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刊】张丽萍:用沟通架起连接当事人的桥

矛盾的化解

少不了沟通

而扮演定分止争重要角色的法官

如何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

尤为重要。

“要做一个好听众,多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威海中院诉讼服务团队张丽萍工作十多年来,以一名女性特有的亲和力,用沟通架起一座连接当事人的桥,守护的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兑现的是一名法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承诺。

今天,

就带您了解一下

法官张丽萍的故事

主动沟通 掌握办案主导权

2011年,张丽萍开始主要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也是从那时起,如何与当事人“打交道”就成为她工作的重要内容。“劳动争议案件往往诉争时间长,矛盾尖锐,有时还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关注度较高。”谈起劳动争议审判,张丽萍颇有感触。

邹某从2008年开始在某机电公司工作,合同签到2014年10月。2013年9月,该机电公司以邹某不服从公司管理为由,单方解除与邹某的合同。“通过劳动仲裁,该机电公司应向邹某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防暑降温费、带薪年休假工资。”张丽萍介绍道,该机电公司对仲裁有异议,双方诉至法院,一审维持了仲裁裁定,后该机电公司上诉至威海中院。

“幸好当时我第一时间就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沟通。”张丽萍至今记忆犹新,因为通过交流得知,与邹某有同样情况的竟还有6人,邹某只是他们的代表。经过耐心地开导和询问,邹某和多名劳动者打开心扉,表达自己官司一路打来但却一直拿不到赔偿的委屈,同时积极提供相关证据,有效地推动了案件审理进程。也正是从邹某等人处得知,该机电公司已经将部分机器拉走,似乎正在转移财产。

张丽萍正在进行法庭调查。

“当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绝不能让邹某等人赢了官司却‘输’了钱。”张丽萍说,她立即加快审判节奏,在该机电公司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主张的情况下,仅用时一个月便作出裁判,依法判决维持一审裁判。最终,案件顺利执行,邹某等7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及时兑现。

“法官是裁判者,同样也应是倾听者。”张丽萍如此定义自己的角色,让当事人多说,让交流更畅,努力让每一次裁判都能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她所审理的近300起劳动争议案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诚沟通 赢得当事人信赖

2016年2月,带着五年多劳动争议的审判经验,张丽萍走上了一个与当事人接触更频繁的岗位——接待当事人来信来访。张丽萍对新岗位有着不一样见解,她认为,“人民法院是化解矛盾的最后防线,而来信来访则是这道防线的一道缓冲带。”

在日常接待中,张丽萍最擅于运用女性的亲和力,通过言行交流,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在接待年过八十的李某夫妇时,因老两口行动不便,张丽萍细心安排轮椅接送,还从单位食堂为他们买来午餐。正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让张丽萍与老两口沟通明显顺畅不少。“用一言一行让当事人感受到你的真诚,缓解沟通中的对立情绪,这样才能为矛盾顺利化解奠定基础。”张丽萍说。

在一起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一家房地产公司欠付徐某20余万工程款,打官司虽赢了,但房地产公司法人代表却消失不见,名下的房产也都转移到其前妻名下,案件陷入执行不能。

张丽萍正在接待一位当事人

“当时,徐某就成了我办公室的常客,前前后后接待了他20来次。”张丽萍说,通过与徐某交流,她得知徐某是个包工头,拿不到工程款,就无法给干活的工人付工资。张丽萍深知这笔钱对徐某的重要性,一边耐心接待徐某,给他释法理、讲政策,一边细致查阅卷宗,希望能找到一丝转机。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核查确认,张丽萍发现该房地产公司法人代表出售给其前妻的一套房产合同无效。于是,张丽萍当机立断,以此为突破口,在与其他部门同事共同协作下快速推进,徐某终于拿到20万工程款。

“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张丽萍如此说。这些年来,她始终怀揣一份真诚,打通交流渠道,真正为民解忧,努力让当事人对公平正义有更多获得感。2016年以来,张丽萍接待来访当事人200余人次,妥善处理来信180余封。

用心沟通 法理与情理兼顾

事实上,除了日常来信来访接待外,张丽萍还负责申诉、申请再审审查。“对于已经生效的裁判,我们更希望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申诉、申请再审等合法途径来表达诉求。”张丽萍说,对于符合条件的依法导入再审程序,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也尽可能做到定分止争。

在一起继承纠纷中,年近八十的邵某因其名下一套房产继承问题,被三个女儿将他及其儿子告上法庭。审理过程中,邵某儿子提供了有邵某手印、签字的房产转让协议,最终法院判决三个女儿败诉。“案件生效后,邵某的三个女儿也成了我办公室的‘常客’。”张丽萍回忆道,最初三人就是一味地抱怨法院判决不公,但通过多次耐心地交谈,才发现案件可能另有“乾坤”,因为在案件审理中,邵某从未露面,三个女儿都怀疑邵某被儿子“挟持”了。

张丽萍正在查阅案卷

张丽萍告诉她们,当下之急是找到邵某,这样才能揭开真相。于是,三个女儿合力,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邵某,发现邵某被儿子“藏”在了某养老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便在转让协议上签字并按手印。张丽萍当即建议三个女儿通过申请再审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给予她们程序上的指导。最终,通过审查,案件符合法定条件,顺利进入再审程序。

当然,也并非所有案件都会通过审查进入再审程序。

李某的果园紧挨着王某的农田,为了果园安全,李某架设了石柱和铁丝网,但王某认为此举影响了农田使用大型机械耕种,双方闹上法庭。经审理,法院认定李某架设的石柱和铁丝网并不妨碍大机械耕种,驳回了王某要求李某拆除石柱和铁丝网的诉讼请求。王某对一二审判决不服,又申请再审。“其实,二审法官已经到现场进行了勘验,发现石柱和铁丝网之外留出了足够距离供机械通行。”张丽萍说,当时一边给王某摆事实,一边又向他讲情理,毕竟双方是同村村民,低头不见抬头见。正是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最终,王某表示认可二审裁判。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名法官,张丽萍深知这句话的份量。近三年来,张丽萍依法妥善审查申诉、申请再审案件200余件,始终坚持于法有据,于情有理,用沟通让法与情交融,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做一名最懂当事人的法官

说起来容易

践行起来却需要非同常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