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秦王、晋王都已去世,朱元璋为何不肯传位给朱棣?对此你怎么看?

小洁


对于朱元璋不肯把皇位传给朱棣的说法,很多人一直弄不明白,但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朱元璋爱屋及乌的私心;二是朱棣从宗法制度来讲,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先说朱元璋的私心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多疼爱朱标,当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就对他全心教导,为的就是培养他为接班人。在这里提一下,朱元璋自己曾经有过一个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所谓的嫡子就是正牌妻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儿子都叫嫡子,皇后生的儿子最大的一个叫嫡长子,而那些才人、贵妃、美人生的为庶子,所以朱标是嫡长子,被立为太子是无可厚非的。

(朱标画像)

但不巧的是,朱标太子走的比老爹还早,这时候朱标还不是皇帝,也就无法实现“父死子继”规定,但恰恰也是朱元璋自己破坏了自己的规矩。所以当时的情况接下来应该是里二儿子秦王朱樉为太子,如何朱樉死了还有晋王朱棡,但注意下燕王朱棣是没有资格立太子的。

为什么朱棣不能立太子,这里有两天原因:

  • 其一、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

这种说法是经过学界考证的,其原因是朱棣当了皇帝后,为求名正言顺,抛弃了亲妈,对大众解释自己是马皇后所出。

  • 其二、皇室血统要求一脉相承

从朱元璋-朱标-朱允炆,这是所谓皇室大宗血脉,也就是从皇帝-太子-皇太孙。而其它的血脉如秦王、周王、燕王等在皇室里算小宗。

因此,无论从朱元璋的私心,还是血脉的严格传承性及宗法制度来讲,朱元璋都会选择朱允炆而不会给朱棣。

再讲宗法制度

前面说朱元璋心里就认朱标这个儿子为皇帝了,所以朱允炆就确定为皇太孙,但在朱元璋死之前,马皇后生的三个儿子都死了(朱标、朱樉、朱棡),而燕王是庶子,并不在考虑之内。朱允炆是朱标的嫡子,剩下几位亲王的儿子是小宗的庶子,所以朱元璋没把皇位传给朱棣,而是给了朱允炆。

皇室宗法的制度很简单,只要是大宗还有子孙在就还能继承血食祭祀的主祭人地位,而这个继承人只能从大宗里面出的,所以绝对轮不到燕王这个小宗一脉。朱元璋在编族谱的时候早就明确了太子、亲王、燕王等各王子以后子嗣的名字,这样做为的就是告诉他们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以及让他们明白作为小宗的血脉绝不可能进入大宗,不可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因此,综合上面分析,先不说朱元璋的私心,就按宗法制度来讲,在太子家还有子嗣的情况下,不管从情理还是制度,都是由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所以,朱元璋才会把朱允炆扶上皇位,而朱棣从头到脚都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不然他造反是也不会用“清君侧”的名义。


另外再说朱允炆这边,关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朱允炆画像)

  • 很多人都知道朱标有个儿子叫朱雄英,因此朱允炆也不是长子,但耐不住朱允炆运气好,他的哥哥朱雄英也死了,所以他就成了长子。

  • 而严格来说朱允炆也不算不上嫡长子,因为他的母亲是朱标的继室所生,继室虽然也算正室,但毕竟火候差了点。但朱元璋是人精,规矩是他立的,并且他早已把宗法制度摸透了,所以他耍了花样,把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扶正,朱允炆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子了。

把朱允炆扶为朱标的嫡长子、把朱标的继室扶正,这才是朱元璋的私心,也是他爱屋及乌的喜欢朱允炆。朱元璋并非没有考虑过别的儿子继承皇位,但当时的大臣意思是皇位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容不得换来换去,所以就定下来。

但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朱棣的胆子这么大,竟然敢造反,当然朱棣造反原因,也是当时朱允炆心急出的昏招,把叔叔逼上造反的路。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改为:论朱标及其符号的不可替代性。

太子朱标对于朱元璋来说,情感上和政治上意义重大,非同凡响,在老朱接班人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情感上。

1355年9月(元末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出生,生母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彼时老朱正在率军进攻金陵,喜获嫡长子,老朱当然欣喜万分,连带三军士气大震,一鼓作气拿下金陵,随后进位吴王,朱标被立为世子。从此以后,老朱对他悉心教导,极为重视,招募宋濂等名士大儒多方培养,可见老朱对这个嫡长子多么的寄予厚望。

