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既无忘


所谓的“在诸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后,使刘禅当场摔杯子”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到底有没有想着清算诸葛亮,或者说收拾诸葛亮的家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生前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也都是朝廷赐封,即使这些也够自己的儿子自给自足了,没有多余的财产。这算是诸葛亮主动上报个人财产,刘禅信不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诸葛亮至死也是如此,更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将自己葬在定军山,只需要挖一个洞,够自己的棺材放进去就可以了,并且就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入葬即可,不要放任何随葬品。

然而,一些好事者编出了刘禅因不满诸葛亮生前对他的严加管教,在诸葛亮死后,派人清查了诸葛亮的家产,企图对诸葛亮进行清算。然而,清查的结果是跟诸葛亮生前上报的一模一样,这让刘禅大吃一惊,并且极为羞愧,当场摔杯子。然而,这一切纯属谣言。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家人,有没有想着要清算诸葛亮呢?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并且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后来,诸葛瞻进入朝堂,由于诸葛亮的原因,诸葛瞻一路升迁。后来,更是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再后来,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领兵出征,最后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沙场,刘禅开门投降。诸葛亮三代人都为他老刘家尽忠了,真可谓满门忠烈。

总之,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像其他的皇帝们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顾命大臣进行政治清算,但是刘禅也并非对自己的“相父”诸葛亮毫无怨言。实际上,在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百姓们纷纷要求给诸葛亮立庙,但是刘禅以此违背礼制而不允许,百姓们只好每年在道路上私祭诸葛亮。后来,直到263年,蜀国马上就要灭亡的时候,在朝中大臣的请求下,刘禅这才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可见,刘禅对诸葛亮这位相父还是有所不满的。只是阿斗不傻,他知道朝中大臣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外面更有手握重兵的姜维,他作为一个光杆司令,不敢造次,只能继续装傻充愣,维持现状,伺机而动。因此,他不仅没有对诸葛亮进行政治清算,相反还拉拢收买诸葛瞻等一帮旧臣,同时还扶植宦官黄皓,与姜维基本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制约,而他自己居中调节,从而逐步掌握国家大权。所以说阿斗不傻,我们长期以来都小看他了。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在很多人看来,刘禅是个没心没肺的皇二代,乐不思蜀的傻胖子,但实际上刘禅是一个颇具政治智慧的人。

蜀国被灭后,刘禅靠着一句“乐不思蜀”成功保命,已经成为历史上亡国之君明哲保身的成功案例,但刘禅还在蜀国做皇帝时就已经展现出相当的政治智慧,集中体现在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上。

诸葛亮是蜀国奠基的头号功臣,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达不到“三分天下”的成就,因此刘备对诸葛亮给予了充分信任。临终前,刘备白帝托孤,嘱以重托,甚至说如果刘禅做不好皇帝,你就废了他自己做皇帝。而诸葛亮也投桃报李,以自己的鞠躬尽瘁回报了刘备的信任,尽心竭力辅佐刘禅。

刘禅知道自己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他也了解诸葛亮的忠诚和才干,所以干脆直接放手让诸葛亮去主持朝政,自己乐得清闲,这种方式其实很符合现代法人治理模式——董事长只是出资人和控制人,委托总经理全权管理。

但诸葛亮的大权在握,事必躬亲却无形中架空了刘禅,加上诸葛亮威望极高,群众基础好,搞的刘禅这个皇帝很没有存在感,几乎成了傀儡,而历史上达到这种程度的权臣,结局都不太好——不是生前被灭,就是死后被清算。

刘禅好歹是个皇帝,尤其当他年长懂事后,很想把丞相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对诸葛亮逐渐产生了厌恶心理,认为是诸葛亮把持朝政,形成一片笼罩在天空的巨大阴影,把自己搞成了傀儡,但他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就灭了诸葛亮,他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必要,诸葛亮只是掌握权力,没有把刘禅取而代之的威胁。

所以刘禅决定在诸葛亮死后动手。

诸葛亮死前给刘禅上表说自己只有800棵桑树,十几亩薄田,别无其他财产。刘禅不相信,他认为堂堂一国丞相,怎么也有个万贯家财,这是一个打倒诸葛亮的好机会,便派人暗中核查诸葛亮的家产。

