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角度上看,二战时日本的南下政策是对是错?

飘零198691001


历史不能假设,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二战时期,在北上还是南下,两大战略决策上,日本也曾经纠结了很长时间,但最终选择了南下。

是日本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判断,矛盾极深的陆军和海军,双方之间的最终妥协,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尽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即便以当下的眼光来审视,作为论坛资深军迷,个人依然认为战时日本的选择没有错,因为日本已经没有了选择,北上的道路事实上已封死了,只能选择南下的道路,虽然日本自此走上了战争这条不归路,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命运。

日本签定了《日德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1937年11月6日,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法西斯轴心国,标志着法西斯主义已成为一种国际势力和侵略性国家集团,使得日本对外扩展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尽管日本军队早已驻扎在东北(日俄战争前清庭邀请与沙俄开战),但在日军执行南下战略前,一直未能在东北地区找到石油(倘若日本提前勘探出大庆油田,那么二战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最起码有了大庆源源不断的石油,那么英美对日本的燃油和废钢铁的封锁就失去了意义,日本人不会再冒险执行南下战略,与英美荷等老牌帝国开战了),强大的关东军野战师团在诺门罕战役中,见识了苏军机械化部队合成作战的强大威力,打掉了日本陆军的嚣张气焰,导致日军北上计划被无限搁置。

日本陆军少壮派军官太狂妄,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包括热河省,以及内蒙的大片区域,仅在数月内就被日军侵占,就喊出了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国共摒弃前嫌,携起手来全民抗战,中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部判断要让中国彻底臣服,最起码还得三年以上。

由于英美等盟国对中国施以援手,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进入中国,中国绝对不会屈服于日本,相反国共双方高层都正确判断出日本和英美必有一战,一旦开战,以日本的综合国力,必然战败,抗战军民在最困难的时候就熬着,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由于日本不能使中国屈服,只得不断加紧对华战争,但触及到了英美等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因此对日本实施了贸易封锁,日本得不到来自美国的成品燃油,国内的燃油储备还不够联合舰队一年所用的,导致从皇室到内阁的极度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在北上和南下两大战略上作出最后的定夺。

陆军最终认怂,同意了海军南下战略,夺取南洋的石油和橡胶等战略资源,将英美荷等西方势力赶出东南亚,实施以日本为核心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

于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军在太平洋夏威夷的珍珠港,山下奉文率领的陆军第25军在马来半岛登陆,一直打到菲律宾和新加坡,将所有英美荷等军队赶出了东南亚。

联合舰队还全歼了英国远道而来的以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领衔的强大的远东舰队,日本海军主宰了浩瀚的太平洋,日本陆军扫荡了整个东南亚而无敌手,日本军队一度可谓如日中天。

但日本的南下战略,却打醒了醉心北美不愿干涉其他区域的美国,美国瞬间进入战争状态,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建造150余艘护航航母和舰队航母,175余艘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弗莱彻驱逐舰,以及远超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战列舰、轻重型巡洋舰等海军主力战舰,以及成千上万的战轰机等。

最终,美国海军全歼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所有的主力水面舰艇,让日本海军名存实亡,以海军陆战队为主包括部分陆军歼灭了150万以上日本陆军精锐野战部队,加上在日本本土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日本最终宣告无条件投降。


国平军史


如果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日本南下夺取东南亚油田的战略方向是错误的,因为它惹到了它不该惹的人,最终导致日本身死国灭。但就当时的就当时的大的国际环境来看,如果日本不愿放弃在中国战场上获得的战果,南下夺取东南亚油田则是日本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当然,物极必反,你日本夺取东南亚油田是将日本的国家利益最大化,但是你也触及了英、法、美等国家的利益,所以也将日本的国家安全威胁与风险推到了最大化。所以按照为维护国家利益的而决定南下的政策是正确。