朱标本人虽然出生于民间,从小成长于军中,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结交名士大家,养成了性格仁厚宽容,又久随父亲征战,所以颇习军事,及长大,老朱有意让他参与军事和政务,朱标每每都能从不同角度给予意见,对于打天下阶段的朱元璋来说这就是最为合拍的“父子兵”。

慢慢的朱标的兄弟们陆续出生了,此时的朱标已然可以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角色,不同于父亲老朱的严厉,朱标性格温和大度,对兄弟无论嫡庶,同样友爱关切,在老朱的内廷中起到了很好的调和融洽的作用。随着朱元璋后宫的日渐扩大,朱标与马皇后这一对嫡母子组合可以说是老朱能心无旁鹭的继续革命事业的最坚实的家庭支持。

所以,在情感上,父子血脉之情,患难同道之情,分工合作之情,再加上对发妻马皇后的夫妻之情的爱屋及乌。朱标对于朱元璋来说,从情感上的意义那也是超越了普通父子情感的,这一点老朱与汉武帝有着本质区别。

政治上。

1368年,朱元璋一登基立刻立朱标为大明朝太子。明朝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制度上朱标是最佳人选。在朝野上下都是满意的。另一方面,朱标一路随着大明朝开国历程走来,深知民间疾苦,也深刻体会父亲创业不易,虽然有时候与老朱意见不合,但作为勤俭守成之君应有的才能已逐渐显露,这一点其实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老朱是满意的。

对于未来要继承自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老朱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太子团队的组建上。

看看洪武皇帝为朱标组建的东宫团队: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太子右詹事冯胜,太子左右率府事康茂才、吴祯、耿炳文,东宫谕德汤和、邓愈,东宫赞善大夫刘基、章溢,太子宾客文原吉、范显祖。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影子政府了。

超豪华的团队组合几乎囊括了大明朝开国的文武大咖。老朱甚至除东宫外不再另外设立办事机构,意思是,如果老朱不在家,太子团队就可以很方便的监国理政,确保大明官僚机构正常运转。反正,政府的各级重臣都在东宫团队兼职。同时设立太子伴读日讲制度,精进太子的行政能力。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核心是因为,朱标是除了老朱自己以外唯一一个可以非常好的平衡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人。同时因为常遇春和蓝玉的原因,朱标在军中也是很受拥护的。尤其是明朝开国后的政治走向,使得朱标的作用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大明朝老朱之后的一个新的符号象征。这是老朱很早就让朱标深度参与治理国家和军国大事的原因。比如对于其他皇子就藩问题的处理全权交给了太子。迁都问题,也是朱标亲自外出实地考察。

这样一个吃过苦,受过良好教育,性格温和宽仁又不迂腐,结交文臣名士,既能很好的平衡朝局,又久历军阵,拥有良好的军方支持的嫡长子,在其他兄弟姐妹中拥有巨大威望的继承人,作为父亲的朱元璋一定感觉自己的人生相当圆满了,有了朱标接班的大明朝必然前途不可限量。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继高皇后薨逝后,大明朝的太子朱标刚刚结束对关中长安故都的视察,回到南京不久薨逝。

作为老父亲、帝国皇帝,这一情感和政治上的沉重的打击是非常要命的。极度悲愤的朱元璋面对因太子之死而失衡的朝局不得不调整策略,于是开启了一连串的杀戮,因为失去了朱标,原本可以避免的不可避免了。

至于为什么立朱允炆为继承人而不是从其他诸子中择贤而立,一方面还是嫡长子的分量非常之重,这是老朱自己定下的规矩,也就是说朱标的影响和象征性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这是其余皇子不具备的,所以要最大限度的消弥太子之死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外人始终是无法理解一个父亲对于陪伴自己戎马一生的长子的疼爱的,况且他还是那么优秀,这种爱也落到了朱允炆的身上。

