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訓練次數與肌肉增長的關係

引子

眾所周知,在訓練中採取恰當的次數範圍,對於肌肉增長非常重要。

不過很多訓練者對於這一點有些困惑,事實上大多數人遵循的都是著名的力量-耐力區間,也就是說:

低次數訓練,比如:力量舉訓練,最利於力量的增長,但不利於增肌。高次數訓練,利於肌耐力,同樣也不是最利於增肌的。

有了提高力量和肌耐力的次數範圍,就必然會有一個利於增肌次數的範圍。

而根據相關研究,這個範圍大概是6-12次,這是大家普遍認為最利於肌肉增長的次數區間。但事實與大家所認為的一致嗎?

相關研究

201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

訓練體量相同訓練至力竭訓練重量至少是單次最大重量的30%

滿足了這三個條件,不論選擇什麼次數範圍,肌肉增長的效果都是相似的。

因此,這一發現完全否定了增肌次數範圍的概念。不過當你退一步,從實際出發來思考,而不是從科學出發來思考,你會發現增肌次數範圍還是有點道理的。

Brad Schoenfeld的研究發現:

訓練和增肌之間的確存在一種劑量效應關係,即通過增加訓練體量、訓練至力竭,的確可以促進肌肉增長。

出於這個原因,6-12次的範圍非常實用,因為這是增加訓練體量最高效的次數範圍。

舉個例子:

如果你只用很低的次數範圍訓練,那麼你會用很大的重量,為了達到和高次數訓練相同的訓練體量,你需要增加訓練的組數。雖然這樣是可行的,但這種訓練對關節的壓力很大,而訓練所需的時間也會延長。對很多人來說:採用這種訓練方法還會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過度疲勞,對之後的訓練產生負面的影響。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你用高次數訓練,對很多人來說代謝壓力會非常大,導致疲勞程度劇增,尤其是進行深蹲、硬拉這樣的複合動作。

而使用6-12次的訓練次數範圍,你的訓練重量可以達到足夠重,從而能夠給肌肉帶來足夠的張力,同時又不會在做完幾組之後就出現關節疼痛、代謝耗盡的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實際訓練中,這是最理想的增肌次數範圍,因為這一次數範圍既可以讓你有效地積累訓練體量,又不至於給身體帶來過大的負擔。

這是否意味著應該只用6-12次的訓練次數範圍進行訓練呢?

並不是,將低次數和高次數訓練相結合是由其他好處的。

我們知道低次數訓練更利於力量增長,2016年的很多項研究都說明了這一點,他們對比了:

每組用大重量重複2-4次的訓練小組輕重量,每組重複10-12次訓練的小組

8周之後,低次數小組的力量有更明顯的提升,而較高次數的小組增肌效果更好,而這是因為較高次數的訓練體量更大。

從另一方面來看,結合小重量高次數訓練,可以間接地幫助你克服訓練組間的代謝疲勞,同時還可能會通過額外的代謝壓力進一步刺激肌肉生長。而且像側平舉之類的動作,本身就更適合高次數的訓練,這樣可以提升念動一致。

因此,從長遠來看,兩種訓練方法相結合更利於肌肉和力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