友无恒友,敌无恒敌,邦国之交,为利是常。到远东地区一直是帝国主义国家嘴中的肥肉,但是如何划分利益却是看国家实力,新兴帝国主义强国挑战老牌帝国主义强国,他们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为争夺国际利益的战争。美国通过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强国夺取了菲律宾,而日本作为一个后来居上的新兴强国,二战当中他要挑战的是英国以及美国,因为要夺取英国在东南亚的油田,就必须经过中国南海,而这样子美国肯定不同意,所以抢英国人的油田顺道还得将美国人干掉。


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都是在赌国运,而前两次赌博日本都赢了,所以这给了日本前所未有的自信心,而这一份自信再后来演变成了自大,太平洋战争日本人需要打的不仅仅是美国人,还有英国人,而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同时单挑两个大国的下场会非常惨,二战当中的日本以及德国都验证了这一个说法因为两线作战一向都是兵家大忌。但是日本人却拥有这种自信,也是不得不佩服日本,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作死精神。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决策层曾经有过关于“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北进”攻打西伯利亚迫使苏联屈服这两种争霸扩张的国策之争。

1937年,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更使人相信日本会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但最后日本为何选择了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做南下“决策”的原因。

首先,南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日本是先天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带有浓重的军事封建性,其帝国主义特征注定它充满了扩张性。

早在一战期间,日本的决策层的一些高官就提出了日本应该成为“亚洲盟主”的主张。此时,它利用欧战的有利时机,取代西方列强成为中、印和澳大利亚等国主要的商品出口国,在太平洋地区扩展势力。在“二二六兵变”,日本法西斯上台执政后,广田内阁在1936年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即“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所以从很早的时候,日本“南下”的扩张方针,就成为既定国策,并非在全面战争爆发后的昏招。如果改弦更张,向北面西伯利亚扩张,势必会影响接近20多年的精心谋划。

其次,夺取战略资源、维持扩日持久的战争需要是日本南下的主要原因

日本是岛国,资源贫乏,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的战略物资消耗非常大,虽然轴心国有三个,但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也没办法互相帮助。所以日本只能通过扩大战争,夺取占领地的资源,“以战养战”,才能继续将战争进行下去。


虽然配合德国进攻苏联,或许能迅速夺取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但是其气候寒冷,人烟稀少的荒凉西伯利亚夺下来了,也没办法开发利用啊。

如此一来,不仅在远东树了一个强敌苏联,(虽然这个强敌不如美国强大,同时也被盟友牵制)还会极大分散日军的兵力部署。

而英、法、荷控制下的东南亚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锡生产地及整个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石油产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东南亚稻米出口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80%以上,天然橡胶的出口占到87%左右。

除此之外,印尼的苏门答腊岛、菲律宾的吕宋岛等地均蕴藏丰富的资源,而这些都是日本梦寐以求的。因此,夺取东南亚地区,掠夺资源,是日本争霸全球的重要一环,也是促使其南下的主要原因。

再次、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国际形势变化是其南下的外部因素

七七事变后,日本国内一度“北进”呼声较高。从历史上看,日本和苏联在中国东北的争夺就很激烈,日本想要永霸东北,独吞中国,争霸世界,就必须反对苏联,解除苏联对它的威胁。

1938年8月初日本在邻近朝鲜的张鼓峰制造事端,遭到苏军痛击,伤亡3000余人。1939年5月润在苏蒙边境的诺门坎再次向苏军挑衅,最后以日军伤亡5万人的结局收场。这两次试探性的进攻均以失败告终使得日本一时不敢轻举妄动。

二战爆发后,日本政府利用欧战造成的对其有利的国际形势,调整了对外战略。当时法西斯德国席卷西欧,荷、法等国相继而亡,英国自身难保,陷入困境。这些国家无暇顾及它们在太平洋、远东地区的殖民地,而美国更是将战略重点放在了欧洲,有利的国际形势给日本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可乘之机。