以上纯属个人之言,欢迎批评指点。





南北镇抚司


秦愍王朱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晋恭王朱棡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换句话说,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不久,其三个嫡出的儿子才全部死绝。朱元璋是铁杆的“嫡长子继承制”奉行者,嫡子尚存而立庶子为储是祸乱的根源,只要朱棡活着一天,朱元璋就决然没有立明成祖朱棣为储的可能性。虽然朱棣即位之后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标榜自己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嫡子,实际上朱棣及其胞弟周定王朱橚的嫡子身份一直存在疑问,其庶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离洪武三十一年朱棡去世,过去了六年之久。已经六十多岁的朱元璋不可能让储位虚悬六年之久,等着朱棡去世而册立朱棣为皇太子。更何况,朱元璋怎么就知道朱樉、朱棡会和朱标一样,死在自己前面?因此,无论怎么样也不可能轮到朱棣。要么就是后来的真实历史,立朱标的儿子明惠帝朱允炆为皇太孙。要么就是立朱樉或者朱棡为皇太子。可是,朱元璋对朱樉这个儿子的反感是近乎公开的,如果不是朱标当初在老爷子面前多方劝说,很可能朱樉就被老爷子扣押在京师,回不了西安了。换句话说,朱元璋不可能立朱樉为皇太子。实际上朱棡这个儿子虽然朱元璋不反感、甚至还挺喜欢,但是,也没有作为继承人培养的想法。况且,洪武二十五年朱樉还在,同理,朱元璋不可能让储位虚悬等着朱樉去世而立朱棡,或者等着俩人都去世再立朱棣为储。



跨过朱樉而立朱棡或者跨过朱樉、朱棡而立朱棣为储,很显然,和朱元璋完善“嫡长子继承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朱元璋之所以要完善“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为的就是避免诸子争储、祸起萧墙。因此,朱元璋根本不可能自己人为去制造这种可能性。最终,朱元璋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嫡长房继承制。当然,史籍中并没有这种说法。但是,明朝的皇太孙、亲王世孙、郡王长孙乃至亲王世曾孙等却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一个儿子死了或者被废便选择其他儿子作为继承人,那么这些皇太孙、亲王世孙之类便显得多余了。而且,皇太孙,这么扎眼的名号,改立其他儿子为皇太子之后,置原皇太孙于何地?很显然,这是朱元璋刻意为之。为的就是维护嫡长房的优先继承权,直到嫡长房绝嗣才考虑其他儿子。如此一来,就更加没有朱棣什么事儿了。



因此,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的当年,朱元璋便正式册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实际上,朱允炆出生之时是庶出,仅仅是因为朱标原配常氏去世后其母吕氏扶正,才拥有了等同嫡子的地位。朱允炆的这种情况,在其他朝代,有的是被认定为庶子的,而有的虽然被认同嫡子身份,但是宗法地位却排在了原配嫡子之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朱元璋又一次显示了简单粗暴的一面,不论嫡妻、继妻所生之子,一视同仁,皆视为嫡子,只论齿序。这正是朱允炆能够跨越朱标原配常氏的儿子朱允熥而成为皇太孙的法理依据。



实际上,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无论怎么轮也是轮不上明成祖朱棣这一支的。不少人说什么因为朱允炆抢了本该属于朱棣的皇位,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纯属是给朱棣洗白。即便如朱棣自己所说,他是马皇后的嫡子。那么,他上面还有朱樉、朱棡两个哥哥,这皇位依然轮不上他。回到提问,不是朱元璋不肯传位给朱棣,而且无论从嫡庶之别还是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继承制度,都轮不上朱棣继承皇位。换句话说,朱棣压根儿都没有成为朱元璋考虑的对象,又何谈不肯传位?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有这么一句话“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两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可刘邦好歹是个亭长,朱元璋就没那么好了,他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就这么一个穷苦出身的人最终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建立了汉人王朝——明朝,而且在位期间体恤百姓、实行仁政,但是也大杀功臣、废除宰相,加强皇权,可谓是功过参半。朱元璋算是一个明君,不过他在立储的问题上却犯了错误,他在太子朱标死后绕过了儿子直接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导致后来燕王造反,朱允炆失踪。

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次子秦王死于洪武二十八年,三子晋王死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而朱元璋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即使那时太子、秦王、晋王都死了,但朱元璋其余诸子也都在,特别是还有个能力极强的四子燕王在世,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儿子中选一个继承人,但他没有这么做,执意让朱允炆继承帝位,这是为什么?

