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珠娶的是李纨,而不是像王熙凤一样的世家大小姐?

JIDIJI


为什么贾珠娶的是李纨,而不是像王熙凤一样的世家大小姐?

  贾府一门两国公,曾经赫赫扬扬,但是,到了文字辈,其实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贾氏在朝中无高官,贾敬做了道士,贾赦袭了个爵,实职似乎没有,贾母说他不好好做官,我觉得多半也是这个官,实在是可有可无,没什么意趣,贾政当了个员外郎(原来主事)。其他几个家族也一样没落了,史家还保有两个侯爵之位,薛家干脆成了真正的白身,只有王家稍微好一些,可是这个稍好一些的情况是什么呢?是王子腾一力独撑,虽然他手握兵权,看起来很得圣宠,可是这也相当危险,魏晋门阀为什么会那么牛气冲天?因为人家几乎整个宗族都有权力,倒了这个还有下一个,看看王敦造了反,王导继续当丞相,王子腾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到了玉字辈,就更看不得了,贾珍无能,一味高乐,官场没做为,贾琏捐了个同知,也在机变上下功夫,贾宝玉和贾环当时还小,责任就压在贾珠身上。贾珠读书倒还行,将来有望,为把这张牌打得更好,在亲事上,贾家没选择世家大小姐,而选择了李纨。

  为什么这么选呢?世家大小姐不一样可以是助力吗?

  世家大小姐,如王家等,助力是有,但终究有限。当时的世家,能和贾家平起平坐的,多半是勋贵,早些年都还不错,但是说实话,武夫居多,这样的人家交际的圈子,也多半是旧贵族,他们沿袭的仍然是老规矩,和贾府差不多,说句不太好听的,估计皇帝老儿最烦这群老家伙的后代,虽然表面还不得不客气有加。

  贾府的择媳标准是什么呢?贾母说过不考虑根基富贵,只考虑模样性情,当时的情况很特殊,不作参考。真正的结亲标准,是贾政说的,是世交,更注重于是诗礼名族之裔。

  这肯定不是贾府一直以来的标准,第一代国公,两人武夫,当时有什么世交不世交的,还诗礼名族?到了第二代,注重的就是世交,巩固权势,所以史家小姐进了贾家门,第三代呢,还是王家,邢夫人续弦,不作参考……以上,都是世交居多,诗礼名族谈不上。

  贾府到了玉字辈,才真正重视诗礼名族。贾府要想活得更好,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转型,由武转文,再不转就迟了。其实这种做法,在文字辈已经在试行了,那就是贾敏的婚事,贾家选中的是勋贵之后林如海,林如海的特殊在于他既是旧贵族,也是靠科举走出来的新贵,但是一个总不太保险,在玉字辈也得做好准备。最后,他们挑出的是当国子监祭酒的李家。

  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祭酒。这官职品级不高,但是地位相当重要,因为几乎所有重要位置的人员,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为官作宰的,九成以上是这里出来的,像贾政这样的特例相当少,事实上贾政一辈子没什么发展,很大原因也在于没中进士。明清,尤其是清朝,中过进士和没中过进士的人处在两个世界。而国子监祭酒的好处就在于他的人力资源相当好,所有过去未来的科考之士,都得从他手上入门从龙,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李氏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读诗书者,说白了,是个清贵的文臣家族,也许官位不算很高,但能量不小。能和这样的家族结亲,对贾家的转型有相当大的助力,而这种助力,是一般的世家大族给不了的,他们能给什么呢?贾家要的,他们给不起。但是李家能。虽然李纨个人条件不算最好,但是她的背后有个强大的书香家族作背景,贾府最优秀的寄予厚望的贾珠,娶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在红楼梦中,李纨是一个贞静淡泊、清雅端庄的人。

她作为贾府大少爷贾珠的遗孀,婚前是金陵名宦之女,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到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为德”,故生了便不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罢了,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