最后,日本南下是苏日双方妥协的结果

一方面,当时苏联面临复杂的形势,西边德国虎视眈眈,是苏联当时面临的最大敌人,苏德战争爆发是迟早之事,东边的日本亦严重威胁这苏联的安全,因此,调整与日本的关系成为了苏对外关系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对日本来讲,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后,日本亦感到暂时无法进攻西伯利亚,迫使苏联屈服,而在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疲状已显,日本岁对国民政府诱降,却未成功。继续扩大战争,进攻东南亚,以夺取那里的战略资源,同时切断国际对中国的援助,尽早结束对华战争,就很有必要。但由于苏联的威胁,影响了战争的形势。

因此,调整对苏关系,调关东军南下,就成为了日本的当务之急。由于双方共同的需求,苏、日在1940年开始接触谈判,并于1941年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总而言之,以当时的形势而言,南下是日本最优选择,北上并不利于战争的进行,甚至会让日本提前失败。站在当时的角度,或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被战争绑架的日本,扩大战争获取资源维持统治,也只能选择南下。


文话史


在二战史上,日本作为轴心国之一,他所承担的军事打击范围囊括了整个环太平洋以及北亚、南亚等地区,和负责欧洲、西亚等地的德、意相呼应,如果一切行动按预期那样顺利的话,整个北半球都将成为轴心国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日本面临两个选择:一就是挥师北上,德国曾多次向日本发出邀请,通过闪击战东西夹击,德国直逼莫斯科,日本迂回在西伯利亚以牵制当地驻军;二就是带兵南下,靠本国力量吞并中国。



毫无疑问,最终日本选择了南下政策,而且这条政策对于日本来说也是正确的选择。

日本在二战前的经济萎靡,本身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急需对外掠夺,以保证国家正常运行。

战争就是国家之间利益的碰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日本也受到了严重的波及。美国采取新经济政策、英法等国家启动贸易壁垒,而日本则用更简单粗暴的方式:发动战争掠夺资源。



日本本身就是个岛国,狭小的国土面积注定资源不充足。而且战争消耗太大,日本倍感压力,必须以最快的时间获得充足的资源。

对比北上、南下这两个选择。

北上,面对的是1300万平方千米的高原,接近四个日本了。苏联的重工业中心在中西部,就算把西伯利亚高原抢过来,日本也没法快速地利用。

南下,首先接触的就是京津地区,皇城脚下又是中国的数一数二的工业地区,大把现成的资源可以直接运走。



就算是和德国两面夹击,日本也没有把握干掉苏联远东军。

远东军的基数太过庞大。包括两个编制的步兵军、四个区域驻军、后又增加两个师,坦克、迫击炮、摩托部队和其他技术型装备应有尽有。如此众多、兵众齐全的集团军日本没有胆量挑衅,而且在莫斯科战役时,也没有召回远东部队。



北上将面对恶劣的气候。西伯利亚一带气候过于寒冷,日本的后勤保障方面无法供应,战争将很吃力。看看德国在莫斯科战役里,不就是因为气候问题吃了大亏吗?

日本的海军、陆军分化极其严重。

由于日本的历史原因(也就是幕府时代的长洲藩和萨摩藩的仇恨,后来长洲藩掌握陆军,萨摩藩掌握海军)。

日本陆军一直坚持的就是北上战略,并且付诸行动。1939年,日本陆军在远东和苏联硬刚了一波,结果就是陆军被狠狠揍了一顿。这边战争让日本调整了战略,严守苏联但不发生摩擦,军事主导地位也转移到了海军手中。



实际上就是日本让苏联打疼了,海军钻了这个空子实施南下政策。

所以说,日本在二战中的南下政策是正确的,就算让他们在梦里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


挚滗画畫紅尘


南不南下,是日本能说了算的么?

