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如何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彭吉光


袁世凯是不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个人认为还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从微观历史的角度来说,末代皇帝的退位的确是因为的袁世凯的逼宫。从这个角度来说,袁世凯应该可以算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但是如果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清王朝的覆灭绝不仅仅是因为袁世凯!

从微观历史的角度来看袁世凯如何颠覆清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在他爷爷辈开始,袁家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曾和呂贤基、李鸿章等人一起在安徽筹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因此和后来的淮军领袖李鸿章结识。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养父袁保庆都曾在淮军或李鸿章手下效力。由而可见袁世凯一家和淮军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也是袁世凯发迹的开端之处。

早年的袁世凯也和当时的大多数士人一样,投身科举,但是显然写八股文章不是老袁的强项,屡试不中,这也成为袁世凯的一大憾事。袁世凯的长处在于干练的办事能力,他的叔父袁宝恒曾经带着年轻的袁世凯一起到开封赈灾,袁世凯表现出超出年龄的办事能力,颇有优异的表现。他的另一个叔父袁保龄也评价他“世凯可堪造就,虽文章尚不入门,但已竟是上中美材”。

袁世凯真正开始在清政府崭露头角也与他的办事能力和袁家与淮军的关系分不开。但是与淮军的关系只是给袁世凯的成功准备了一个敲门砖,而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原因还是他极强的个人能力。1881年科举失意的袁世凯投靠养父袁保庆的好友淮军名将吴长庆,并在吴长庆的庆字营任帮办营务处。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吴长庆的庆字营,在这次平乱中袁世凯表现优异,引起了淮军领袖李鸿章的关注。

当时的朝鲜虽然是清朝的属国,但是日本吞并和控制朝鲜的野心非常大,同时俄国、美国等列强也对朝鲜虎视眈眈。清政府如何能在列强的夹缝里保证自己的利益,是极其考验主事者能力的。但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这个艰巨的任务会落在二十多岁的袁世凯身上。1882年袁世凯以朝鲜军务帮办的身份开始为朝鲜编练新军,开启袁世凯的练兵之路。1884年李鸿章下令吴长庆回国,并留下部分庆字营的军队由袁世凯统领,袁世凯开始取代吴长庆主持朝鲜事务,同年袁世凯指挥军队击退日军的进攻,平定了朝鲜的“甲申政变”。1885年短暂回国后,又被李鸿章起用,正式成为清政府在朝鲜的最高负责人,这一年袁世凯才26岁。

袁世凯从1882年算起,驻扎朝鲜长达12年的时间,期间不仅为朝鲜编练新军,同时还与日、俄等国周旋,表现出极强的军政能力。要知道李鸿章为了启用他,甚至将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吴长庆都调回国内。

甲午战争后,面对惨败举国上下要求变法图强,其中强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时因为在朝鲜编练新军而知名的袁世凯获得了朝廷众多大臣的举荐,这些人包括刘坤一、李鸿章等封疆大吏,也包括奕訢、荣禄等王公大臣,由此可见袁世凯的能力已的到朝野上下的公认。于是袁世凯开始了著名的小站练兵,也成功的训练出了当时中国最具近代化水平的北洋新军,也是他日后叱咤风云的最大资本,由此他也成为了北洋军阀之祖。

随后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站队“后党”,权力进一步扩大。后来的“义和团”运动中又幸运的被调往山东,随后爆发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战争中,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当时叫武卫右军)也就幸运的躲过了一劫(试想如果当时袁世凯仍在天津或者北京,在那场战争中他的北洋新军很可能也会被摧毁)。

此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就成为清政府仅存的生力军,袁的身价也就自然水涨船高,并在李鸿章死后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在慈禧和光绪帝死后,袁世凯被清政府解职,袁世凯回到河南隐居,但是此时的袁世凯已经不是清政府可以任意摆布的了,拥有北洋新军支持的袁只是暂时的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而已。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根本指挥不动北洋新军,不得不求助于袁世凯,但是羽翼已丰的袁世凯逼迫清政府解散皇族内阁,由自己组建新内阁,彻底架空清政府,随后与南方的革命党谈妥条件后逼迫末代皇帝退位。