刘禅打了一招如意算盘。如果核查发现诸葛亮财产很多,那就是对皇帝不老实,诸葛亮清廉忠诚的人设会完全崩塌,刘禅就可以借机摧毁诸葛亮这个全民偶像,出一口恶气。如果核查发现诸葛亮真是特别清廉,那么就可以顺水推舟,把丞相表扬一番。

使者回来后向刘禅汇报:丞相当真是一生清廉如水,家无余财。

刘禅听了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当得知真相后,他心里放下了一块石头,不必再推翻诸葛亮这个强大的偶像,长舒一口气;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诸葛亮抱有深深的惭愧之意。

惭愧之下,刘禅做出一个举动——当场把杯子摔倒在地:丞相,阿斗错怪你了啊!

事实证明,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诸葛亮死后,蜀国再无经天纬地之人才可用,平庸的刘禅只能任用平庸的人才,后来更是宠信黄皓等奸佞之人,国力一天不如一天,很快便衰落下去,把蜀国和自己送上了亡国之路。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当时刘备给了诸葛亮非常大的权利,甚至直言不讳的说:你比曹丕强上十倍,如果儿子还行就辅助他,不行就直接废了他。刘备还让刘禅以后要向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实际上让诸葛亮做了蜀汉的太上皇。蜀汉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在蜀汉前期的时候主要管政治,后来诸葛亮政治军事一手抓,成为了蜀汉实际上的控制人。

不过诸葛亮是非常忠心的,以他的势力想要废掉刘禅基本上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刘备死后根本没有留下几个心腹大将,张飞和关羽一死,刘备的核心幕僚集团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不过诸葛亮从来没有动过废掉刘禅的心思,在别人请求诸葛亮称王的时候,诸葛亮也拒绝了。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刘备的遗愿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后遗憾的去世。在快要去世的时候,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信,在心中说自己家里有良田15顷,桑树800棵,子孙后代都可以自给自足。

刘禅在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被压迫的痛苦,下旨禁止民间给诸葛亮立庙,并且带人去诸葛亮家清查他的家产。诸葛亮清廉是出了名的,但是刘禅不相信,其实换做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在权力中心十几年的人,家产竟然只有15顷地,800棵桑树。刘禅希望自己能够看到诸葛亮家里面黄金满地,这样自己就能解一解恶气了。

但是看到清查的结果之后,刘禅彻底的震惊了,因为诸葛亮确实是只有这么少的家产。看到诸葛亮这么清廉,刘禅为自己怀疑诸葛亮感到了非常的悔恨,气的当场摔了杯子。刘禅这时候才明白,诸葛亮确实是自己的好相父,是一个真正把自己当成儿子一样来辅佐的相父。

笔者在这里要小小地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在蜀汉权力中心十几年的时间,不仅没有二心,而且还清廉自律,实在是古代官吏的典范。

刘禅在这时候才感到了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没有私心的好相父,虽然刘禅还是没有允许人们给诸葛亮立庙,不过对于诽谤诸葛亮的人,刘禅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当时蜀汉有一个人看到诸葛亮死了,刘禅没有允许给诸葛亮立庙,就准备落井下石诬告诸葛亮。说蜀汉之前连年征战都是诸葛亮的错误,他这个人在世的时候,将蜀汉置于危机之中,现在他死了,我们应该高兴。刘禅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愤怒,直接杀死了这个人。

后来刘禅一生都保持着对诸葛亮的绝对尊重,等诸葛亮的儿子长大后,刘禅给诸葛亮的儿子加官进爵,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两家成了儿女亲家。


邓海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最好的写照,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得知了自己果然是冤枉了相父的真相后,深感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此,后悔不已当场摔杯子。


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

刘备白帝城托孤,相当于将蜀国的大权全部都交给了诸葛亮,并且直接说道,如果刘禅不是仁君,你可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将政治军事大权全部集于一身,而此时诸葛亮就是蜀国的实际掌舵者,虽然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贤相,但是在自己对国家的逐步掌控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架空了刘禅。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要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

蜀国一向给人的感觉都是君臣上下一心,内部团结,没有争斗,但是正所谓有人便有斗争,何况是一个国家呢!因此,诸葛亮虽然生前无人敢反对,但是在其死后,总有奸佞的人向其身上泼涨水,诸葛亮临死的时候上书给刘禅说道:

自己家里有良田15顷,桑树800棵,子孙后代都可以自给自足!


