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圓舞曲

杜鵑花圓舞曲

周麗德


圓舞曲(walzer),有時音譯為"華爾茲",是奧地利的一種民間舞曲,18世紀後半葉用於社交舞會,19世紀開始流行於西歐各國,它採用4/3拍,強調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暢,節奏明顯,伴奏中每小節僅用一個和絃,由於舞蹈時需由兩人成對旋轉,因而被稱為圓舞曲。貝多芬、舒伯特曾寫過圓舞曲,威伯的《邀舞》也是精心處理過的圓舞曲,肖邦圓舞曲更是鋼琴作品中的範例,而通過老約翰施特勞斯和蘭納薁基、小施特勞斯發展起來的圓舞曲則有別於他人,他們的圓舞曲有典型的維也納風格,俗稱為維也納圓舞曲,它通常由五首情緒和調性相仿的舞曲連貫組成,注重內容的標題性,既能在舞廳裡伴舞,也能在音樂廳裡演奏,是一種雅俗共賞的音樂形式。攝影編輯周麗德

圓舞曲對我國來說是一種外來的音樂體裁,英文是所以有時也音譯為"華爾茲"舞曲一般起源於農村。圓舞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城市中特別是在維也納發展起來的。所以,有些圓舞曲也叫維也納圓舞曲。溯源追根,圓舞曲的前身是奧地利民間的"蘭得勤舞曲",這也是一種農村舞曲。圓舞曲在"蘭德勒舞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三拍子舞蹈,跳舞時一對對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節奏旋轉打圈,動作輕快、優美,情緒熱烈、歡快。這些特點決定了圓舞曲的體裁特徵;速度較快,鮮明地體現在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圓舞曲伴奏音型是強弱分明的三個均勻的四分音符(在拍則是八分音符),每小節一個和絃,第一拍是強拍,奏和絃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較高音區奏其它和絃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