贾府当初为何选李纨为长媳,而不选像王熙凤那样的四大家族中的世家小姐呢?李纨也不是四大家族中的小姐,为什么能够嫁入贾府,还是嫁给贾政长子贾珠?关键人物贾珠早亡,我们无法从贾珠身上获得蛛丝马迹,但是从上述李纨的基本情况中,可以分析出来以下三点:

一是社会认可的共性标准。在封建时代,为了禁锢女人的发展,让女人唯“男人”是从,女子德范标准是“无才便为德”,上千年间女子都处于“女憧憧、妇空空”的呆萌状态。

处于诗宦之家的李纨,其父李守中仍遵守的是“女子无才便为德”,只让李纨读了一些三从四德的“必读书目”,重点培养了李纨的“女红”,这就很符合当时优秀闺阁小姐的社会认可标准,贾府作为正统官宦之家,当然要首先遵循这个通用规则了。


二是家庭背景的门当户对。自古以来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上,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即使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这个规则依然是颠扑不破的。

从社会地位上来看,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曽任过国子监祭酒。从古代培养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国子监就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大学的等级,而国子监祭酒的祭酒就相当于清华大学的校长。

这样的亲家对于贾府来说,在政治级别和社会影响方面都不会给贾府丢面儿,况且这样的诗书之家,肯定不会养出一个如夏金桂之流的河东狮,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女孩一定是文雅贤淑的,既有利于家庭关系和睦,又有利于后代子孙的教育培养。贾兰作为一个遗腹子,果然被李纨培养成才了。

三是贾府掌权者的择媳标准。在二十九回中,荣国府人众齐赴清虚观打醮,张道士向贾母提起宝玉的亲事时,贾母说出了挑选孙子媳妇的标准: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重点关注的重点是“模样和性格”,而王夫人平生最讨厌的就是那些“娇妆艳饰语薄言轻的狐媚子”,也是模样和性格。虽然红楼梦中没有对李纨长相的具体描述,但是李纨也应该是那种端庄耐看型的女孩。

再看李纨的性格,《红楼梦》里直接写到了李纨是一个厚道的人,在第四十回中有云“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

厚道就是老成持重、低调内敛,不惹事生非的,这也中了王夫人的下怀和私心。如果娶了个张扬跋扈、无事生非的儿媳妇,王夫人会很快在贾府失去操控权,管家权力肯定会被夺去,婆媳关系紧张,家里乌烟瘴气,相信王夫人肯定不愿意过这种鸡飞狗跳的日子。所以老实厚道、静默温顺的李纨被选作了贾府的长媳妇。


少读红楼


王熙凤和李纨两人出身谁更高?很多人有误解。觉得四大家族的女孩子应该很厉害。其实恰恰相反,李纨的出身远高于王熙凤。



李纨何许人也?国子监祭酒的女儿。中国从西周开始,国子监一直是全国最高学府。是天下学生向往的学习圣地。或许你觉得不就是清华北大么?其实清华北大远远比不了国子监!明朝开始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官员。不要觉得从四品很低,迈过从五品,表明有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大贪官严嵩。斗倒严嵩的徐阶都曾经是国子监祭酒,而这些人无一例外最终都进入权利的中枢,成为宰相一般的人物。而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就卡在从五品上与李纨的父亲李守中官品差了两级。这两级却如同天堑是贾政一辈子跨不过去的鸿沟。李纨能嫁给贾珠,要不是贾家公门世家,只凭贾政的官职,绝无可能!



王熙凤呢?四大家族王家长房嫡女。书中没有说王熙凤父亲所袭何职。但王家的县伯应该不是世袭的。一代而终。而王熙凤的爷爷就只管了各国朝贡的官,这是鸿胪寺的官或者礼部官员。而王熙凤爷爷专管各国朝贡明显不是一把手鸿胪寺卿从三品,王熙凤爷爷只能低于从三品。也就差不多现在的司长一类的官,与贾政一般无二。从品级上,估计要低于李纨父亲!

