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期的明朝,为什么与日本的军事差距那么大?

0倚栏听风0


这个问题就是用来反驳的。

先说南面,经过嘉靖朝到隆庆朝再到万历朝,为患几十年的倭寇已基本被剿清,东南沿海恢复了太平,戚继光甚至被调到北边训练蓟镇的士兵抵御蒙古去了,也就是说倭患已平。

当然倭寇只是日本的亡命之徒并不是正规军,但自从戚家军崛起后,在与倭寇作战中伤亡比是30比1,这应该能说明一点问题。

倭寇说服力不够,没关系,还有正规军。

万历二十年到二十七年的平倭援朝战争,是明、日两国精锐部队的一场大战,关乎到国运,看看结果如何。

战争前后共有两次,挑几场大的战役说一说。

两军初次交战,明军先入朝的祖承训部队在平壤遭到日军伏击,损失几百人撤退,没错,是败了。

随后李如松统帅4万明军入朝,这时朝鲜半岛的日军数量是14万。

平壤之战,李如松将日本战国名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打得不成编制,伤亡万余人。

碧蹄馆之战,明军前锋5500余人遭到十倍日军的包围,李如松本人也被围,结果明军伤亡1000余人后全身而退,日军的损失达到2000左右,甚至超过明军,绝对优势兵力下取得如此战果,一众大名面上无光,从此无心恋战,只想议和。

两年后,第二次战争开始。

这场战争,日军投入兵力更多,达到16万人,明军呢,比第一次更少,只有3万多人。

人少的情况下,明军采取守势,等待援军到来。两军第一场战斗是南原之战。明军将领杨元手下只有3000人,围城的日军达到56000多人,明军坚守了3天,在外无援兵,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南原最终陷落,但也给日军造成了惨重伤亡,恼羞成怒的日军愤而屠城报复。

随后是稷山之战,日军名将黑田孝高、黑田长政在与数量相近的明军战斗中败下阵来,如果不是援兵随后赶到,恐怕要全军覆没。

明军入朝援军到达后,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客观来说,反攻打得不好,蔚山之战、三路之战,都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由于各种意外导致功败垂成,但也打得日军胆寒,进一步将日军压缩到沿海地区,各位战国名将先后三次写信给丰臣秀吉,请求退兵或再次收缩防守,最后得到了丰臣秀吉的同意。

还没等明军再次发动进攻,丰臣秀吉及时的死掉了,日军再也无心恋战,一心只想回国,明军乘势追击,在最后阶段歼灭了不少日军,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被困在海边,差点回不了国。

水战同样如此,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等明、朝水军将领基本控制了制海权,鸣梁海战、露梁海战都是著名战役,韩国还拍成了电影。

1599年5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皇帝非常难得地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61人,都“付所司正法”,枭首示众。次月,万历颁平了著名的平倭诏,其中有一句:

“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足以说明问题。


万历时期的明军,在单兵火器上确实逊色于日军,日军的铁炮射程远、精度高,明军的火铳和三眼铳已经落后,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不管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是完胜日军,此战过后,日本三百年不敢进入朝鲜,更不敢侵犯中国,直到清朝的衰弱。

所以,这就是万历时期日本与明朝的军事差距。


小院之观


首先,题主的提问有错误。

日本当时入侵部队多达十四万多,水陆并列,很快就攻陷朝鲜全境,另外还有十万左右预备队,而大明朝当时前期出动约四万,后期增补约七万。

首先从兵力上来看似乎明朝是劣势,但是我们,看军事实力不能只看人数,不看装备情况。日本当时的背景是丰成秀吉刚统一各部,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所以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日本当时还处于战国末期,各国所谓的战争基本上就是城市间的战争,这几十万人基本上相当于民兵,战斗力不强。而当时明朝则是真正正规军,职业化军人,每年朝廷都得大量的军费供给。这就和战国时期魏国五万魏武卒吊打秦国五十万的原理一样,正规军面对一群民兵和补给人员混杂的队伍优势巨大。