对此,刘禅是不相信的,如果诸葛亮不说这个还好,一这么说,反而引起了刘禅的不快,诸葛亮生前掌控着整个蜀国的大权,而自己则近乎成为傀儡皇帝,刘禅多少都是对诸葛亮有些怨气的,诸葛亮掌控着整个国家又岂会就有这点家产,谁都不会信啊,因此,刘禅便想到要打一下诸葛亮的脸,甚至提升一下自己的威望,于是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家产。

刘禅为何气的摔杯子

刘禅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后,发现与自己想象的一点也不一样,诸葛亮家中果然仅有这点家产,这不是打诸葛亮的脸,这是打自己的脸。诸葛亮,自己的相父这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首出师表打动千万人的心,而自己却还对其不信任,更是在其死后做出清查他的家产的荒唐事,这实在是大不敬,是要被千万人所耻笑的。因此,刘禅又气又怒又后悔,而此时正好手里有个杯子,便摔杯子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


千古一相诸葛亮是无数人的典范,有才华、有相貌、有能力、又清廉、又忠诚、又是好男人,总之万千优秀品质集诸葛亮于一身,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更是身死五丈原,并没有带蜀国走出困境,但是诸葛亮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并且永垂不朽!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诸葛亮去世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自己的财产表。

用意就是来说明自己给后人留下的遗产的情况,大致他家的财产就是桑树八百株,土地十五倾,除此之外,再无余物。

刘禅看到这样的财产表,看到了这样清廉的诸葛亮,是感动呢?还是感动呢?还是感动呢?

在我们的想象之中,刘禅应该是感动的吧。

但是,实际上刘禅会相信诸葛亮所说的吗?

他若是相信的话,他若是对诸葛亮很满意的话,他就不会在诸葛亮死后,立刻把丞相的职位给废掉。

可以说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一直都是很郁闷的,因为他一直都是活在了诸葛亮的淫威之下。

诸葛亮对他的管教是十分的严格的,一旦诸葛亮发现刘禅松懈了,沉迷酒色了,就会当面斥责他。

面对诸葛亮的斥责,刘禅也不敢有任何怨言。

因为他还清楚的记得,他的父亲刘备去世的时候,叮嘱给他的话。

刘备先是让刘禅拜诸葛亮为义父,要对诸葛亮的话言听计从。

若是诸葛亮觉得,刘禅不是自己要辅佐的人,是个昏庸的主,诸葛亮就有权利废掉他。

正是这些言语,刘禅记在了心理。然后,他不敢顶撞诸葛亮的。

据说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怎么出去游玩过,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去了一趟都江堰,他感觉自己开眼界了,天下还有这样的美景。

可想而知,诸葛亮对刘禅看管的有多么的严。

正是刘禅对诸葛亮不满,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很多大臣都说诸葛亮的坏话,给诸葛亮穿小鞋,他们说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几十年,他怎么可能就这点家产。

他们还说诸葛亮,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过多少银两,霸占了多少良田。

刘禅听到这样的言语,简直就是怒不可遏,于是,他就下达了严查诸葛亮财产的这件事。

刘禅也不相信,诸葛亮这么一个响当当的风云人物,只有这么一点家产的,他的心里想的是让诸葛亮身败名裂的。

但是,调查人员给刘禅回复诸葛亮的家产的时候,犹如扇了刘禅一记响亮的耳光。诸葛亮去世前,上的那个表,确实就是他的全部家产。

你说,刘禅听到这个消息,他怎么不发怒呢?

毕竟诸葛亮光明磊落,鞠躬尽瘁,为蜀国耗尽了生命,他不但不知感恩,反倒是还猜疑人家,你说这不是彻头彻尾的白眼狼吗?

