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null144386656


其实玩"音响"的没有减少。真正的音响应该是HiFi音响。过去人们玩的大多数,90%以上是简单的5.1声道家庭影院,这种东西谈不上是"音响",一些人只是虚荣跟风,别人家里有,我也要有,买了以后根本不听不玩。记得应该是20~25年前那一阵风而已,那时候的组合音响很贵,动辄几千块乃至几万块,一套房子当时才几万块。

HiFi音响才是真正的听音乐、发烧利器。也是音乐发烧友追求的目标。这一部分人非常小众,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国外也是非常小众的一个群体。毕竟听古典、爵士这类音乐的人群很少,所以,无论如何玩音响的也是小众。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得到满足之后,有钱有闲之后,听音乐玩音响的应该多一点儿了,而不是越来越少吧!你看看,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大连近年每年都有音响展,也说明玩音响的越来越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工作之余,听听音乐,放松放松,非常不错!听听黑胶,CD,有益身心,何乐而不为呢!




瑞德自酿酒


我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今年77岁。我小时候学钢琴,到1958年在北大数学系读二年级的时候,由于当时搞大跃进运动,没时间也没条件练钢琴了,于是改拉手风琴,并且成为了北大手风琴队的第一任队长。

我也是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1973年,我的一位在北京显像管厂工作的同学送给我一个显像管试制品,最难找部件倒先有了,于是我自己装了一架9吋的电视机。由于既爱好音乐又喜欢电器和数码类的产品,所以很早就对音响类的产品感兴趣,我家最早买的比较好的音响设备就是东芝983录音机了。

1984年,我从原单位辞职下海,成了四通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后来担任四通的总工程师,我主持开发的四通文字处理机为中国的办公自动化做出了贡献,公司为此奖励给我一套日本先锋公司的立体声音响设备,这是从东京购买之后海运回来的,我用了很长时间,后来功放更新了之后,两个主音箱至今仍在使用中。

而这套音响的其它设备,如收音机、唱机、磁带机、立体声功放以及柜子等,我舍不得处理掉,就放在了地下室的储藏间里,最近都清理掉了。

在开发完文字处理机之后,由于四通公司与日本Roland公司有合作关系,在1988年我又从他们公司引进了电脑音乐系统,成为中国最早玩MIDI的人之一。随后,我们和Roland公司又合作研制出数码钢琴并生产了几台样琴,后来由于我离开了四通,于是这个项目就夭折了。

在2005年我搬进了新居,新居的客厅地下预埋了音响用的音箱线,我家陆续建立起了一套带DTS解码的5.1声道家庭影院系统,下面是我家目前的系统配置示意图。

既然喜欢音乐,当然少不了买音乐碟片了。CD碟有我喜欢的曼托瓦尼乐队、詹姆斯拉斯特乐队、保罗莫里哀的曲子等,还有很多手风琴曲以及钢琴曲的CD,自从有了蓝光碟之后,我又买了很多蓝光音乐碟,主要是安德烈·里欧的约翰施特劳斯乐队的音乐节目,光是他的碟片就有近30张,下图是我最近购买的他乐队成立30周年音乐会的碟。

坐在沙发上和朋友一起欣赏由家庭影院播放的安德烈·里欧的音乐,真是一种享受啊!

最近,我又开始学习巴扬手风琴,下面是我演奏的《一步之遥》乐曲,朋友们说我是学巴扬年龄最大的人,哈哈。顺便说一句,由于我本来就会拉键盘式手风琴,巴扬琴的左手与它是一样的,所以左手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所以重点是练右手。这里我是使用从网上下载的伴奏音乐,利用伴奏音乐而不拉左手,这是目前流行的演奏法之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fcd0004f7b9b131beee\