终上所述,袁世凯凭借个人出色的军政能力,依靠淮军势力和朝鲜的实绩在清廷暂露头角,随后抓住小站练兵的机会掌握和控制了北洋新军,躲过多次政治风暴后逐渐羽翼丰满,最后抓住辛亥革命的时机给了清王朝致命一击。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清王朝的覆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巨大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清王朝的国门,并不断在华攫取利益,甚至一度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清政府在这样的冲击下,背上沉重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这些压力又进而转嫁给农民,又导致太平天国和捻军这些农民起义的爆发,进一步动摇的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频发

本就已经处在王朝末期的清政府,又背上割地赔款的巨大压力,这些沉重负担直接导致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清王朝丧失了主要的国防军,只能依靠汉族士大夫的自办团练来剿灭起义军,这些自办团练的汉族士大夫在战后的地位提高,开始改变清政府一直以来的满洲贵族掌权的政治格局,也使清王朝的统治力迅速下降。

地方督抚的汉族化和独立化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被镇压,汉族士大夫官僚的地位迅速上升,尤其是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湘系和淮系势力,地方督抚大多由此两派出任。出于当时战争的需要,清政府又不得不将权力下放,这些封疆大吏在掌握这些权力之后就已渐有尾大不掉的苗头,在清朝中央政府对常备国防军的控制下降的情况下,地方督抚已经开始拥有相对独立军权、人事权和财权,再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的关系,地方督抚和本地士绅形成了利益联盟,弱化版的地方割据渐渐形成。特别是慈禧向全世界宣战之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地方督抚发起“东南互保”,干脆撇开清政府宣布中立,而清政府拿这些封疆大吏一点办法没有,还得召回李鸿章回到直隶收拾残局。

军队私有化导致清政府逐步丧失话语权

封建王朝遭遇叛乱或起义无力镇压时,往往会迫不得已允许地方势力自筹兵勇剿灭叛乱。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也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从而导致后来的湘军和淮军的出现。而这些军队某种意义上就是私人武装,只不过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没有割据自立的想法,他们仍然认可清朝中央政府的领导,所以才没有导致武力割据和新一轮的内战(个人观点是当时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如果联手,清政府极有可能会迅速崩溃)。但是无可否认清政府不得不依靠这些中兴名臣才能控制这些军队。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鸿章在晚清政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他的淮军就是事实上的清朝国防军。后来清政府虽然也通过编练新军的方式逐步控制了一些军队,比如荣禄的武卫军就是清朝晚期为数不多的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的军队,但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役,清政府又基本上打光了家底,只剩下侥幸留在山东的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而这支武卫右军又恰恰是只忠诚于袁世凯个人的军队,后来武卫右军扩充改编为北洋六镇,袁只把第一镇交给满清贵族掌管,其他五镇都是袁世凯的嫡系掌握。而在其他地方,各个督抚编练的新军也都明显具有私人化、革命化的倾向。

终上所述,袁世凯在狭义上来说可以算清王朝的掘墓人,但是清王朝的灭亡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它的覆灭是历史潮流的必然,而袁世凯不过是在那个历史节点上给了清王朝最后的致命一击。


围炉品茗人


袁世凯不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他只是清朝遗弃的狗,你只是利用革命党赶走傅仪自己当皇帝,当时袁世凯已是终身大总统,可是这条狗不满足,还要做皇帝,因为这种见风使舵没有原则的人极不自信,极没有安全感,只有称帝了才有安全感。当今中国许多封建余孽为了洗白他们的主子,诬陷孙中山反贼,为日本的代理人,其实孙中山从来没跟日本签什么条约,只有一些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资助过他,但十分有限,黄埔军校也是苏联人的帮助下建立的,倒是他们的主子为向日本贷款签了二十一条,不管怎么解释,二十一条是你袁世凯借款日本的条件,你欶不掉。日本人才不希望孙中山领导中国,他们最希望袁世凯这样的人领导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