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剑之殇:国宝吴王光剑刚出土时寒芒逼人,几分钟后就断成了六截

1972年初夏的某一天,在皖南的南陵县一个叫吕山村的村子里,几位村民在村子后山挖土,准备用来平整打谷场。其中一位村民在挖土时,一铁锹下去挖出了一把青铜剑。这把青铜剑刚出土时寒芒逼人,剑身还泛着寒光,一望便知是不可多得的宝物。当时的人大多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见到宝物出土几个村民相互争夺起来。结果刚刚出土没几分钟的绝世宝剑,就在争斗中被折成了六段。

一众村民看到宝剑已经损毁,认为没有什么价值了,也就不再争抢了。万幸的是,宝剑虽然被毁坏但是并没有被村民丢弃,一分为六的宝剑残片被其中两位村民带回家中收藏了起来。到了1978年,有几位浙江一带的商贩来到吕山村收古董,当年收藏了宝剑残片的其中一位村民,把手中的三块残片卖给了浙江商贩。

因为当年宝剑出土的时候引起的轰动不小,村民们为此还打了一架,所以村子里的人大多都知道此事,也都心知肚明这宝剑肯定是了不起的宝物。所以,宝剑残片被外地人收走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没多久县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得知了此事。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当然不是这些村民们能比的,工作人员连夜去追收购宝剑残片的商贩,最后终于及时的把宝剑残片给追了回来。

宝剑残片被追回之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对残存的剑身进行了检查,在上面发现了几个篆书金字。因为宝剑的残片只有三段,所以这些篆书也是残缺不全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此剑的真正来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剑身能够刻有篆书,那么此剑肯定也是大有来头。虽然宝剑只剩下三块残片,但是工作人员依旧小心翼翼的保管起来。

古人常说,冥冥中自有天意。谁也没想到已经断成三截还缺失了一部分的宝剑,竟然还有重放光芒的一天。

在1984年,县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去乡下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来到了一个叫金坑村的村子。当地的村民在听了工作人员的宣传后,也深刻明白了保护文物的意义。于是,有一位村民就把工作人员带到家中,献出了自己收藏了12年的三块残剑碎片。

通过询问村民得知,原来这个金坑村就在当年发现宝剑的吕山村的隔壁。工作人员意识到,这三块宝剑残片极有可能就是那把未知宝剑遗失的部分。于是工作人员立刻停止了接下来的行程,携带着刚寻获的宝剑碎片回到了县城。在经过精心对比之后,六片宝剑残片完全吻合,拼成了一把完整的宝剑,剑身上还刻着“攻敔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戊人”十二个字。

通过剑身所刻的铭文,工作人员推断出这把剑是春秋时期吴王光的佩剑,乃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此剑出土时就已损毁,后来也没有得到合适的养护,导致复原后的吴光剑的品相大为降低,最后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吴王光剑现今有两把存世,还有一把藏于安徽博物院。

吴王光剑虽然只被评为二级文物,实际上它却是一件不输于越王勾践剑的绝世名剑,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文物。只是吴王光剑的经历比较坎坷,在出土以后遭到了巨大破坏,使得名剑蒙尘。可能有人要问,这吴王光是何许人也?所用的佩剑居然胆敢和越王勾践相提并论?

吴王光,本名姬光,如果不是对春秋历史了解很深的人,对这两个名字可能都觉得陌生。不过,吴王光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阖闾。没错,吴王光就是那位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吴王阖闾。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他就是吴王夫差的父亲,吴越两国后来的恩恩怨怨皆是因他而起。所以,吴王光剑也可以称为吴王阖闾剑。

吴王阖闾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和手下大将孙武、伍子胥一同灭了楚国。楚臣申包胥在秦国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才求的秦国援军助楚复国。后来吴王阖闾在跟越国的交战中,被越国名将灵姑浮砍掉脚趾头伤重而亡。由此才引出了夫差破越,勾践灭吴这一段恩怨纠葛。

东汉时期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评价阖闾“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作为春秋时期的杰出君王,吴王阖闾嗜剑如狂,死后被葬入剑池,继位的吴王夫差以鱼肠宝剑给父亲陪葬。作为吴王阖闾生前所用之剑,吴王光剑当然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令人遗憾的是,吴王光剑刚出土时寒芒逼人,几分钟后就因为村民争抢断成了六截。虽然经过专家努力修复,可是再也不复当年风姿。名剑之殇,真叫人心痛。所以,还是要努力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共同保护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