王缉志


我是60年的,12岁开始玩矿石收音机,后来有单管收音机,来复式,四管推挽放大,外差式收音机,到后来的PTL,OCL功放,那时候玩无线电是要到废品站去淘,守在无线电厂的废品堆里找,混熟人到无线电厂卖废次品来淘零件。每个周末都会把一周积攒下的早餐钱,从汉口跑到武昌付家坡废品站去找零件,因为那边有武大,华工等院校的作废实验器材,有的要说好话,自已动手拆机下零件回来玩,那个时候叫无线电爱好者,玩得很清苦,全是手工焊接制作,电源变压器都是自已绕线,但很充实,很满足!记得有一次PTL音响试机,10吋喇叭振得全街坊四邻心惊肉跳,叫停,交流声也大,窗玻璃都共振了,放一首郑绪岚的"太阳岛上"一下安静下来。再后来邻居收集新唱片就拿来放,武汉火炉热呀,到了晚饭后邻居都出来乘凉,开音响放唱片听歌曲是件大家都非常快乐的事情。后来有录音磁带机,自带音响效果也越来越好,风扇,吊扇也逐渐普及,户外乘凉就没有了。玩音响又向提高音质方向走,什么瞬响度,频宽音源要求也有追求了,,,等你分享,共乐!


酷字牌坊老张


我今年67岁。是陕西农村的。当年是初中学校的无线电小组,培养了无线电兴趣。文革中停课回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偶然碰到无线电书籍,借来通宵抄写。没有电,自作煤油灯烙铁,从矿石收音机做起,先后装了电子管晶体管收音机,作品被村里人争相抢购,只收成本。后来组装了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好多零件是自制(买不到)。高压包制作失败了29次。还是成功了。期间积累了,许多失败的成功的教训和经验。为修理电视机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后来应聘商业电视机专业维修。进而被某电视台录用,从事专业工程师工作,直到退休。

制作音响30余年。现在仍在欣赏自己制作多套的作品。有自己的专业的影音室,和发烧友们快乐的交流着。我们这一代对音响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热爱。现在年轻人条件好了,对音响的追求可以轻易满足。所以发烧友不多了。


老老糊涂618


玩音响的都是小文青,有小资情调的人,也是回头看最失落的人,我也是属于很多不幸中的一个。从卡带,到CD,到DVD,什么好买什么,直到1998年以后几年折腾穷了,就不再折腾了。什么HiFi,杜比,音响一套五六万,一个光盘💿200多,前后一共投入了十几万。后来想想听再多也听不成音乐家,也多不了多少音乐🎵细菌,花的可是真金白银,当时市区(四五线)一个院子才六万块钱,现在都值一百多万,而那套高级音响搬来搬去最后一百块钱卖了,现在偶尔会看看音响的介绍,但不会投入,文艺顶不了饭吃,孩子大了花费很多……


AMERISOM美肃


玩过音响的都暴露年龄了!我是70年代的人,二十年前拼命挣钱,只为了买一套音响,于是,花光所有积蓄五万多买了一套纯日本进口的“先锋”牌音响组合,两个大音响一米多高,光功放就老重呢,环绕、低音炮,音响柜都有,大音箱还特占地方,买回来还找人翻译说明书呢,身临其境的音质至今真的特别好,就是有点费电!后来唱拉卡OK和放音乐被骂扰民!磁带、光盘两大箱子呢,那时白天只要在家就是大声的音乐,现如今中年了,都听手机音乐了,又不太爱听太闹太乱的音乐,2018年过年把两大箱子的磁带和光盘60元卖废品了,想当初都是一张光盘有的是专门坐火车去北京演唱会买的呀!还有签名!花了好多工资呢!磁带够开一个小型音像店了!这里面都是青春呀!!现在收家电的非要五千收,我没舍得,关键是一点毛病没有,再说,我不想把我的青春卖了!现在可能隔三五年拿出来擦擦灰尘,静静的听听我二十年前青春的声音,想想青春往事……想当初五万多真的够买套房子了……


致臻卓思


作为一个年轻的发烧友,十几年前曾经为此痴狂过,而且还发过几次高烧。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度觉得自己像嗑了药一样,心中有HIFI,哪里都是广场。不过现在已经退烧了,但是,在音乐品质的挑选,和音箱品质的选择上,还是有一些讲究的,只不过更考虑一些性价比了,虽然耳朵很疼,但是面对于现实的生活,也不得不选择妥协了!