看完人数再来看武器装备,日本当时的社会情况决定了其武器装备不可能多先进,虽然装备有火器,但数量和质量都不如明朝,而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本来明军就是骑兵占优势,又有活力压制,日军基本毫无胜算。

最后我们看为什么明朝作为当时的泱泱大国,只派了如此少的兵力。首先是朝鲜错误判断日本兵力,导致明朝轻敌,没想到日本倾国之力打过来,所以主动派兵少。其实明朝当时活动动员的兵力能达几十万之众,但是由于道路遥远,高山大江的阻碍导致补给困难,朝鲜当时又农业破产,不提供补给,日本作为入侵者,一路烧杀抢掠,补给压力小,就和明朝后期农民军屡战屡败,缺越大越多的道理一样,正规军防守者这方面不能和流氓一样。

最后总结,日本当时确实比较强大,但是明朝却还未衰弱,起码当时还是东亚绝对的霸主




凤梨菠萝菠萝蜜


我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

明朝在大局上军事是占优的

好吧 那我就说几点不如日方的事

一 大家都喜欢提起碧蹄馆之战 这是一场规模

不大的局部战斗 双方参与兵力并不多 但人们都喜欢说 只是因为明军在占优势的情况下未达到战略意图 并不是输了 明军是主动进攻方

二 因为儒家禁海 并烧了郑和宝船和航海图纸

所以在海战中 中 朝的海军对日本海军是劣势的 但在李舜臣忘死一战后 中 朝海军又占了优势

三 当时两次对日作战中 确实日方战将战术比中 朝战将强 经常以弱抗强 化险为夷 让感觉日方占优

总的来说两次作战都是中 朝两方赢了 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谈不上日本军事就比明朝强很多

最后强调一点 所谓日本火绳枪兵很强是个假像因当为当时全日本新老式火绳枪不到5000 用于这两场战争不超过1000 能起什么作用 你以为是八囯联军时那个样子 还没有炮 枪兵都是分开用的 在各个大名手底下分开用的 有个屁用


超超9918


明朝军队要去朝鲜作战,路途遥远,后勤补给吃力,不能派太多的兵。日本与朝鲜隔海相望,又是掠夺式的侵略战争,补给问题不大。

日本军队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也不强,大多是农民,不是强悍的武士,所以在和明军交手的过程中没占到便宜。

日本军队的优势是火绳枪,从葡萄牙人那里学来的。

明朝虽然击退了日本军队,但是自己也伤了元气 导致努尔哈赤在辽东崛起,使满清发展壮大 直至最后入主中原。


晨四郎


小编说法错误,日本侵朝时丰田秀吉是用15万兵力,不是小编所说的五.六万,明朝虽然只用几万军队,但英勇作战,以少胜多,在名将李如松的指挥下收复了平壤,用8年的时间把日军赶出朝鲜。如果当时不是明神宗果断出兵,朝鲜.韩国在四百多年前就是日本的殖民地。


江山归一统


万历时期明军两次作战击败了日军,使其元气大伤,不得不修养生息,间接的接受了明王朝的统治,百十年积攒的国力不是一个小小的日本就能挑战的,那时的日本,刚刚结束了军阀割据,只经过几年的恢复就挑战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明国,实在是不自量力。


清风饮露在转角


这个命题本身不能成立!万历朝与丰臣氏日本的二次朝战争!明军主力以辽东李成梁部为主力及部分水军,而日军几乎是精锐尽出!从实际战斗成果而言也不支持明军战力不如日军的结论!但从单兵素质而言,明军步兵的战力确实不如日本足轻,也即步兵!


王绍飞70


题主怎么不问问,清日之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为什么失败了呢?问问日本崛起侵华与此战在关系吗?


西湖边的耕田人


明朝同时在镇压杨应龙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