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利比亚“淡定哥”?

样花儿


利比亚战局正酣,一位“淡定哥”却比什么大军阀更加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在现在乱局之下还能保持这样一种乐观的心态,不知道该为利比亚人民的乐观感到同情还是赞赏。

利比亚曾经的枭雄卡扎菲已经葬身在西方和反政府武装手中,而利比亚并没有像利比亚老百姓想象的那样马上迎来民主自由的“黄金时代”,和其他历经“阿拉伯之春”的国家一样,动荡不可避免。他们迎来的不是美好生活,仍然陷入了各大军阀、ISIS、民兵组织、民族团结政府的多方混战之中。仅2017年就有40万无辜平民流离失所,而2011年到现在累计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万多人,受伤人数2万多人,各类袭击爆炸此起彼伏,人道主义危机严重。

淡定哥在街头巷战中能够保持这么淡定,或许是胜利掌握在他这一方,亦或是在残酷硝烟中寻找一点快乐。无论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为利比亚人民祈福吧,但愿他们国家能够早日结束战乱,迎来和平吧。


西凉宣抚使


其实利比亚淡定哥在卡扎菲家乡苏尔特的交火现场中神情自若弹吉他的事已经是2011年10月的旧闻了,但现在看起来依然饶有趣味。

浪漫主义?行为艺术?控诉战争?或是用音乐来鼓舞战友? 这位音乐人在枪林弹雨中不惧危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其最真实的祈愿——岁月静好,春暖花开。在血腥杀戮之中他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力量,让人们看到了战火纷飞时摇曳不灭的希望之光。

用艺术方式表达对战争的态度亦或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不鲜见。无独有偶,1945年二战接近尾声之际,苏联红军攻占柏林,战地摄影师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Dmitri Baltermants)在战场中拍到的一张黑白照片温暖了无数人。

照片中一位苏军士兵在断壁残垣中用钢琴弹奏着柴可夫斯基的奏鸣曲,钢琴上摆放着花,其他人散坐着静静聆听,祥和美好的场景与满目疮痍形成强烈对比。我想这样的画面远比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更能触动心灵,虽然战争毁掉了建筑,但音符却修补了人性。

二十五年后,1970年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生命,美国社会充满反战情绪。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女生在反战示威时将一朵鲜花插向阻止学生抗议活动的国民警卫队员的枪口,并微笑着说“鲜花总比子弹好,不是吗?”然而不幸的是几个小时后队员扣动了扳机,女生被枪杀。

此事引起全美激愤,450多所学校罢课,十万人前往华府游行抗议,时任总统尼克松组织调查委员会,认定了开枪是没有必要且错误的。最后以肯特州州政府赔偿受害者家属并公开道歉收场。

吉他、钢琴、音乐、鲜花
,这些字眼充满美好和希望,当今世界战乱仍频,人道主义灾难时有发生,但愿人性温暖,和平永驻!🙏🏻🙏🏻🙏🏻☮︎☮︎☮︎☮︎☮︎☮︎☮︎☮︎☮︎☮︎☮︎☮︎☮︎☮︎☮︎☮︎☮︎☮︎☮︎☮︎☮︎☮︎☮︎☮︎☮︎☮︎☮︎☮︎☮︎☮︎☮︎☮︎☮︎☮︎☮︎☮︎☮︎☮︎☮︎☮︎☮︎☮︎☮︎☮︎☮︎☮︎☮︎☮︎☮︎☮︎☮︎☮︎☮︎☮︎☮︎☮︎☮︎☮︎☮︎☮︎☮︎☮︎☮︎☮︎☮︎☮︎☮︎☮︎☮︎☮︎☮︎☮︎☮︎☮︎☮︎☮︎☮︎☮︎☮︎☮︎☮︎☮︎☮︎☮︎☮︎☮︎☮︎☮︎☮︎☮︎☮︎☮︎☮︎☮︎☮︎☮︎☮︎☮︎☮︎☮︎☮︎☮︎☮︎☮︎☮︎


仲夏轻飏


“淡定哥”真的淡定么,非也!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过龚玲娜老师的忐忑,对于这首歌我们在听的时候总感觉是有人疯了一样,而图中所谓的“淡定哥”实际上也属于这种程度的疯。接下来,筱晨给大家分析下,淡定哥为何会以这种形势出现在比利亚军队交火的画面中。