日本面对的局面其实已经很严峻了,作为战争发动者,已经灯尽油枯了。北面的苏联惹不起,惹不动,那么只能南下,进军东南亚的资源产地了。

日本属于是发动战争,想速战速决,结果深陷战争泥潭了,最后陷进去死在了里面了。日本开了第一枪之后,后面的战争怎么打,他自己已经说了不算了,不是自己想打,是不得不打了。

日本在中国和国军僵持不下,而在华基本啥都没得到,石油啥的一概没有。而这个时候,日本要么放弃对华战争,要么南下东南亚,寻找新的石油供给。东南亚是美国等列强的势力,想过去,就要触动这些列强的利益。

然而,如果停止对华战争,那么将彻底宣告日本之前几十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反而还容易被打死,没办法,只有南下。

日本其实是在赌

东南亚的美国是惹不起,尤其山本五十六,见识过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和德克萨斯的油田,知道美国的实力是多么强大。日本要赌一把,赌美国不会太过激进。

日本想要的就是东南亚,然而打东南亚,就要断了东南亚美军的后路,一个办法,击溃太平洋舰队,让东南亚美军失去后援,成为瓮中之鳖。只不过,袭击珍珠港之后,美国的反应则宣告日本赌输了。

如果,日本袭击珍珠港,又拿下东南亚,这个时候,美国孤立主义没有完全消除,美国简单教训下日本,就和日本议和的话,日本就成功了。这场赌博,赌的就是国运。

日本其实没办法,想继续在中国作威作福,就要南下东南亚,这场赌局,明显美国人更加高明。如果,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还会对美国开战么?

德国日本其实都一样,开战猛如虎,后期被按在地上摩擦,发动战争,最后灯尽油枯,深陷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军武文斋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和海军就对南下和北上产生过激烈的辩论,陆军主张北上利用日军在中国战场取得战绩士气正是高昂的时候一鼓作气攻下苏联的远东地区,为日本彻底解决来自苏联远东的威胁更是为了巩固他们对东北占领,因为如果不消灭苏联远东部队无论对日本统治下的东北还是日本本土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同时期的苏联经过斯大林的大清洗国内许多高级将领被处死军队士气低下,陆军认为他们完全可以歼灭苏军,随后爆发的诺门坎战役就是日本陆军队苏联军队的一次试探。

诺门卡战役是一次由日本主动挑起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苏联和日本都把本国最为先进武器装备投入到对彼此的战争中。苏联经过改革军队的军队的机械化程度远远的超过日本陆军,特别是苏联新研制的武器也被投入战场,如果单单从武器的先进性来讲日本就已经输了,苏联的新式坦克,飞机和远程火炮对德国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是打日本还是绰绰有余的,还有就是日本陆军作战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依旧凭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横冲直撞甚至集体冲锋,毫无疑问这些人都会成为苏联人的活靶子,这场战争日本的军队损失高达80%

.战后德国的战地观察员在向希特勒汇报日苏之战时说了一句:愚蠢的日本人。

诺门坎战争的失败使日本正确的认识到在陆地上自己远远不是苏联的对手,随后苏日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开启了日本与苏联的短暂和平。那既然北上已经失败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南下,占领东南亚获取那里的资源以持续支撑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行。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就先击溃美国的太平洋第七舰队,解除了美国海军的威胁之后日本海陆军先后占领菲律宾,马来半岛,新加坡和越南等这些西方殖民地。无论是美国陆军还是英法陆军面对日本军队的进攻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后来投降的美国和菲律宾联军经过巴丹死亡行军之后活下的军人寥寥无几。

现在来看日本军队南下的战略选择是无比正确的,但这种正确也只是暂时的,当时的美国面对欧洲战场无暇东顾,给了日本可乘之机,但是待到欧洲战场缓和之后美国就彻底显示出了自己强大的武力,这是日本的国力所不能比拟的。在随后的太平洋战役中日本联合舰队几乎完全被摧垮,虽然美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爱的人lxl


是对是错,从历史结果就能看出来,单单从日本方面来看,从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结果。

