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紅INS,他收集的50萬張廢棄照片裡,有中國人最感人的過去……

instagram上有個賬號“北京銀礦”,上面發的都是表現八九十年代普通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老照片。


有意思的是,這些老照片原本都是從北京郊區的廢品回收點找到、被北京人當成垃圾丟掉的照相底片。

經過電子掃描,那些原本即將被湮滅的記憶留存了下來,獲得了另一種永恆的生命。那是對中國人舊日時光的影像記錄,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似曾相識的場景


分開來看,大多數照片都普普通通平淡無奇。但放在一起,一張一張看下來,慢慢地你會感到一種震撼和感動。一個個靜默的瞬間連在一起,匯聚成一條奔湧的河流。出於好奇,瞭解了一下這個賬號背後的故事。


原來,收集這些照片的是一個法國人,名叫 Thomas Sauvin,他給自己起了一箇中文名字叫蘇文。蘇文從小喜歡中國文化,16歲便選修中文,不遠千里跑來中國念大學。畢業後,選擇定居北京,為英國出版商收藏各類中國影像作品。



幾年前的一天,他在網上搜索“舊底片”,結果在很多論壇和網站上都看到同一個人的留言:“收購舊底片,聯繫電話……”

蘇文還以為有別的人也在和他搶這些舊影像,但等他聯繫上那個自稱小馬的人,卻發現小馬只是一個廢品回收商。


於是他跑到小馬住的地方,北京北五環外一個專業回收垃圾的村子。

村子裡的每個人都回收特定的物品。小馬回收的是廢棄的膠片,然後用酸性溶液提取出銀鹽賣錢。


對於小馬來說,這些膠片太普通了,家家戶戶都曾經拍過,它們的價值只存在於其中的硝酸銀。

但是對於蘇文來說,這些膠片最珍貴的地方,恰恰在於它們的普通,正因為普通,所以無比真實。


他如獲至寶地從小馬手中買下了膠片,每斤1塊錢。

就這樣,蘇文無意中挖掘到了一個蘊藏著中國人舊日時光的銀礦。

從那以後,他每個月都會去找小馬買底片,每次買上60公斤、80公斤。

每一張底片都做了電子掃描,然後分門別類歸檔。


這些照片絕大多數的拍攝時間,集中在1985年到2005年這二十年——1985年,家用照相機大規模進入中國人的生活;2005年,數碼相機開始普及,膠片逐漸消失。



現在,蘇文每個月能買到的底片越來越少。他說,“我覺得它們好像已經被丟完了。”不過好在,他已經收集到了50萬張底片,足夠構建出一個龐大的影像資料庫。


這些照片,記錄了中國在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生活體驗。

現在這些“中國垃圾”,開始令全世界矚目,還登上各國報紙雜誌,被大幅報導。他還在北京、香港、英國、美國、澳洲、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辦過照片展覽。


蘇文想呈現一個真實的中國。這些照片記錄了膠片相機盛行的那20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極速逆風翻盤的時代。他想,也許在記錄這20年時光的廢棄膠片中,藏著一副真正的中國面貌。



但蘇文想尋找的,正是這種被人們無意中遺忘的日常生活。

十幾億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看這些照片,你會覺得太熟悉了。相隔千里的中國人,卻有著出奇一致的生活痕跡。





那時候,去北京一定要在天安門前擺拍一張。




它還記錄著我們親身經歷的,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

西方符號開始湧入千家萬戶,瑪麗蓮·夢露的海報經常出現在背景。



每戶家庭的相簿裡,都會有和麥當勞叔叔的合照。


十幾億人開始脫貧致富,有了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普通家庭漸漸買得起電視機、冰箱、電話等家用電器了,驕傲地合影。



當時電腦還是個新奇玩意,但已在少年心中種下科技的夢。


出行方式也有所變化,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



小年輕們趕起了時髦。男生一定要剪個小虎隊髮型再戴上墨鏡,才稱得上潮。


女生都模仿港臺女星,大波浪、印花裙、墊肩外套,摩登得不行。



蘇文說,當他看著這些照片,才發現“那個時代,也有很多幽默、快樂,有很多好的事情”。

因為這本國民相簿裡,記錄著太多中國人笑過、哭過、活過的鮮明過去。

初生嬰兒一聲響亮的啼哭。


戀人親密的依偎。










喜歡在景點擺出搞笑的pose,那瞬間他們真的很快樂。



出國展覽時,國外觀眾都表示,看到一個與想象天差地別的中國。

“我們真的沒有看過中國這樣的照片,它們像我們自己的照片,像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喝酒、旅遊,小孩和奶奶一起拍照……”


甚至有不少人和蘇文說過:“沒想到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是這樣的”



就像文化批評家朱大可對“北京銀礦”的評價:

“那些擁抱冰箱和電視機的幸福時刻,演繹著各種發噱的喜劇故事。沒有任何職業攝影師的作品,能比這種大規模的影像人類學檔案更真切地表達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人的私人夢想。”

老百姓的東西,往往最精確地呈現那個時代的精神。


在這個膠片相機已成為歷史的時代,有那麼一本中國相簿,記錄了一整代中國人的歡喜與憂愁、最普通也最珍貴的生活,這本身便是壯舉。

它不僅是北京“銀礦”,也是中國人無價的“銀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