刘禅得知真相之后,面对群臣的时候,只好把杯子给摔了。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相信丞相的为人的,都是你们这些小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猜疑这猜疑那,你们不说诸葛亮贪污军饷,霸占良田吗?如今已经水落石出了,你们怎么没有让你说话了。

刘禅之所以摔杯子就是心虚,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就是把要查诸葛亮的这个事转移到大臣们身上。

说白了这个锅,他刘禅是不背的。


汉史趣闻


刘禅的确对诸葛亮心怀不满,有两点可以佐证:

其一,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奔丧。

古人有礼,死者为大,奔丧是完全合乎情礼的行为,然而诸葛亮刚刚驾鹤西去,三军便接到了刘禅的密令:“禁止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有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诸葛亮死于交战之中,谯周得知消息后,即刻出发前去奔丧,然而等他抵达后,刘禅却下了诏书,禁止奔丧,全军上下,唯独谯周提前赶到,完成奔丧之举。

从“诏书禁断”四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刘禅亲自下达的命令,而“禁断奔丧”,虽然也是诸葛亮生前的意思,为的是防止他的死讯传出,容易被魏军利用,以此扰乱蜀国军心,但抛开这一点,即使单独为诸葛亮举行秘密葬礼,于情于理也没有丝毫不妥,且不需要告知天下,只是简单举行一番仪式,表达对于他一生所做贡献的敬仰与恭送即可。

然而刘禅却下令禁止奔丧,这也就意味着除去唯一前去奔丧的谯周,几乎无人为诸葛亮送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对诸葛亮是心怀不满的,毕竟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在整个蜀国朝野的话语权并不重,甚至达到事必征求诸葛亮意见的程度。

我想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君王,能心甘情愿让谋臣把持朝政,即使这位谋臣是先王刘备万分信任的诸葛孔明,但归根结底他也只是“臣”,刘禅则是“王”。

其二,诸葛亮西去后,全军乃至民间均呼吁为其立庙,以表彰其生前卓越功绩,然而刘禅再次予以拒绝,甚至不听取相关意见。

以研究古代人文著称的文献《襄阳记》中,曾有如下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仅看最后四个字“后主不从”,便可了解刘禅大概的旨意,“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说的正是诸葛亮刚刚离世,各地官吏与百姓便请求为其立庙,然而刘禅却对此不予理睬。

他给出的理由其实也很正确,汉朝时便规定只有皇帝驾崩才能立庙,其余人等,一律无此待遇。

然而之后由于民间舆论太过猛烈,各地百姓不断请求为诸葛亮立庙,刘禅眼看民意难违,最终只得为其立庙,以平民息。

综上所述,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确心怀不满,毕竟刘禅在位早期,诸葛亮始终大权在握,虽然他并无谋反之意,但对于刘禅来说,整个蜀国朝野并非自己一人说了算,之前刘禅年纪尚幼,对治理国家等同无知,自然大事小事皆言听计从于诸葛亮,然而随着刘禅年纪渐长,欲望与权力不断扩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某些关键问题上难免就会对诸葛亮心生异见。

而之后刘禅带人抄了诸葛亮的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如果刘禅当真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自然也不会轻易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从而做出抄家之举。

为泄心头之恨,刘禅思索半天,最终决定给诸葛亮扣一顶贪赃枉法的帽子,但既然要定罪,就必须得拿证据说话,于是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全部家产。

然而找遍诸葛亮全家上下,却并未找到贪污物证,与此同时,刘禅看到了诸葛亮亲自给他写的一封书信,名为《自表后主》,信中提到: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这句话可以总结为,诸葛亮声称自己并无多少财产,只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田地十五顷,子子孙孙完全可以凭借这些家产自供自足。

刘禅起初对此表示不信,结果下属在清查过后,如实禀报称,诸葛亮确实只有八百株桑树与田地十五顷。

得知这一结论后,刘禅发现与诸葛亮的家产与他信中提及的分毫不差,刘禅因而对自己恼羞成怒,认为完全找不到能抹黑诸葛亮的把柄,由此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摔了杯子。

总体而言,刘禅对于诸葛亮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蜀国没有诸葛亮,就如同马失前蹄,恨的是诸葛亮在世时对朝野操控太深,一度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所以不管怎么看,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都是极其复杂的,你说他恨诸葛亮,的确恨过,说他爱诸葛亮,他也爱之深切,不惜在诸葛亮死后,重用他的儿子诸葛瞻。

诚然我们后人看待古人的角度,也只是通过流于后世的史料去推测,具体当时如何,正如那句名言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钱品聚


公元223年6月,这是改变了刘禅一生的一段时间,不但从一个懵懂少年演变为一位国主,并且由于他的父亲刘备的临终托孤,让他在很长的时间里只能作为一个象征存在。这一年,他17岁。