在最痴迷的那段时间里,一度自己手动打造心目中最完美的音响。木工板水泥,高中低三频喇叭,分频器,解码器电路板,日本高品质的电容,二极管,音响用线和耗材。在历经半个月的时间里,终于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那对音响。当蔡琴的那首渡口响起时,美妙的旋律时不时几经感动的流泪了。等细细的听完那首渡口时,手上的血泡伤口终于对得起他们。

我们再说说现在,但凡能听得过耳的音响最便宜最便宜的入门款,都在两三千以上。想听的非常舒服的,那真是上不封顶,但是技术指标这一部分就不能完全,只包括在音响的范畴之内,包括连接的线材,电路板,电容,二极管,包括播放设备解析能力,等等这一套材料都是要有一定的讲究的,但这样的东西往往价格不菲,更何况这一套呢?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为了一个耳朵,感官的享受,花这么些钱,确实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不是很值得的。有钱人例外啊,如果是又有钱,又有动手能力,又很讲究这种人,太少太少了,几乎没有!大多停留在有钱就行,花钱买,所以这种人往往也得不到那种极致感官体验,所带来的乐趣。

话说回来,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感官的体验有就好了,但是不至于那么极致,更多讲究的是性价比,比如惠威音响,百达令音响,boss音响,这些进口或者合资的影响,在性价比上还是很有优势的,如果不是太挑,这些就完全能够满足。稍微有点钱的可以考虑,忘记奥洛夫森,丹拿,或者是英国之音,柏林之声,等等一些,稍微好点的印象及耗材。

但音响始终是影响,他只是整套系统中最终的输出设备,更重要的是线材和解吸设备和播放设备。这一整套的组成才能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老百姓的消费级来说,这一套组合下来,基本上也就一两万朝上了。再好一点儿的真是上不封顶,就看个人经济实力了!实在不行,买一个高品质的音乐播放器,加一个好的耳机,也是可以满足正常日常需要的!

看到这里想变,各位朋友基本上都心里已经很清楚了,玩音响基本上是谁都可以玩,但是,想要好的,必须得舍得花钱,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花时间的!

总的来说吧,玩音响是一个要有钱要有时间,而且对品质要求非常高的人玩的,所以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不在入门范畴。


胜美创景文化传播


虽然心里向往hifi,无奈太烧钱,还不好买。我就是换了几个电脑书架箱,现在用的是惠威,主要因为获取音源方便,播放方便,我的活动空间都在书房,电脑里几十g的mp3,后来逐渐替换成无损。听起来我觉得很不错了,我的耳朵不金,但也算挑剔,这已经满足了我,也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近十几年歌坛,音乐界已死,没什么新歌了,翻来覆去,综艺闹腾都大多唱老歌,我的心也死了很多。我还有一套jbl家庭影院,配合投影看的,效果不错,有时候也刻录一些无损在大箱子,在客厅玩的时候听,也很不错。。。总而言之,我满足了。建议钱不多的兄弟姐妹们,大家也没必要去烧,毕竟乐坛处于低谷,整体氛围没了。


关外人3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经常开音响到晚上10点才关机,整幢楼的住户都无意见,而且很大部分家庭也想我开着音响,他们也喜欢听,但后来慢慢大家的工作也忙了,也需要适时的去休息,加上很多手机都有听歌功能,慢慢就不再开那么大声,也不敢开得太夜,整幢楼有几户有音响的都开始小开或不怎么开了,这应该是时代进步或时代变化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发展也快,并且娱乐媒体也多元化,人们更乐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做许多事情。所以许多人会用手机下载一些无损音乐,再配上一条好耳机,沉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回想83年借了盘复制的磁带,和四五个同学去一个有录音机的同学家听歌。听了一下午如痴如醉,后来自己家也买了录音机,买一盘磁带能连续一两个月天天听都不腻。



小羽数码


现代社会获取优质音乐的渠道太多,不像过去物以稀为贵,只能是CD等载体。

只要音源好,功放还能混就比较有感觉了。

还有现代的晶体管功放电子技术,也非常不错,可能现在几百块的东西比过去几千上万的发烧套件也差不到哪里去。

不是烧到那个程度的,现在有个三五千块钱的音响,完全能够满足一般情况下伪烧的爱好者。

胆机的那种感觉,谁便一个酷狗播放器都能像模像样的模仿出来。

所以说,退烧的不仅仅是音响,还有单反。

再就是,现在拿这些东西标榜自己有多么文艺,未必有人买账,找不到存在感,还烧个什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