而且王熙凤是爷爷的官职,李纨却是父亲的官职。很多人拿王子腾说事,认为王子腾官职大。但这也是后面一步步升上去的。贾元春晋升贤德妃后,贾家没有一个升官的,王子腾这个舅舅却得利了,步步高升,这也是后话。王子腾开始作为武官,品级本就低于文官。李家却是天下读书人的校长。历朝历代开国之后都重文轻武,读书人掌权更推升了国子监的地位。官职已经到了中央有数的几十人之一了。无论上升空间还是清贵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一点王熙凤根本没法比。



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国子监祭酒李守中是怎么将女儿李纨嫁给贾家的了。但根据原文,李守中当时可能已经致仕不在国子监,否则贾家还真不一定娶得了李纨。

综上,李纨出身一点不低于王熙凤,甚至还要高一筹。这也是李纨守寡后受优待的一个原因。比出身,李纨不差任何人。虽然她守寡,心如枯槁,却活的很随性,与任何人相处都平和自然,与小官僚家族出身的秦可卿拘谨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李纨守寡的婶子到来,贾家上下当贵宾一样款待,也能看出李家的社会地位!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贾珠能娶到李纨,那真是祖宗八辈积德,贾家要烧高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让我们看看贾家的性质。毫无疑问,贾家属于军功贵族,祖上从龙有功,才有这么大的家业,权势滔天。但是,军功贵族如果不转型走科举路线,必然不能长久,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道理很简单,对于皇帝来说,你祖上虽然对我祖上有功,但你如果不能为朝廷做贡献,我要你何用?

但是看看贾家,虽然当时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是家族中没有一个实权人物,全靠祖上的余荫和贵妃元春的庇佑,这样的富贵必然不能长久,就如同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般根基不牢。

其实,贾家除了少数人,比如王熙凤,其他人都看到了危机,所以贾家大力培养子弟走科举路线。而贾珠,正是贾家未来的希望,明日之星。如果不是贾珠早亡,贾政不会逼不成器的贾宝玉硬着头皮读书考科举的。


再说说李纨的父亲李守中,他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清华北大甚至中央党校的校长。这是一个清贵的官:说其清,是因为没什么实权,没有油水可捞;说其贵,是因为国子监祭酒不仅地位高,而且门生遍天下,可能很多封疆大吏、一品大员,都曾是他的学生。

古代官场,是很注重门生关系的。因此可以想见,作为贾家未来的顶梁柱,注定要走科举出仕路线的贾珠,能娶到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贾家的富贵,配合李家的潜力,将在贾珠身上爆发无穷的力量,贾珠的为官之路必然一帆风顺。

然而可惜的是贾珠早死,李纨成了寡妇,含辛茹苦地抚养贾珠的遗腹子。这让贾家的全部谋划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也预示了贾家的衰败。



梦露居士读文史


首先纠正一点,李纨也是世家小姐,第四回书中,明确介绍李纨出身金陵名宦,地位并不比凤姐低。而贾珠娶李纨,还可以得到李家在朝中的人脉支持。



李纨父亲是国子监祭酒,相当现在国家最高学府最高长官,属从四品。朝中大臣大部分子弟都要入国子监学习,且本家子弟"族中男女无不诵读诗书者”,人力资源非常丰厚。而贾家靠武功起家,要想由"世代簪缨之族”,转入"诗书礼仪之家”,迎娶李纨其实是一条捷径。

贾家是朝中勋贵,得封国公,爵高位重,但官职递减,且贾家二房也无爵可承,且贾政官居工部侍郎,官居从五品,比李纨父亲次两个等级,高门嫁女,低门娶妇,贾家能娶到李纨已是高攀。若非贾珠十四进学,资质佳,有潜力,将来可能撑起一片天,李守中未必将李纨嫁给贾珠。