同样是17岁,东吴的孙权承继王位时却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和稳重,连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很多人都用孙权的17岁来对比同样是17岁继王位的刘禅,其实这样的比较本身就不具有公平性。

我们先看孙权。孙权家族显赫,历代统治东吴,民意顺从,政局长期稳定,从小接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正统教育,虽然临危受命,但其兄留给他的是完善的政治体系,再加上有母亲吴国太坐镇,顺利的完成了执政过渡期。

再来看看刘禅:

刘禅的17年时间历经生死,能活下来都是个奇迹。母亲早早死于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要说系统的教育,连最起码的父爱能得到多少都是疑问。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和三国志中的描述,大多是品性良厚,但绝对属于不善言辞的。


在这种情况下的继位,他父亲也像孙策一样,就给了他一样遗产,那就是诸葛亮。但不同的是,孙策是将内事外事的使用权留给了他的母亲吴国太,在平时,是不干涉孙权执政的,只在必要时给予指点与纠正。而刘备则将整个蜀国的决定权留给了诸葛亮,并且给了他更大的权利,如果刘禅不称职,可以随时取代他。

刘备只是用这个对诸葛亮进行道德绑架,他知道越是这样,刘禅反而越安全。但是一个历经生死,视安全为奢侈品的17岁孩子,却不的不接受随时有可能被取代的火山口上。再弱智的人都知道如果诸葛亮愿意,随时可以取代他,而且是民心军心所向,所以,刘禅自始至终对诸葛亮无不是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刘禅的聪明就在于此,用自己的年轻来换取执政的时间延续。他是明白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但越是这样,他反而越觉得有危险。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诸葛亮战争上取得成绩,身边近臣一嘀咕他就下旨撤兵一个道理。

诸葛亮智商很高,但情商绝对的低水平。在李严因错被贬为庶民(这是公认的可以继承诸葛亮衣钵的),赵云病死后,因为对刘禅的极度不信任和匡扶汉室的历史使命,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成为一代权臣。他把刘禅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却不明白刘禅此时此刻的心情!

任何一个帝王,无论他能力的高低,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满足于做别人的牵线木偶。终于等到诸葛亮死而后己了,刘禅迫不及待的去抄诸葛亮的家,他想从道德上先打到诸葛亮神话的地位,可没成想,诸葛亮家虽不是家徒四壁,却找不出一两刘禅想象中的不义之财。刘禅无法击败一个死去的人,终于可以不当木偶的他,得到的却是更大的愤怒,因为每个人都会用他的相父来要求他。

直到诸葛亮去世30年后,刘禅才迫于朝中和野外的压力,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不知道地下的诸葛亮,是否会后悔他对于刘禅孩子般的管教呢?


生活问道


以前看过的一部韩剧《郎朗与检察官》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女主角尹贞淑和男主角权赫俊初次见面的时候就是权检察官在背《出师表》。身着汉服的权检察官风度翩翩,让尹贞淑一见倾心,两人的浪漫爱情也由此展开了。这部片子很火,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是个厉害的人物了,他凭着一首《出师表》名扬天下,更是因为和刘备父子的君臣关系而流传千古。

诸葛亮原本布衣,在襄阳隆中隐居,在刘备不惜降低身份,三顾茅庐的情形下,提出《隆中对》,更是出山辅助,为刘备父子为蜀汉可谓是鞠躬尽瘁,油尽灯枯了。

可是据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不仅没有同意给他立庙,更是亲自下令清查其家产了,折腾了一番后,刘禅更是直接摔了杯子。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吧,到底真相如何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

一,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病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特意把诸葛亮召来,然后说了下面的这番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刘备希望诸葛亮辅助刘禅,要是刘婵无能的话,就直接取而代之自己可以称帝了。关于这段话,很多人分析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或者说是给诸葛亮下套,我完全不赞同这种看法。要知道刘备一直是弘毅宽厚,是很看重兄弟情义的,所以才不愿意和东吴和好,坚持发兵讨伐东吴为孙羽报仇了。

刘备当然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几斤几两,他应该明白以其让蜀国被灭国,还不如让贤给诸葛亮了。所以白帝城托孤在我看来,真的就是一段君臣鱼水情深的佳话了。

二,诸葛亮为刘禅为蜀汉鞠躬尽瘁。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当然没有自己称帝,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地辅助刘禅,为了蜀国可谓是鞠躬尽瘁了。诸葛亮最大的理想就是一统天下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可是很不幸的是却在五丈原病逝了。他给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安排,其中就有下面的话:“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啥意思了?诸葛亮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家里有田十五顷,有桑树800棵,自己的子孙后代衣食无忧了,不需要去过多的照顾。说句实话,看见这话还是很震撼吧,堂堂一个蜀国的丞相,居然就这点遗产吗?

