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迁都到建皇陵看北宋王朝兴衰的风水玄机

中国人历来看重阴阳宅的风水,一家的福祸盛衰,子嗣贵贱,皆系于此。

但家运再大,也大不过国运。而国运盛衰,则系于帝王之家。

皇城与皇陵,一为皇帝生前御宇之所,一为死后长眠之地。历代帝王对两者的风水十分看重,使尽无数手段,只为追求无懈可击的风水布局。

但北宋王朝,似乎有些例外。

宋太祖的心病

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繁华。但是,当年宋太祖的一念之差,也许会使这一切都不复存在。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王朝。起初,宋太祖因后周之旧,仍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都城。

五代之中,虽有四个朝代在开封建都,但都是短命王朝:

后梁(907-923),16年;

后晋(936-947),11年;

后汉(947-950),3年;

后周(951-960),9年。

这与开封的地形有很大关系:地处中原腹地,四周一马平川,北临黄河水反弓之处,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

所以,宋太祖动了迁都的念头。他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或长安,那里是汉唐古都,依山水之险,可固守天下。

但这一想法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尤其是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的一句话,让他犹疑起来。赵光义说:“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

由于众人反对,也考虑到搬迁成本太高,宋太祖最终没有做出迁都的决定。但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在地理上,开封并不是没有优势。其周围是经济富庶的平原,物产丰富,又有繁密的水运之利,可以辐射四方。

但这一优势也是缺憾。在风水上,平而无山,旷荡无收,八面吹来的风煞,没有任何屏障,城内也难以聚集生气。

不过,开封虽然没有山龙,但有数条水龙。

清代人曾对开封的地势有一番评论:“平旷四达,以水为龙,自亥方入首,六龙聚会,必高阜为主宰。”

开封河网遍布、水系发达。宋太祖曾不无炫耀地说:“朕有三条玉带——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

除了这三条“玉带”,宋太祖还开挖了一条人工渠道,为皇宫提供水源。因这条河流发源于开封的西方,五行中西方为金,所以被称为“金水河”。

▲北宋开封府全图,由北自南,

依次为五丈河、金水河、汴河、惠民河▲

这条金水河从西北位引入,西北为天为阳,实为气脉。东行止于内城东边的护城河,这也使从天门引入的气脉得以永远留在大内之中。

但是,只有水龙,而没有山龙,终究是会出问题的。

密布的水道给开封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其经济富庶、文化发达。

但正所谓“山管人丁水管财”,北宋王室始终面临着人丁凋落的问题。

北宋前七个皇帝中,有三个都出现了后继人选不足的情况:

宋真宗,总共六个儿子,一子早夭,四子早亡,只有一个儿子赵祯继承皇位;宋仁宗,子女中只有四个女儿成活,只能借了一个儿子来传位;宋哲宗,仅有的一个儿子早夭,只能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宋徽宗赵佶▲

宋哲宗的弟弟,就是宋徽宗赵佶。他很担心自己绝后,于是找到道士看个究竟。原因竟是:皇城北无靠山,而且东北方地势低陷。

东北位又称“子孙山”,主管人丁及后代的发展,宜高大充实,不可低陷,否则不利子孙。

所以宋徽宗便在此建了一座万岁山,后改名“艮岳”。“艮”,为东北之卦。

宋徽宗确实走了一步好棋。自艮岳启建,宋徽宗生儿育女,就像开了挂一样——终其一生,共有38个儿子,42个女儿,为历代皇帝之最。

但他又因多走了一步棋,致使满盘皆输。

宋徽宗是一个文化人,有不少雅好,除了我们熟知的金石书画之外,他还酷爱石艺园艺。他想把艮岳建成一座园林,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

▲侯拙吾《艮岳记》(局部)▲

于是,宋徽宗大肆搜刮天下的奇石异木,大兴“花石纲”(往汴京运送花石的船只络绎不绝,每十船为一纲),结果搞得民怨沸腾,国力困竭,敲响了亡国的丧钟。

▲苏州留园冠云峰,相传是花石纲遗物▲

北宋开国,至徽宗朝,已过一个半世纪。当年太祖皇帝并未一语成谶,恐怕全赖历代皇帝能够“为政以德”。但宋徽宗的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实在是背德之举。

未等艮岳完工,北宋便已亡国,徽钦二宗被掳。是为“靖康之耻”。

到了北方苦寒之地,宋徽宗又生了14个子女。

皇陵风水之谜

宋太祖生前虽不能如愿迁都,但他死后长眠之处却是离洛阳很近,而离开封较远的巩义。而此后,这里成为皇陵区,一共埋葬了七位北宋皇帝。

▲宋太祖永昌陵老照片▲

为什么舍近求远?