建朝以后,国家重要建设需要扬文抑武,武将势力逐渐被排挤,且在战场上,刀枪不长眼,危险性大,因此,靠武功起家的勋贵都弃武从文,比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贾珍的父亲贾敬,都参与了文官选拔比赛一一科举,贾政也曾想参加,可惜被皇帝授了工部侍郎,失去了科考机会。又把希望寄托到贾珠身上。

贾政身为荣国府二房,要想保住荣华,走文官路线,让贾珠迎娶李纨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顺利进入国子监,二是可以得到国子监最好的师资力量,三可以得到李家的人脉支持。如果贾珠不死的话,也许贾珠也以成长为四大家族的保护伞。



可惜两个家族计划的虽好,但终究人算不如天算,贾珠早死,荣国府二房的兴起计划成为了泡影。李纨活成了“槁木死灰"的模样。


萍风竹雨123


李紈是真正的世家大小姐,她的出身清贵。

李紈的父亲曾任国子监祭酒,家里没有不读诗书的。李紈的父亲对她的要求是女德 ,女红,给她取名李紈字宫裁。不十分令她读书,即使这样她还会写诗,评诗,文采不错。

王熙凤是伯爵的后代,王家还掌管进出口贸易,按王熙凤的说法:王家的地缝子扫扫都够贾府用了。王家是贵,而且多金。他们家是靠军功得到的爵位,总有一种暴发户的感觉。王熙凤没有多少文化,不会写诗填词。

贾珠是贾府振兴的希望,他要考文状元,而不是武状元。贾珠的老丈人是文官,对他才有帮助。

李紈的父亲李守中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领导,对贾珠日后的仕途之路有帮助。

李守中门生故吏遍天下,随便捞出一个封疆大吏、一品大员,就可能是他的学生。

有李守中这个岳父,贾珠日后的政治同盟一定不少。

鉴于以上考虑,贾政替儿子贾珠向李紈求亲。

李守中看到贾珠十四岁就进学,也很喜欢,这是神童啊,未来不可限量,因此同意将女儿李紈嫁给贾珠。


润杨的红楼笔记


李纨的家世不比王熙凤差,但两个家族又有迥然不同的特质。

婚姻之事父母之言,贾珠娶谁为妻便是他的老子贾政说了算。

贾政会喜欢怎样的儿媳妇?这取决于他的价值观。贾珠的老子贾政“自幼喜欢读书,……,原欲以科甲出身。”元妃省亲前,他与众人来至潇湘馆,面对丛丛森竹、簇簇芭蕉,他不禁感慨:“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贾政显然是把读书上升为生存的意义。贾政不但自己酷爱读书,严格要求宝玉读书,他还把是否读书之家作为儿女择偶的取舍标准。79回他两次劝谏贾赦,阻止迎春婚姻,理由便有“(孙家)并非诗礼名族之裔。”

而李纨之父位居国子监祭酒之职,名符其实的翰墨诗书之族。国子监是明清两朝中央官学中的最高学府,它以培养朝廷后备官僚为主要职责。而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的最高官员,在明朝为从四品,清袭明制,概亦如此。李纨即便未能潜心就学,然毕竟得诗书之家的深深熏陶,所以虽无十分学问,与众小姑作诗唱和也颇得心应手——这应该是贾政满意的。

而凤姐家的画风完全不同,王家的女孩非但不读书,竟连字也不认得的——这样的女孩哪入得了公公贾政的眼。由此想到对木讷的毫无情趣又不通文墨的王夫人,贾政大概也是不甚满意的。凤姐嫁到贾府,因管理府内偌大家务,需得看看账目、开帖啥的。才“颇识得几个字。”

而从贾赦的一双儿女的婚姻情况看,他的价值观却与贾政大相径庭。他执意择孙绍祖为东床,更多看的是孙“现袭指挥之职,……,且又家资富饶,现在.兵部候缺题升。”引文中“家资富饶”、“候缺题升”是关健词,他看重的是仕途经济,道德学问不是他考察内容。既如此,是否诗书之家、媳妇学问乃至是否识字,他当然更不在乎。所以贾珠不娶的凤姐,他却欣然作其公公。