三,刘禅下令抄家,怒摔杯子。

平时被诸葛亮打压过的奸吝小人看着诸葛亮死了,认为时机到了,都去找刘禅告状,说诸葛亮家产可大了,说他这么多年侵吞了很多财产,家里的金银珠宝都没地方放了。

刘禅一听,还真的开始狐疑了,刘婵的皇帝之位本来就很窝囊,事事都要听从诸葛亮的,要是诸葛亮真的是一个为了自己私欲而做事的人,那自己岂不是被戏耍了很多年了。于是刘禅下令抄家,去看看诸葛亮到底有多少家产了。

最后的结果是诸葛亮还真的是清清白白多年了,家里就他说的桑树和薄田了。刘禅明白了诸葛亮真的是一心辅助蜀汉了,他当即摔了杯子,为自己的莽撞感到羞愧了。

故事倒是讲完了,可是需要说明一下,故事是来源于野史了,真假未知,我个人认为是杜撰的。要是说刘禅不舒服诸葛亮掌权多年是有可能的,因为他当时并未同意给诸葛亮立庙,可是要说抄家,那几乎是不可能了吧。

实际上,在诸葛亮病重的时候,刘禅派人去探望,还问了此后的国家大计。诸葛亮死后,还追谥他为忠武侯,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刘禅不是明朝万历皇帝,压根没有准备搞一场政治大清洗运动,同时也没有下令清查诸葛亮家产,当然史书中也没有记载刘禅摔杯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专家为了迎合普通大众,开始大肆鼓吹阴谋论。说刘备临终时遗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从此诸葛亮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处处压制刘禅,不给刘禅掌权的机会,刘禅也因此对诸葛亮敢怒不敢言。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终于找到了机会,准备来一场大型的政治清洗运动。此时,恰好有小人逢迎刘禅,弹劾诸葛亮贪赃枉法,聚敛了大量财富。刘禅因此彻查诸葛亮的家产,但后来经过查证之后发现诸葛亮家产非常少,所以愤怒摔杯。

关于摔杯的目的,专家持有两种意见;第一是刘禅推卸责任,佯装愤怒,将告密的小人推向前台。第二种是对于自己的鲁莽行为羞愤不已。



这种阴谋论非常符合大众口味,所以很多人都表示赞同,因此,持有阴谋论观点的人也提出了很多“有力的证据”,下面咱们一一来说一下。

第一、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禁止他人奔丧

这件事情出自于《三国志·谯周传》,原文如下;

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去世后,谯周在家闻讯后,迅速启程奔丧。但很快刘禅下达诏书禁止大臣奔丧,蜀汉官员就只有谯周因为行动迅速得以到达。



很多人以此说刘禅这是为了报复诸葛亮专权多年,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诸葛亮病危时,刘禅曾经派遣李福探望诸葛亮,并请求诸葛亮安排后世的朝政大局,如果真的为报复诸葛亮,又怎么可能会延用诸葛亮安排的官员呢?

另外,当诸葛亮灵位运回成都时,刘禅也曾素衣率领百官出成都20里迎接,并且下令哀悼三日。以此可见,刘禅对诸葛亮是有感情的。

之所以刘禅禁止百官奔丧,原因是秦汉礼仪,门生故吏都需要去奔丧。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全国有大量的官员都是其门生故吏,如果全部去奔丧,赶上这种危机时刻,蜀汉朝廷搞不好就垮了,刘禅也会提前几十年做安乐公。