一种说法认为:洛阳是宋太祖的出生地,亦是他晚年向往之地。所以他想离洛阳近些。

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地理与风水的考虑。

开封地处平原,地下水位高,不适合兴建大型陵墓;而巩义地区沟壑纵横,山冈起伏,且黄土深厚,地下水位较低,能够深挖墓穴。

另外,巩义皇陵区还是一块“非典型”的风水宝地。

之所以“非典型”,是因为巩义南望嵩山,北临洛河,为山北水南之地,且自然地势南高北低。

所以,北宋皇陵风水有两大特殊之处:

面山,背水。这与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不同。

皇陵坐北向南,出于地势原因,处于陵墓后方的主建筑陵台反而在低处。

为什么如此反常?

因为宋王室相信一种叫做“五音姓利”的风水理论。

所谓“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土、金、木、火、水对应,以此确定吉利的位置。

赵姓属于角音,五行属木,对应东方,所以赵姓人家的房屋适合朝向东方或东南方。倘若朝向西方,则十分不利,因为西方属金,而金克木。

《地理新书》记载:“东高西下谓之角地,南高北下谓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

▲五行与方位对应▲

巩义黄陵区在嵩山之北,青龙山之西,东南地势较高,西北则是地势较低的洛河,与角姓之地完美契合。

另外,木主东方,阳气在东。皇陵之东,正是皇城,契合此意。

如今,各陵之中,只有宋仁宗的永昭陵在一定程度上被恢复了原样,成为巩义的一块文化招牌。

从永昭陵南门进入,一路向北,地势是下降的。南高北低的格局,一目了然。

关于“五音姓利”法,历来争议不断。用此法者,冷暖自知。

但值得一说的是,皇陵前高后低,为退龙之势,有逐渐萧条之意。这对于子孙来说,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北宋皇室人丁凋落,以及出了宋徽宗这个“败家子”,是否与此有关?

后来,南宋建陵亦沿袭此法。朱熹曾不惜触犯龙颜,上《山陵议状》,对“五音利姓”如此评价道:

风水师的预言

还是得从宋太祖说起——他的死,是一桩千古谜案,史称“烛影斧声”。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宫中侍从遥见烛影下赵光义不时离开座位,还听到有斧头戳地击物的声音。

就在当天夜里,宋太祖驾崩,享年49岁。

事发突然。宋太祖生前未营造皇陵;他去世后,皇陵工程才在巩义仓促开工。

为宋太祖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据说有2万人左右。不知是因为人实在太多,还是为了等待皇陵建成,送葬队伍到达巩义陵区,已经距离宋太祖去世7个月。

▲巩义市博物馆内的永昌陵复原图▲

从此以后,宋朝就有了“七月而葬”的规定。就是在皇帝生前不修陵墓,死后在7个月内建好陵墓进行安葬。

“七月而葬”本为先秦古制。古时天子驾崩,天下诸侯赶来奔丧,远近不同,时间不一,所以要等七个月才下葬。只是汉魏以来,这一制度很少被遵守了。

▲《礼记·王制》▲

而皇帝生前不修陵墓,虽然能在平时节省一笔开支,符合北宋(大多数)皇帝仁德节俭的风格,但实际上问题重重:

为了赶工期,大量工人超负荷工作,吃不好睡不好,死伤无数。当时的采石碑刻中记载,一到阴雨天气,就传出鬼哭狼嚎之声。不知天子长眠之处,有多少冤魂相伴。

由于修建时间短,难以做太复杂的结构,比较容易遭到盗掘。北宋亡国后不久,巩义皇陵就受到很严重的破坏,宋哲宗的尸骨甚至直接暴尸荒野。

▲宋哲宗赵煦▲

更糟糕的是,连陵墓的具体选址,也是在皇帝死后进行。所谓“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如若时间仓促,忙中出乱,导致选址不当,遗祸子孙。

宋代的一本笔记集,《春渚纪闻》中就记载了“定陵兆应”一事。

公元1022年,负责修建皇陵的宰相丁谓,将真宗的陵墓确定在牛头山后之地。当时,有一位著名的风水大师徐仁旺上表,陈述“山后”之害:

“坤水长流,灾在丙午年内;丁风直射,祸当丁末年终,莫不州州火起,郡郡盗兴。”

▲《春渚纪闻》▲

坤(西南)水、丁(南)风,是犯了煞气。

丙、午都属火,所以丙午年为火炽之年。水火交战,将有灾祸。丁又属火,且为南方,所以丙午年之后的丁未年,会有烽火起、盗贼兴。

但丁谓并没有听徐仁旺的劝告,而是一意孤行将定陵建在牛头山后。

后来,徐的预言果真应验了:1126年,丙午年,金兵入侵,直逼汴京;到了第二年,丁未年,全国各地烽烟四起,生灵涂炭。

时间再回到北宋初年。据说,宋太祖生前是交代过自己的葬埋之地的。

有一次,他在祭拜完自己的父亲之后,突然兴起,便搭弓挽箭,并对左右的人说:“箭落之处,就是我的皇堂!”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剧照▲

如此重要之事,既不与群臣商量,又无风水师助力——皇陵选址之任性,似乎早已在此埋下了伏笔。

一个朝代的命数,也许在开国之初,就已经定下了。皇家阴阳宅的风水,关乎国运,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