玄真子桑


谁敢肯定说李宫裁不是世家大小姐了?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不仅是“名宦”,而且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名符其实的国立大学兼中央党校长。这个身份,比贾政的主事、员外郎要高贵得多了,阶街也不弱于王子腾的“九省检点”。并且李家是书香之香,比贾家的军功出身要清贵得多。



李家也是金陵人氏,但没有成为“四大家族”之一,原因可能有二:

1.文官集团,不屑于与军功世勋之后为伍。要不是贾珠少年进学,大概也不会与之结亲。

这回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李家已离开金陵老家,在各地做官,老家没有什么势力。

关于第二点,可以从李纹李琦进京看出来:邢大舅、王仁是一起出发,半路遇到李家寡婶带着女儿,可见李家寡婶并不住在金陵,否则不可能半路相遇。

李家寡婶丧夫之后,按惯例应该“扶柩还乡”,到丈夫的老家金陵守寡定居。但是并没有,显然李家在金陵没有重要的人员。这是李家没有入选四大家族的重要原因。

李家不仅是世家,并且是书香清贵,毫不逊色于四大家族。反之,是因为李守中不太重视女儿的文化教育,说白了就是重男轻女,才会把李纨下嫁给贾家——还是选了不到二十岁就进学的贾珠,而没选不肯读书的贾琏。贾琏只好退而求其次,去娶“不大识字”的王熙凤了。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前面很多答主已经解释了,李纨的出身和王熙凤相比,只有更高,没有更差。

除此之外,我觉得书里这种安排也是符合人物命运走向的设定的、

李纨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之女,李家是金陵名宦,书香门第,“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李守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所以对李纨就“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尽管如此,前面也有答主说了,李纨仍旧可以在大观园诗社任社长和裁判,这就说明她的书香家庭赋予她的文化底蕴,那是远高于大字不识几个的王熙凤的。

从性格来说,李纨也和王熙凤截然不同。贾珠死后,青春丧偶的李纨“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显然,李纨父亲对她的“女子无才便有德”的教育很有成效,李纨年纪轻轻就懂得自我约束,甘心过槁木死灰一般的生活,职责仅限于“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王熙凤呢,小名凤哥,“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泼辣性格就不用手了,掌管贾府事务也是如鱼得水,一副女强人做派。显然,这跟她的“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的世家出身有关系。从王家的官名来看,应该是武官,那就和李纨家庭的文官完全是两个风格了。

从贾家的角度来说,有出身文官家庭的媳妇,也有出身武官家庭的媳妇,这样是很周全的。具体安排时,把李纨配给贾珠,正是珠联璧合。根据书中的描写,贾珠在世时可算是贾家最有希望的未来之星,如果不是年轻早夭,估计正常情况下他该循科举之路走上文官道路,而贾家世袭的爵位也传了几代,正常情况下也该向科举发迹的方向转型了。贾珠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小家庭已经率先实现转型,从军功世袭转向文举仕途。

怎奈曹公不允许贾家的小算盘打得这么美,贾珠尚未露面就已辞世,李纨年纪轻轻已如槁木死灰,贾宝玉偏偏又是个厌恶科举的呆公子,这样的安排,基本上就堵死了贾家靠科举中兴之路,读者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盛极一时的大家族走向衰落。

而唯一留下的一个小小出口,就是书中不起眼的幼童贾兰。根据李纨的判词,贾家最后可能只有贾兰获得了一时富贵。而究其原因,应该得益于他有一个国子监祭酒家庭出身的母亲。不得不说,书中安排的李纨这条线,真是伏笔千里。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

这个职位,搁现在就是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常委兼任的,正国级。

王子腾是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部队司令员,正部级。

如果不算爵位,李纨的出身比王家高至少两级——哪怕凤姐是王子腾的嫡出亲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