日本通过满清赔款及明治维新,迅速完成工业化,使其拥有了侵略中国的能力。但仅仅是拥有了侵略的能力,但不是必胜的能力。实际上,最早日本留过洋又十分了解中国之文人内阁是全力反对日本全面侵华。这些人深知日本即使已经完成工业化,但实际的工业化程度与欧美根本无法比拟,且并无太多用于战争的战略资源,而且中国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但地域广阔,民族性格坚韧,如果发动全面战争,日本一定会疲惫不堪,陷入持久的煎熬之中,容易被耗尽国力,最终崩溃。

所以日本文人内阁制定的战略是在满洲站稳脚跟,同时经营好满洲,再逐步蚕食中国。

可是之后军人驱逐文人内阁,日本军人当政。尤其是少壮派对于战争过于狂热,七七事变之后,由于中国军队过于软弱,日军嚣张气焰达到了顶峰,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

前期美国并没有对日本禁运。日本大量战略物资来自美国。即使如此,进攻中国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说虽然当时大半个中国沦陷,但是日军漫长的补给线造成其仅仅能实际控制铁路沿线主要城市。而大量的农村处在敌后抗日力量手中。而其以华制华的方式并不奏效,伪军基本不堪重用,战斗力尚且不说,里通外和,浑水摸鱼的事情也不少干。

所以由于兵源和资源匮乏,国内经济已经在崩溃的边缘,留给他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不然收缩战线,要不然进攻苏联或者东南亚获取资源。

前者意味着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有可能陷入中国军队包围之中。后者意味着触碰苏联或者英美法的利益。日本经过诺门坎战役,基本被苏联打怕了。所以只剩下南下一条路。

日本进攻法属越南触碰了法国的利益,1941年,美国开始对其禁运。至此,日本也和美国撕破脸,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介入已经决定日本开始走上失败的道路。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日本的失败,不是其从南下开始,而是从其全面侵华开始。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日本稳住东三省而不大肆扩张,首先其兵源是极其充沛的,其次其控制的东三省当时是亚洲最富庶的地区,可以为期提供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所以,即使二战欧洲战场结束,面对未经战争大量消耗,又未曾与苏联,美国有血海深仇的日本,同盟国都不会也不敢为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其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那么战后东亚大陆有可能形成苏联,日本,中国三国格局。而美国为了制衡其中任何一方,也更加游刃有余。那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但对于日本,其大国梦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所以,未来对于日本来说的战略政策,就是决不允许其离开日本本岛,这个民族一旦有了大陆的战略空间,就是极其危险的。所以一旦其染指朝鲜半岛或者其他大陆,一定要第一时间加以制止,实在不行,可以核平其本土,绝不能给予其任何喘息的时间,也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命运的天平不是每次都在我们这里。


Damonshui


不论日本北进还是南进,都是走不通的。


日本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就是破坏了西方列强的地盘规则。这是美国不能容忍的。罗斯福要求日不仅本撤出越南,还要撤出中国,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状态。这是日本不愿意接受的。这就是侵略者的本性,吃到嘴里的不想吐出来。

美国为此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禁运,包括石油、废钢等。当时东亚的石油只有印尼和文莱才有。马来西亚的橡胶、锡、棕榈油等也是日本急需的。


现代战争打的是资源和工业能力,这是日本先天不足。不论什么政策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日本想走英国那种靠掠夺海外殖民地维持帝国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失败是必然的。


天明遥遥山海关


是对的,苏联经过斯大林的大清洗以后,还是让一些有本事的人当上了司令,日本北上面对的是苏联究极战神朱可夫,诺门坎一战日军被打怕了,相比南下更好打些。日本想取胜,要有2点,1是美国不能介入,2是要灭掉苏联。日本错就错在南下过深,应已黄河天险为止,集结力量配合德军东西夹击苏联。


去玩耍AA


只要是失败了就肯定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