第一,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国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大都依靠这一制度,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防止诸子夺嫡。所以朱元璋一开始就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余皇子也不好说什么。但朱标运气不好,没有活过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在太子死后准备传位给嫡长孙朱允炆,这么做符合礼法。但其实朱允炆并不是真正的皇长孙,朱标的长子其实是朱雄英,但是朱雄英只活了八年就死了,由于朱雄英早逝,所以朱元璋才一直将朱允炆视为皇长孙并最终传位于他。

第二,朱允炆的性格让朱元璋决定传位于他。当时明朝刚刚建立不久,而朱元璋治国手段又比较强硬,在天下太平之时国家需要的是一位仁君,太子朱标为人仁厚深得朱元璋喜爱,朱允炆又继承了朱标的性格,所以在太子死后朱元璋自然就看重朱允炆了。那为什么朱元璋不选能力更强的朱棣继位呢?主要是因为朱棣与朱元璋的性格太像,而且性格残暴,打天下一定是个好手,但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还是差一点,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明朝并不需要这么一位皇帝。这么一比较显然朱允炆比朱棣更适合做储君。

事实证明朱棣夺位后也知道国家需要仁君,所以立了他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死后的庙号是明仁宗,也证明这是一位仁慈的君主,这也间接证明朱元璋选朱允炆继位没错。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棣还是打败了朱允炆夺了帝位,好在朱棣也不差,也开创了永乐盛世。当然这盛世是真是假,几百年后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风尘讲历史


老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而在其这其中朱元璋绝对是爱得最深的!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儿子很多,当然也就有很多孙子。朱元璋的皇帝之位也就名正言顺地传给了大儿子朱标,只是,朱标命不长久,没有等到他老爹把皇位传给他就死了。

按说,朱元璋应该再从剩下的儿子中选一位来继承大统。不过,这位穷人出身的皇帝却是剑走偏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来继承。这当然不是说在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中就没有人才了,恰恰相反,他的另一个儿子有着雄才大略,英姿飒爽,那就是朱棣。


那朱元璋选择朱标儿子而放弃朱棣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朱棣没资格,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而当时太子虽死,秦王(1356年-1395年)、晋王(1358-1398年)都尚在人世,(朱允炆是在1392年被立为皇太孙的)!


按照朱元璋所规定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无论怎么样也不可能轮到朱棣,所以朱棣是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

其次就是朱标的临终嘱托。朱标是钦定的继承人,朱元璋性格很暴戾,苛刻,文武官员都怕他,即使是朱标也在他老爹的管制下,压力很大,终于积劳成疾,过早去世。朱元璋内心愧疚,因此,对于朱标的儿子也是格外疼惜。


再者就是朱元璋隔辈亲的原因。作为爷爷,对孙子的爱护和宠爱自然是不用说,即使不是出于对朱标的愧疚,单单是这份爷孙情,就足以让孙子来接替自己的位置的想法占了优势。

最后,就是大臣们心中所愿。朱元璋长期的高压政策,让这些大臣们每日都是如履薄冰,寝食不安。他们当然希望早日摆脱朱元璋的控制,得以轻松歇一歇,睡个安稳觉,当然不乐意让杀戮成性的朱棣接管。朱棣虽有雄才大略,但是在大臣眼里,肯定不是好上司,很难一举两得。


白话历史君




学历史要学真历史,写历史文章一定要多方思考,千万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太子朱标1392年去世后,朱元璋在选择新继承人的问题上,其实是很复杂的,也很慎重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毕竟朱元璋儿子众多。皇位继承是大事,尤其是在这种有选择的情况下,更要深思熟虑。

朱元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经过对历史所有案例的分析,朱元璋发现,历史上在太子死后传位给其他儿子的,无一例外遭遇失败;凡是传位给太子的儿子,也就是现任皇帝的孙子的,大多数都成功。就此情况,朱元璋还和大臣作了细致的讨论。



可以肯定地说,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次子秦王朱樉(shǎng)为太子是最名正言顺的,秦王也是嫡子;秦王朱樉若是也先于朱元璋去世,那立三子晋王朱棡最合适,晋王也是嫡子;晋王朱棡若是再先于朱元璋去世,立四子燕王最合适,他也是嫡子。这才是皇位继承真正的父死子继原则。

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秦王朱樉还在世,但秦王朱樉劣迹斑斑,很早就不为朱元璋所喜爱,这是硬伤。按照朱元璋自己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太子朱标去世后,秦王朱樉就是活着的嫡长子,因为朱元璋很不喜欢朱樉,更不信任朱樉,所以不可能立朱樉为太子,自然也不可能抛开老二朱樉立老三朱棡更不可能是老四朱棣。后来朱樉去世后,朱元璋还活着,给了这个死去的儿子一通批评,并给了一个非常难听的谥号:愍,史称秦愍王。



说句实话,老四燕王朱棣是个不错的人才,朱元璋对他确实喜爱有加,把元朝的古都北平封给他,让他镇守这么重要的地方。后来建文帝削藩,有大臣建议先把势力最大的朱棣削除,建文帝说燕王没有违法行为,为什么要削除他?由是观之,朱棣的确是个比较正派和守法的藩王。但是,因为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还有二哥三哥挡住,所以父皇朱元璋不会立老四朱棣为太子。