第一点,我们暂且称为环境影响。众所周知,比利亚这个国家经常出现武装分子交火的场面,而平民百姓在这种环境下,也经常会接触到这种场面。可能枪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其随时都能够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但对于经常处于战乱饱受战争的国家来说,这对他们就像是家常便饭,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此一来,淡定哥就会显得十分淡定。


第二点,提问者在“淡定哥”这三个字上加了“”充分说明其实提问者是对于淡定哥的一种否认,毕竟是个人在面对枪炮的时候,都不希望危及到自己的生命。但事发突然,抱着吉他的男人还没来得及跑,就被人给抓拍了。也就是说,这丫本来就是想跑的,奈何上镜了。

第三,小咖说助攻,你丫能不能不扯淡。我大学好赖学过吉他,要是电吉他说插上电可以给武装人员助攻,但这哪里接电线了,话筒也没有,怎么扩音?弹出来还没响就被枪声覆盖了。即便是要助攻,也应该和古代一样,找几面鼓用力捶吧。


军武视界


在利比亚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位手持吉他在弹火横飞的战场上弹奏着音乐的利比亚反对派战士受到了非常多的媒体的关注。一些网友更是给他起了淡定哥的雅称,关于利比亚淡定哥的具体作用,人们也是提出了很多的质疑。一些人认为淡定哥是战场上真正的英雄,能够在枪林弹雨中弹奏着音乐,确实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境界。也有人认为淡定哥的存在是军队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军队的一种精神支撑,就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司号员的号声,古代战争中的战鼓一样。

先来说一下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可信性就不高,别人都在拼命打仗,作为士兵的淡定哥却在弹吉他,不要说敌方士兵的子弹不长眼。就算是自己的战友恐怕也不能容忍这种行为,毕竟军队是世界上最讲究纪律性的地方,所以这种行为应该是获得了军队的普遍认同的,而且极有可能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各国之间的军队的作战形式是不同的,作战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利比亚淡定哥是让人很难理解的,但是在利比亚的战争中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有人在利比亚的其他的战场上看到了身背吉他的士兵,这些吉他的作用应该也是鼓舞士气。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军队在交战的时候会用战鼓来鼓舞士气。比如说古代比较著名的长勺之战中,就出现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可见音乐在战争中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而在近代战争中,冲锋号也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方法,在号声的激励下,士兵往往能够更加忘我的冲锋,杀气敌人来也更加的起劲。因此淡定哥的存在应该是类似于战鼓或者冲锋号的一种激励方式。音乐能够改变人的心情,

淡定哥通过音乐来让本身处于紧张的交战环境下的士兵心情放松下来,更加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战斗力。战争是无情的,能够在战斗中听着音乐,对于在交战中的士兵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军武小咖


每个国家不同的作战方式吧,这个所谓的淡定哥,与其说是勇敢,不如说是:不明智,这等于把作战当成一个游戏了,这种举动实在是问题重重。

为了鼓舞士气,各国都会想办法给士兵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包括组织娱乐活动,其中之一,组织文艺活动。不仅士兵可以自行组织,许多国家也会组织,职业演员到前线进行慰问演出,我军组建有专门的文工团,美军没有文工团,却可以组织民间人士前往前线,但是这一切都在战斗间隙。

一边是战友正在作战,一边有人在弹琴,按我说,这属于胡闹。作战之中,加入娱乐,这是什么样的作战态度,这表现的更多是没把作战当成一回事,其作战战术技术不严格,什么给前方战友加血加防加准星,也许只能算加乱了。不管怎么说,作战都是很大的风险,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枪弹不长眼。在作战时应该专心致志,如此干,有点制造噪音了,战友在作战时,很难会有心情听音乐,眼晴用于观察敌情,耳朵也不会闲着,关注一切声单,音乐声是好听,在战场上,它可不必备之物,其实等于告知对方自已在什么地方,也许寻着音乐声会有迫击炮弹落下!

这也许在我们看来是意外,但是在中东地区,这也不算什么,作战不讲战术,射击全凭感觉,几乎是一种常态,也难怪,以色列能在中东称雄了!实在对手的水平有效,据说,阿军的表现可以气死苏军顾问,以前看似传说,如今真可能了。


麦田军事观察


每个国家都存在不同阶层、团体、个人,同样存在拥戴国家,不同见解和不闻不问只顾活着的人。即便最差劲最残暴的统治者也有誓死悍卫他的人,自然是那些利益极大获得的家伙……


用户71656050627


这个是蔡文姬,是辅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