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中的血腥情节:谋杀、尸块和酷刑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作为世界著名的童话集,陪伴许多孩子度过了童年时光。尤其是格林童话,因为篇幅适中、情节曲折、结局美好等原因,备受儿童欢迎。

最近几年,网上开始传“原版格林童话”、“真实的格林童话,毁童年”等说法。这种说法越传越热,把故事弄得越来越离谱。即使后来有人说:所谓的“原版格林童话”其实是日本一个作家的作品,类似于同人故事,与格林童话无关。所以,《原版格林童话》不是原版《格林童话》。

其实,网上传《原版格林童话》。说是空穴来风,并非毫无原因。

格林童话中,确实有一些使人汗毛倒竖的血腥情节。

举个例子:在故事《杜松子树下的故事》(也叫《桧树》),这个故事被许多人称为童年噩梦。一个无辜被谋杀的男孩,一个冷静的肢解继子尸体的继母,一锅尸块煮成的肉汤,无知无觉吃得津津有味的父亲……以及后来被磨石砸死的女人。

这些元素集合起来,的确会使长大后的我们毛骨悚然。可是当年的我们并没有十分恐惧,这是为什么呢?

儿童的想象更多是那种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比如说你告诉他眼睛,他能想到耳朵;而成人的想象是填补式想象。比如说你告诉他一间屋子,他会脑补屋子里的陈设。

所以,虽然格林童话里的一些情节都比较暴力血腥,但并没有吓到小孩子。因为这些血腥暴力元素都是一笔带过,没有细节描写。所以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些故事的可怖。

只有孩子长大了,想象方式发生了改变,回忆童话故事的时候才会注意到那些可怖的情节。大人才会说毁童年,小孩子心里只有城堡、公主、王子还有善良的仙女。

我们只能说,童话故事真的只是给小孩子看的。说什么毁童年?谁让你这么大个人看童话故事了?装嫩!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总结一下,《格林童话》中的“少儿不宜”元素吧。

酷刑:在《格林童话》中,故事总是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坏人受到惩罚,而大boss(往往是国王)一定会用一种酷刑处死坏人。

印象最深的酷刑有:钉子桶、绞刑架

所谓钉子桶,是《牧鹅姑娘》中出现的。恶毒的侍女冒充公主,并声称公主是自己的陪嫁丫鬟。为了隐瞒真相,她还让王子杀死了会说话的马。

谁知事情的真相还是被国王知道了。国王故意在宴会上问那个侍女“欺骗国王的人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结果那个侍女就毫无察觉的说出了那个酷刑:应该把那个人装到订有长钉的桶里,让两匹马拖着桶不停地奔跑,直到那个人死去。

这个酷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其残忍血腥外,还因为它充满了欧洲风格。欧洲的酷刑依赖器具,喜欢钉子。大家可以去搜一下“铁处女”和“尖钉摇篮”。

不得不吐槽,国王们真的很喜欢让犯人自己选择刑罚(虽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尸块:除了杜松子树的故事,还有一些故事中常常出现尸块。比如被许多人称为童年阴影的《费切尔的怪鸟》。

三姐妹依次被一个魔法师带走,每个女孩都在和魔法师共处一段时间后得到了一串钥匙和一个鸡蛋。魔法师离开一段时间,告诉女孩除了尽头的那个房间,任何一个房间都可以随便进入。当然鸡蛋也要一直带走身上。

结果两个姐姐不负剧情套路,拿着鸡蛋进入禁止进入的房间。在看到装满了尸块的大盆后,成功把鸡蛋掉进盆子里。

魔法师回来,看到鸡蛋上的血迹,就把两个姐姐拖到那个房间砍死,之后就被扔到了那个盆子里。

在两个姐姐都被杀死后,小妹被魔法师掳走了。和两个姐姐不同,小妹把鸡蛋放到了别的地方,才去了那个屋子。

结局当然是聪明勇敢的小妹取得了胜利。她假装同意魔法师的求婚,让魔法师给她的父母送金子。实际上让复活的姐姐躲进装金子的筐里,姐姐回家告诉父母事情的原委。姐妹们最终得救。

可是那个装满了尸块的盆子,还是让人心里发寒。

谋杀:这种情节在格林童话里实在是太多了。

《三片蛇叶》中,公主因三片树叶起死回生,却失去了对丈夫的爱,在船上伙同船夫把丈夫从船上扔了下去,企图淹死丈夫;(改为。)

《会唱歌的白骨》中,哥哥为了抢夺弟弟的功劳,杀死了弟弟,把弟弟的尸骨埋到了桥下。可是数年之后,牧羊人在桥下拾到了能唱歌的白骨。牧羊人把这跟白骨献给了国王,国王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随后惩办了恶人,厚葬了弟弟。

《金鸟》中,两个哥哥为了抢功劳(又是个坏哥哥的故事),把弟弟推进了枯井里。幸好小狐狸出手相救,弟弟才得以保全性命,并且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诚然,《格林童话》中有许多故事中带有一些比较“重口”的情节。不过这些情节一般都是很简化、很粗略的一笔带过。一般被吓到的都是成年人,孩子只会关注那个美好的结局。

话说回来,孩童唯见其天真,成人能见其凶残。或许这正是童话的奇妙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