正是这个原因,当时64岁的朱元璋选择了时年仅15岁的孙子朱允炆,宁可冒险选个小孩子也不选老二秦王朱樉。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也是短命鬼,后来都先于朱元璋去世,老四燕王朱棣成了朱元璋年龄最长的儿子,但是此时皇太孙已经立了好几年,不可能再改变,再去废掉皇太孙去改立燕王朱棣为太子。这就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情况。

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就大肆削藩,一年之内削除五王,逼死其中一王,引起了燕王朱棣泣血起兵反抗,燕王朱棣长期经营幽燕一代,兵强马壮,经验丰富,有勇有谋,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抢走了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苦心培养的两代继承人都宣告失败。


坐看东南了



朱元璋从称吴王开始,就确定朱标为太子,整个教育也是按照儒家标准要求进行教育的,而且,朱元璋在中后期开始在政治上布局,就是在调整朝廷的政治格局,为朱标接班做准备。

比如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太子妃,所以常遇春的势力在这个时期上升比较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蓝玉在武将中地位迅速上升,实际上已经成为朱标在朝廷最主要的支持者。

但不幸的是,朱标比朱元璋死的早。这样,朱元璋之前的安排就完全白费了,只能重新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按照一般的历史惯例而言,既然太子早死了,那么当然就是继续按照嫡长子的原则,在剩下的嫡子中选择最年长的来继位。可以说,这是一般皇位继承人的普遍做法。


但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放弃了自己的儿子,直接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确定为继承人。这是违反常规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按照惯例,那么接下来应该是周王,但他对周王比较反感,所以干脆都跳过去,直接立孙子为接班人。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对朱标的感情很深,朱标性格仁厚,他很喜欢,所以他希望帝系仍然保留在朱标这一脉。

但选择朱允炆并不意味着朱元璋非要坚持嫡长子原则。因为朱标的嫡长子早夭,朱允炆也是庶出,并不是嫡子,不是常遇春女儿生的,只是朱标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

但从后面的情况看,朱元璋对朱允炆显然并不满意,对他能否继位是比较担心的。这从朱元璋预先除掉对朱允炆可能构成威胁的蓝玉一派就可以看出来。


因为蓝玉是为朱标配备的,而朱允炆不是常遇春女儿生的,如果朱允炆继位后,朱标的元妃仍在,就会成为皇太后,加上蓝玉的支持,这对朱允炆就是比较大的威胁,有可能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所以,朱元璋起蓝玉案,大肆杀戮功臣,就是要为朱允炆接班做准备。

但到朱元璋死前,死前他都有机会调整继承人,开确保皇权,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尤其是在周王去世后,晋王和燕王一般都被认为是徐皇后生的嫡子,是有这个资格的。但朱元璋仍然坚持胖朱允炆继位。为什么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之前,元朝有过成功的爷孙传位经验。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夺取蒙古大汗汗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和刘邦起兵的年龄一样。


到消灭南宋统一全国时,忽必烈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而到他死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皇太子早都死了,接班的是忽必烈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元成宗。这次皇位交接非常成功,没有出现任何风波,聪忽必烈统一到元成宗时期,一般也被认为是元朝政治上最为稳定的时期。

忽必烈这个经验对朱元璋的决定你的有影响的。至少可以说,这让他认为朱允炆是有能力顺利接班的。而且,到朱元璋去世时,朱允炆已经超过二十岁了,并不是幼年继位的那种人,完全有能力稳住局面。

其实从后来的发展看,朱元璋得这个考虑也没有多大问题,至少朱允炆登基够对朝廷的控制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任何能够威胁他的权力的势力。唯一的问题是外有强藩,但这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朱允炆解决强藩的问题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操之过急。到他继位时,燕王并没有下定决心造反,如果朱允炆能够稳妥一些,逐步推进,而不是想着硬上,也是完全可以成功的。这可以参考汉文帝的操作。


萧武


最大的原因就是朱棣本身的性格


朱元璋对于朱棣,自己的儿子,正所谓知子莫若父,所以致院长对朱棣太了解了,他知道朱棣最像他,也很喜欢朱棣


但是朱棣的问题很多,残暴,朱元璋很清楚,如果传位给朱棣的话,他的其他的儿子就惨了,很有可能会不得好死,全部被朱棣干掉的!他不会希望这样的家庭悲剧出现,他也不想这样!


