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唯一教授:助力醫改,縣域胸痛中心工作重點

編者按:2019年4月11日~13日,第21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暨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60週年系列學術活動在羊城廣州召開。今天上午,在大會特設的胸痛中心論壇上,上海市胸科醫院方唯一教授圍繞縣域胸痛中心建設這一主題,為與會者闡述胸痛中心的未來工作重點。

“胸痛中心”通過多學科密切合作,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危險評估和恰當的治療手段,提高胸痛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力,減少誤診和漏診,避免治療不足或過度治療,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並改善臨床預後。

2018“兩會”提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建立雙向轉診標準與機制;強化疾病管理規範,讓患者放心;規範醫療體建設和疾病管理規範。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推進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建立心血管及危重症防治體系,助力醫改分級診療。

醫改的核心任務

醫改的核心任務可概括為十六字方針: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區域內醫療機構的分工和協作良性機制,更好統籌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通過區域性協同救治網絡體系建設,優化資源共享機制形成逐漸整合,最後上下聯動互補,提升基層能力,最終實現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胸痛中心的作用

——基層首診

胸痛中心在基層首診中的作用是:

1. 進行公共教育,提高健康素養;

2. 胸痛要打120:社區醫院及時發現胸痛患者,儘早完成FMC,及時轉運;

3. 基層胸痛中心:提供溶栓治療和及時轉運;

4. 從急診體系,到危險因素篩查,高危患者管理和急救聯動,相關信息分享;

5. 從急救體系,到猿猴康復管理,逐漸到健康管理。

可將具體工作概括為急慢分治。其中,“急”是指胸痛中心建設強調圍繞急性胸痛的建設,建立高效的急性胸痛患者救治體系,優化流程,強調協作;“慢”是指建立對高危患者的篩查機制,規範慢病治療流程,建立慢病長期監測和管理機制,並對患者進行慢病教育。

——雙向轉診

向上轉運的流程主要分為4步:

1. 社區發現高危患者並及時轉運至基層醫院或大醫院;

3. 120(院前急救)後要提供基於救治能力和轉運時間的轉運;

4. 大醫院應提供急診PCI和相關胸痛的及時救治。

向下轉運的流程主要分為3步:

1. 出院後回覆轉運到基層和社區醫院;

2. 二級預防應在大醫院指導下於基層醫院進行;

——上下聯動

上下聯動強調,搶救過程中信息聯通;胸痛中心建設要求建立協作醫院系統,包括社區和基層醫院;胸痛中心醫院要為社區和基層醫院提供教育;胸痛中心建設中強調提供技術幫扶;建立遠程教育和會診系統,成立專業的協作組織,如胸痛聯盟等。

總之,通過逐步完善胸痛中心建設、發揮中心作用,實現急救診斷網絡、專業指導、全程管理、分級診療和醫聯體的全面完善。確立胸痛中心建設的分級診療路徑,要以胸痛中心建設為抓手,以地縣級醫院為承載,推動分級診療16字方針的實施。建立區域協同救治體系是中國胸痛中心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縮短患者總缺血時間的保障。

與時俱進,提升胸痛中心的內涵

隨臨床需求增加,胸痛中心向心血管病管理中心發展。心血管病管理中心可降低患者的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該機構的主要特點是,心臟疾病範圍擴展,包含胸痛中心、心房顫動中心、心力衰竭中心、康復中心等多個領域;管理時間擴展,包括院前、院中和院後的全程管理;職責範圍的擴展,涉及預防、篩查、急救、常規治療、康復治療和二級預防等。

胸痛中心模式的升級是指,胸痛中心體系建設實現“從急救到預防,從急病到慢病”的延伸。應當積極推廣胸痛中心建設的“三全模式”,即全域覆蓋(胸痛中心網絡)、全民參與(公共基層院前中後)和全程管理(防救治康相結合)。

縣域胸痛中心的建設

提升縣域醫院的醫療水平,就要先進技術下沉至縣域醫院,培訓一隻穩定的高素質隊伍。定期由專家坐診、現場指導,使縣域醫院醫生接受培訓並掌握適宜技術(PPCI、溶栓治療、多向轉運、康復管理等)。逐步提高基層胸痛中心建設的基本要求,從溶栓治療、多向轉運,至逐步開展急診PCI和簡單PCI。強調以縣為中心、更基層胸痛中心的建設,以院前診斷和院前溶栓、康復治療與家庭醫生管理為主。

充分發揮基層醫院胸痛中心的管理作用,要以醫保政策為槓桿,將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血脂異常、穩定型心絞痛、藥物可控心律失常等常見心臟病的治療有計劃地轉至縣和縣域以下醫院。扶持廣大縣域醫院成立心內科專科,掌握ACS和STEMI基本技能和救治流程,尤其是對STEMI的診斷和處置(溶栓、抗凝和心肺復甦等)。扶持條件較好的縣域醫院開展適宜的心臟介入診療技術,包括簡單心臟起搏技術、簡單射頻技術、冠狀動脈溶栓技術、急診PCI技術、簡單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等。此外,基層醫院胸痛中心還要與縣域醫院、縣鄉鎮醫院建立有效的雙向轉診聯繫。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我怎麼這麼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