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要钱的台湾,还能持续下去不?

某次在台湾拜访前“立委”、主播周荃老师。她端详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东阳我建议你可以利用在台湾的时间,去趟医院。”起初,我有点恐慌,以为周老师就像大陆无数看面相就能包治百病的中医神医一样发现重大问题。最后我释然了,“以后你应该会很频繁上电视,可以把那颗黑痣点掉,台湾这方面的医术很高明,而且医生服务和价格会让你吃惊。”

在我们家全部女性的各种赞美下,我没有听从周老师的意见。我奶奶、妈妈、媳妇甚至包括岳母的闺蜜,她们都觉得那颗痣会带来好运气,尤其是周围有不少混得不错的先生和长辈在同一位置有同样的标志。

虽然没有去医院看过病,还是曾经参观了台北市一家公立医院。这种体验和在北京求医截然不同,如果说后者更像是进入了杂乱无章的火车站,各种号贩子和家属焦急地四处跑动,收费和挂号窗口的长队比,前者更像是者银行或者咖啡屋。当然也闻不到刺鼻的消毒水味,取而代之的是诱人的咖啡味。最让男性求医者感到幸福的是,还会有穿着护士服的美女引导员,台妹的声音一直在华人世界中找不到竞争对手。

女星伊能静说自己是中国人,台湾绿媒不乐意了:那你别来台湾用健保咯!

和我一起来医院的是一位台湾同行,他这次感冒一共花了约30元人民币左右的挂号费和20元的检查费,药品几乎全部免费。他给我看他看病时出示的IC卡,机器上显示过去一年他一共就医12次,包括内科、牙科、中医等,每次都能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哥们的平均月薪折合人民币约1.2万,每个月他所缴纳的健康保险仅仅只有约170元人民币,其余部分由单位和政府补充,个人、公司、政府缴纳比例为3:6:1。这个制度叫全民健康保险费,自1995年台湾官方创建了这套全民健保政策以来屡获赞誉,中国台湾地区健保制度曾经被《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评鉴为全球第二名,仅次于老牌福利国家瑞典。

事实上,只要你是一位台湾居民,甚至只是在那工作或居住满4个月的外籍人员,都会被要求依法参加全民健保,最近大陆在台湾读书的学生也成为覆盖人群。这样一旦生病,你就可以到任何一家医院自由就诊,小到牙痛大到癌症,医疗开支均可由健保埋单。

健保买单后,自付比例十分低。例如,做个全身检查,在最好的医院,都只需要付20%的检查费,而且以300元台币(约70元人民币)为上限。哪怕你患上重病需要住院,此时个人也需要负担一部分费用,但仅限于病房的使用费——这条规定好点有点让人发指,慢性病患者,根据时间只需个人支付5%、10%不等,急性病房则是30天以内个人负担10%、61天后个人负担30%。如果病人实在支付不起,可以选择四人(以上)的病房,便可省下病房费,全部由健保买单。再以生孩子为例,若产妇愿意住四人病房、伙食不用特别订的月子餐(普通伙食不用钱)、生产时不打无痛分娩针的话,生个孩子只要约900元人民币。

不过在1995年3月1日前,台湾民众也经历过一段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日子,生重病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几乎是倾家荡产的同义词。1995年,迫于选举压力,当局兑现了承诺,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建立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在健保制度之前,当局则对医疗市场进行改革,允许资本家办民营医院,并且对公立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并鼓励优秀医生自己开诊所,彻底的市场化后,看病难问题也基本解决。有了健保制度之后,这些医院为了争取民众的“健保费”,也开始相继提高服务质量。

几乎每个台湾朋友聊到全民健保时,表情远比提及林志玲和马英九时来得轻松与自豪许多。他们称这个制度为“便宜又大碗”。而贪小便宜似乎是华人的通病,台湾中央健保局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年均就医次数达15次,居民的用药量是美国人的7.2倍。最极端的一个案例,一对老夫妇一年竟上医院700多次,平均一天两次,调查人员在其家发现了一个冰箱,塞满了各种药品。

这直接导致健保局的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台湾政府每年健保支出近4000亿元台币,但收入的成长率远远追不上支出的成长率。健保局并不是没有尝试拉平收支,但拉平不了多久,又因一些民众抗议,政治人物又选举压力,必须把优惠之门开得再大一点。甚至在2012年台湾民意代表选举中,还出现了一个草根政党,叫“全民健保免费党”,该党的诉求是收入过万的白领,100多元的健保费都算比较高的——就这待遇,北京市三甲医院的号贩子都会觉得寒碜。

因此历年来,对台湾健康保险制度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台心脏医学泰斗魏峥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称,台湾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得太仓促,医生在制度建立初期的沉默酿成了苦果;台湾引以为豪的健保和医院评鉴制度,试图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质量的医疗服务,17年来最终带来副作用,令医院苦不堪言;而在“民粹”倾向下,政府将健保变成了福利,对民众有了过多承诺,却将无力履行承诺的矛盾转嫁给了医院和医生。

我想起一位医生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太太三天两头出现在医院,免费看病低价买药。某日这太太没来医院,医生朋友向老太太邻居打听,邻居说,老太太这次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