就像当年的唐太宗一样,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登基成为皇帝,但是他绝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为了皇帝的位子互相残杀,就像他知道他的儿子李泰是最像他的,他就是不能让李泰当太子,因为李泰继位后肯定会对他的其他儿子们大开杀戒!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就选择了自己的比较老实宽厚的儿子李治作为太子!


朱元璋也是如此,就把自己的比较宽厚的孙子朱允炆作为皇太孙,来继承自己的皇位,到时候,自己的其他的儿子孙子们就会更好过一些!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朱棣还是发起了靖难之役!把朱允炆一家全部干掉!


鹏程日志


朱元璋当然不是没事找事,他这么做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永远当皇帝。

因为历朝历代为了抢皇位闹的血雨腥风,甚至直接导致帝国崩塌。

所以朱元璋要建立严格的继承规范。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大统。

哪怕朱标死了,他也是太子。朱标不在了,那就传给朱标的儿子。

这就是要告诉子孙,皇位只能由第一顺位的继承人继承,其他人不要出v幺蛾子。


超越文体社


有很多原因形成的吧,

先前条件上讲:太子朱标,是马皇后和朱元璋共同选定的皇位继承者,而且太子朱标宅心仁厚,体恤民生,从性格上来看,朱标一点不像朱元璋的刚毅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性格上可以说太子朱标与朱元璋截然相反,但是从政治需要来讲,太子朱标以及他的儿子,朱允炆性格都是宽厚仁慈,这种性格的君王正适合经过朱元璋前期战争的不断战乱,迫切需要于民修养生息,人民需要稳定,经济需要发展,所以朱元璋作为一个帝国的最好统治者,他可以没有很高的武功,也可以没有很高的文采,或者也没有超人的智力和谋略,但他懂得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人(这一点跟刘邦很一样),作为最高领导者最需要的特质就是:知人善任;所以朱元璋心里明白他的儿子朱标不像他,他的孙子朱允炆性格之中也没有雄心壮志,但他们能把朱元璋千疮百孔的国家稳定发展起来,他们或许不能开拓疆土,但可以让百姓富裕起来,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所以朱元璋坚定不移的选择朱标和朱允炆。

二、嫡长子制度,古代君王,嫡长子继承皇位,符合法制,符合礼法,朱标是明正言顺的继承人,他死了,他的儿子也有资格继承。

三、政治需要,朱标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既被确立为太子,朱元璋为了防止功臣有异心,发生叛乱,大肆诛杀功臣,但军队需要人带领,地方政权需要稳定,所以朱元璋把自己成年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一方面稳定当地的政权,一方面锻炼他的儿子们,而且这些儿子都是独立的小朝廷,有军权,朱标死后,其他马皇后生的儿子政绩没有太出色的,如果选一个能力和品质、制度上不能服众的,很容易引起兄弟们离心,甚至在朱元璋死后引起政变,在儿子们中没有脱引而出的,也不能让天下百姓和大臣俯首称臣的,孙子朱允炆一直在宫中长大,深受父亲影响,而且受教育水平很好,根红苗正,顺理成章,成为继承人,也能让儿子们,大臣心服口服。

四、朱棣的身份之谜自己朱元璋对他的态度

历史上一直有说法朱棣不是马皇后亲身的,只是朱棣在夺位之后,为了让天下臣服,所以把自己的生世改了,这种可能性,我感觉不大,但是朱元璋很是知道朱棣的性格,(知子莫如父),朱棣的性格很像他,可以统帅千军,独挡一面,但不适合政治发展需要,而且朱元璋既然把他安排在北京这个当时的边陲之地,就是想利用他刚毅勇猛,独当一面的性格,替大明朝守好边关,而不是作为储君来培养,朱元璋的初衷是让朱棣成为朱标的左膀右臂,成为大明朝的门锁,而且他也深刻知道朱棣的性格,自己当时百姓和国家的需求,所以没有选择朱棣为储君。

以上几点综合结果朱元璋一直想把朱标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为了他的百年基业和大明王朝。朱标和朱允炆也是最适合的继承者,只是朱允炆没有认清形式,操之过急自己国家政策的选择不当,时机不准确,逼迫亲叔叔朱棣起兵造反,因为涉及到了朱棣辛辛苦苦攒下的利益,他会奋起反抗,换谁都会。

感谢,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指点。祝好,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