边的石头,我们小学是个三进的四合院,屋檐下的青砖是镂空的四大名著。

五大道上随便进的漂亮的小洋楼儿。

地震两年后回到院子里那小山一样的毛主席像章、语录,露天的屋顶离股儿的墙皮。

密云路马路边儿上的临建,姥姥养的大公鸡,隔壁王姥姥的纺车。

每周日下午天津台播放的戏曲。文革退赔后我姥姥买的九吋金星。

半导体里的每周一歌,每天中午的小说,一点的评书,下午五点四十的大鼓和相声,还得有二号或一号电池。

杜称奇,合(作)社,杂(货)铺儿,山羊胡子爷爷的切糕,乌豆,药糖,老太太推的竹制或木质婴儿车。王大爷的大果仁儿,五分一毛哒。

黄昏时候现炸的素卷圈儿,螺丝转儿的麻酱烧饼,冬夜里汽灯下热腾腾的羊汤摊儿,各种各样的料,今天的小盆友估计都没见过。一纬路口的大糖墩儿,嘛叫艺术,此生仅见。卖十三香的。

油桶镗个大炉子烙烧饼的,铁铛上滋滋冒油的羊肉馅儿饼儿。上学路上买的芝兰斋糕干当早点。

带红箍的居委干部,人人都躲她们远远儿的,谁家孩子要是不学好,就凡人去当兵当警察。

八十年的老邻居,胡同里疯跑的发小儿,这些是我珍贵的财富。

我记着我曾经的生活,思绪乱但都在。至于现在,没嘛!


比较瘦的比较胖的


九河下稍天津卫,三座浮桥两座关。做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我来白话白话(话在这读huo)。有什么印象最深的,这个还真不好说,为什么呢,因为,生活和城市都融为一体啦。就说说记忆里的东西吧,天津人热情朴实,过去,外地人来天津,不认得路,找人打听,这个天津人讲的如果你听不明白,他能给你送过去,你信吗?男人女人都是居家过日子好手,对生活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典型的平民化城市,但从来不缺少幽默和快乐。虽然对生活没有高要求,但天津人会吃,不能委屈了这张嘴,俗话说得好“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大螃蟹(开),对虾,麻蛤,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一点都不带行唬(hang hu)的,平时吃菜也是,黄瓜要本地的,洋白菜要本地的,带鱼要本地的,不就乎。记得小时候,春节前在南市里玩,有人卖对虾,嘛叫对虾,两只大海虾,过秤一斤,湛青碧绿,真漂亮,多钱一对儿,五块,那时一个人一个月才三十多块。到了改革开放,食品街建成了,门庭若市啊,刚工作,食品街可是没少吃,二三知己的四菜一汤(24块钱),可都是当时的硬磕菜啊,50块钱一桌,十个大小伙子能吃好了。中环线建成通车,几个人骑着飞鸽车,真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市成为现代化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了,但是本色没变。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gǎo),别搬家住着好。


dzw225000


我现在往返于北京和天津生活和工作。周一早上起来赶城铁来北京,周五下班坐城铁回天津。往返单程30分钟,但是幸福指数比住在北京好多了,这主要来源于节奏房租和消费。


程沙柳要做沙柳


我在天津上学3年,因为上学时候囊中羞涩,就没感受过天津的城市文化,不过工作后在外地,多年后会去办事突然发现天津消费低,城市有种亲切感不陌生


universal花


天津历史上是一个以小市民阶层为主的城市。这个阶层正如Victor Hugo(悲惨世界的作者)所言:既没有资产阶级的慷慨大方,也没有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


卡萨归客


我去过天津3次,骗人的招数挺多,第一次是坐车,天津人利用字音宰客,比如四与十,四元他们要十元。标的总价结算时可成了单价,稍有不从横眉冷眼拳脚相加……去权健参观遇到的事更是触目惊心,到天津去一个字"怕"!


用户3118686191485


九河下稍天津卫!已经被外地人占领了……每星期买菜来一次。天津人呐,都成苦逼啦。😜ོ😜ོ😜ོ


昆哥好


天津市的人说话好听。对外来人不太热情,天津市区的女人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