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Cassie-Arts


怎么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根本毫无可行性。关键在于一个所有人都能信服的标准,而“才”这个东西实在太主观,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会给出不同的结论,如何服众?


为什么历朝历代皇位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来是因为这个客观,是个明确的标准,都使用这个标准,大家不敢不服。二来嫡子出于皇后,皇后的娘家地位往往高于嫔妃,嫡子就有更强大的支持;长子又往往比幼子成熟,更能处理各类事务,所以嫡长子继承,有利于皇位的稳定传承。如果按照题主说的“唯才是举”那就彻底乱套了。

首先,“才”分很多种,不同的皇子有不同的才能,如何取舍?


举个例子,曹操(虽然他当时不是皇帝,但也要选择继承人)有三个儿子最为出色,论政治,曹丕经验丰富;论军事,曹彰战功赫赫;论文采,曹植才高八斗。都是才,你选哪个?你要是选治国能力,有人就会说天下未定,军事才能更重要,你要选军事,就有人说治国更重要,而这两者的高下反而不如文采最好判断,你选哪个都有问题,所以,曹操选年长的曹丕,所有人不服也得服。

其次,谁来判断才能高下?


完全靠皇帝自己判断吗?不能。因为儿子太多,皇帝看不过来。就算看到了,那也是皇子在皇帝面前刻意表现出来的。比如李世民的两个儿子,在父亲面前,太子李承乾认真理政,魏王李泰天真可爱。可是到了李世民看不到的地方,李承乾荒唐无度,宠幸男宠,对东宫官员随意打骂,还声称得天下后要送给突厥自己做个突厥将军;魏王李泰更是阴谋结党,还威胁要杀死兄弟。看他们在皇帝面前怎么表现,只能被骗。


那听大臣们的行不行呢?还是不行。因为大臣们说好的那个皇子不是真的好,而是给了大臣们好处。最典型的就是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一废太子后,让群臣推荐新太子。结果朝中一众重臣联名保举八阿哥胤禩。此事反而让康熙觉得蹊跷,证明了胤禩结交大臣,图谋太子之位,犯了大忌。此事不仅没有让胤禩上位,反而让他从皇位角逐中出局了。这点康熙是清醒的,所以他还是复立太子胤礽。最终在二废太子后宁可储位虚悬也不们的了。

所以,唯才是举是不可能公平的,最后只能推举出皇帝喜欢的或者阴谋家,而不是真正有才的,这样反而不如嫡长子更让人信服。


伊耆角木


因为谁有才谁无才,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像学生考试一样有一个统一的参照和对比。

各个皇子为了显示自己“有才”,必然建立自己的幕僚团队为自己出谋划策,这就为朝廷的党争埋下祸根。比如曹丕和曹植两个集团。

嫡长子继承虽然肯定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能维护国家和朝政稳定和团结的方案。此外,由于文官制度的成熟,就算皇帝不太圣明,大臣们也能辅佐他,不致于造成大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