第二、刘禅不给诸葛亮立庙

首先说一下,秦汉礼志,非天子、圣人不可立庙,臣子只能配享太庙。即便是汉初开国功臣张良、萧何也没有庙宇。三国时期张鲁为纪念张良,也只是建立了祠堂供奉。

【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诸葛亮刚刚去世的时候,确实有人建议给诸葛亮立庙。按理说这种事情在当时是僭越等级的事情,但刘禅并没有发怒,而是交给了臣子们议论。以此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非常深。但无奈经过蜀汉朝议之后,大部分官员认为有失礼秩,所以刘禅并没有同意。

不过,在景耀六年,刘禅终于找了一个机会,为诸葛亮超越了礼秩,立庙于沔阳。



第三、刘禅彻查诸葛亮家产

刘禅从头到尾都没有彻查诸葛亮家产,诸葛亮在去世时已经在《自表后主》即将自己的家产交代的清清楚楚,只有15顷薄田,800棵桑树。很多人说有小人弹劾诸葛亮,刘禅才查证的。

关于小人弹劾,我也找到了出处,根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刚刚去世,一名叫做李邈的官员弹劾诸葛亮说;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李邈弹劾诸葛亮是真,但并没有弹劾诸葛亮贪污,而是说诸葛亮有狼顾之相、不臣之心。现如今诸葛亮去世了,使得边境得以安宁,我们应该高兴。

刘禅看了李邈的奏书后,只有一个表现,那就是大怒,立刻把李邈下狱,并且下令处死了。



从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来看,刘禅非常信任诸葛亮,并没有任何发动政治大清洗运动准备以及想法。当然也没有派人去详细查看诸葛亮的财产,至于摔杯子一说更是无稽之谈。


我是越关


诸葛亮之于刘备父子两人的君臣际遇,无疑可作为君臣关系典范流传于世!

我很讨厌有人说他们之间有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之类说法出现。

于刘备和诸葛亮为人而言,虽然是政治家,确实实在在有知心相交知己难寻感!

刘备临死之前,对刘禅的告诫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诫子书》

对诸葛亮他说的则是: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能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随后对刘禅说,你要事诸葛亮如父。

那么刘禅和诸葛亮听懂了这三句话吗?

我相信是听懂了的,这从刘禅对诸葛亮毕恭毕敬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听懂了刘备诫子书中说的“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从诸葛亮在的时候他都没胡作非为,就可以看出他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禅是个好孩子。

刘备的话诸葛亮也听懂了,他真将刘禅当做自己的儿子看待。

政治上:诸葛亮做到了益州牧,丞相,武乡侯!

家庭上:他做了刘禅的相父,也做到了一个父亲该有的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照顾国家,不断告诫自己的孩子,要亲贤臣,远小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整个出师表,几乎都是诸葛亮对刘禅劝诫教育。这就是父子之情的体现啊!

而且后来的诸葛亮也用自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这种父子之情,无数次的北伐耗尽了诸葛亮的所有生命力,也让诸葛亮油尽灯枯,终于在五丈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终结!

知道自己就要离开的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刘禅。

于是给刘禅留下了自己的政治遗嘱和家庭遗嘱!

政治遗嘱:交代自己后续的接班人,蒋琬还有费祎,这二人也不负诸葛亮所望,成了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两贤相!

家庭遗嘱:非常简单,说自己家里有良田15顷,桑树800棵,子孙后代都可以自给自足,还特别要求薄葬自己,不要铺张浪费。

交代了政治遗嘱,家庭遗嘱之后,诸葛亮就去了!

带着未尽的事业,带着遗憾,去见昭烈皇帝刘备了!

而刘禅也尊照诸葛亮的意愿,薄葬诸葛亮,历史上也根本没有刘禅派人清查诸葛亮遗产的事情出现。这不过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诽谤之语而已!

如此刘禅真做这样的事情,就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大臣,这是不智。

如果刘禅真做这样的事情,就是自绝于大义,自绝于他爹,这是不孝。

干这样不智不孝的事情,刘禅可没有那么傻。

他政治上完全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先后任命蒋琬还有费祎做诸葛亮的继承人,这是尊重了诸葛亮的政治遗嘱。而家庭上,刘禅还和诸葛亮家成了儿女亲家。诸葛瞻也是驸马,这是照顾相父的家族。

如此关系,还要为了黑而黑,良心过的去吗?

诸葛亮和刘备父子的君臣际遇是数千年来无数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