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一线看巨变丨红光村的“美丽蝶变”

“40年前,村子里全是土块房,家里没有电,用的是煤油灯,喝水要去孔雀河拉水,路都是土路,一脚下去土能够没过脚脖子,而且村子就建在戈壁滩上,村口的桥还是木头桥,去趟县城赶毛驴车最起码要一个小时,上学都没有鞋子穿····”每当回忆以前的生活,古勒巴格乡红光村村民吾斯曼·司马义都会发出感慨,风风雨雨四十年,那时候的苦日子是过去了。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村民住上了富民安居房,自来水覆盖到家家户户,黑黝黝的柏油路通到每家门口,道路两旁小叶白蜡迎风摇曳,林带中向日葵、格桑花竞相怒放,一栋栋干净整齐的房屋,一排排颜色统一的围墙,一盏盏崭新明亮的路灯……村子已经今非昔比了。

2018年夏天,吾斯曼·司马义开着自己的出租车,走在村里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指着绿化带里竞相怒放的花朵说:“原来就是一个羊肠小道,两边都是戈壁滩,你看看现在,和城里一样,种上花了,隔一段就有一个垃圾箱,路上没有垃圾了,村子也好看多了。”

吾斯曼·司马义是土生土长的红光村人,出生在70年代,真真切切地经历过改革开放的这40年。

“以前,我们每家都有一个手电筒,晚上出门到哪里都要带着它,路不好走,而且黑。现在,这个东西马上就要淘汰了,出门就是柏油路,两边就有路灯,全村到哪里路都好走了,也都是亮堂堂的。”吾斯曼·司马义到了家门口,看着路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夏季,顺着一排的白杨树来到他的门前,红黄相间的围墙将庭院包裹起来,门前三棵大树上挂满了紫的白的桑葚,让人垂涎欲滴;围墙东侧一排葡萄树已可以遮阴乘凉,旁边一块小菜地种植着豇豆、西红柿、辣子等蔬菜,更远处150余棵新种植的杏树、桃树正在努力生长;围墙西侧搭建的鸡舍里面养殖着50只土鸡……这一切将他的庭院周围填充的满满当当;走进庭院里,花香扑鼻,8平米的花池内姹紫嫣红甚是夺目,彩钢板搭建起的凉棚下,一张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大炕上摆着各式的瓜果,整个庭院干净、整洁,满眼都展现了一张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以前,喝的水都是去孔雀河拉的,哪里能想到现在自来水通了到厨房,水干净而且方便。灌溉管网也通到了家门口,打开阀门,干渠的水就能够浇地了,还接到了新盖的厕所里,把水阀打开,就冲的干干净净,臭烘烘的厕所一去不返啦!”吾斯曼·司马义笑着说这些年的变化。

吾斯曼·司马义作为庭院环境整治的示范户,积极带动了周边的村民,短短的两年时间,全村统一了外立面和围墙颜色,107户村民庭院环境卫生得到了整治,62户村民划分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31户进行了厕所改造,26户新搭建了葡萄架。

“这些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庭院美起来的同时,我们村子的硬件设施也要同步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卡米力·哈力克说。这些年来,红光村按照县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总体部署,全村5.7公里道路全部铺上了柏油,安装路灯100盏,铺设供水管网4000余米,新建改建道路两侧绿化带23亩,种植小叶白蜡1020棵,道路两边修建木栅栏6.5公里,搬迁村中心位置处的旧坟,修建7亩的小型公园,村子整体环境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作为村里的老军人吾甫·哈斯木对村子的变化最有发言权:“这些年村子的变化非常大,以前的我根本不敢相信这些能够实现,铺柏油路,装路灯,道路两旁修建绿化带,种上的漂亮的花,村子变得干净、明亮、美丽,这跟40年前的土农村比呀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信息来源:县委办驻古勒巴格乡红光村“访惠聚”工作队 杨立明

审核:庞博

主办:尉犁县委外宣办

投稿邮箱:jujiaoyu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