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禅坚持不投降,那么《三国》格局会发生改变吗?

第一军情


刘禅不投降的话,其实是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的。

在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长驱直入蜀国边境,一路向南打到了蜀国的阴平。听到前线传来战报,蜀国朝野震惊,刘禅和大臣都惶恐不安。于是就开始召开朝廷会议,商量讨论下一步的打算。

有的大臣认为蜀国和吴国是友好睦邻,可以投奔吴国。有人认为蜀国以南的七个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逃奔南中。南中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位置大概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等地。

就当朝堂上争论不休的时候,谯周有不同的意见。他说:“一个国家不可能容纳两位君主的,现在去投奔吴国,吴国被魏国吞并是历史的必然,到时候又得再一次投降魏国,与其两次受辱,不如直接投降魏国”。有的大臣说:“现在邓艾离成都已经很近了,如果邓艾不接受投降怎么办?”到最后谯周还向刘禅打了个包票,如果魏国不给你分封土地的,您来找我。

其实刘禅当时还是有所顾虑,要不要逃往南中。谯周又劝刘禅说:“南中自古以来就是蛮夷之地,在哪里日常生活都很困难况且他们还实时反叛,当年诸葛丞相率兵才把他们臣服,现在如果咱们跑到南中之后,一面要应付魏国军队的进攻,另一方面还要镇守当地,防止他们叛乱,这样只会焦头烂额。”

听过这些之后,刘禅只能投降魏国了。


管窥历史


如果刘禅不投降,而是坚守成都,或者丢弃成都跑往南中,那么蜀国还是能支撑下去的。

当时钟会虽然得到了汉中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汉乐两城还没有失守,钟会运粮的道路并不畅通,钟会已经有了回军之意。

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

可以说这次伐蜀的正面进攻几乎是要失败了。

而邓艾的那一支孤军,虽然战胜了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的军队,但是毕竟孤悬境内,无论是补给还是后续都没有保障,而蜀国后方各郡的勤王军正在赶往成都的途中,怎么看时间都是站在蜀国的这一边。

但是偏偏刘禅不争气,一不坚守,二不投奔南中,居然就投降了…… 这也是姜维为什么愤怒的拿刀砍石头,说:“我等正欲死战,奈何投降耶!”的深层次原因——蜀汉本来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刘禅不投降,钟会退兵而姜维回援,消灭了邓艾的孤军之后,形式会怎么发展。

钟会劳师远袭,必然会留一些兵在汉中驻守,然后大军撤出汉中。而姜维也会随后追击,力图修复失地。当年的汉中之战,刘备的势力正盛,也是动员了倾国之力才攻了下来,而蜀国经过这次入侵元气大伤,姜维想要再把汉中夺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很可能在某些据点和魏国形成拉锯状态。

经此一役,蜀国元气大伤,吴国和蜀国的联盟会更加的紧密。而没有了伐蜀的大功,司马昭就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由,那么司马昭未必就能当得上晋王。而司马昭两年后就死了,如果没有被封为晋王,那么司马炎就还要继续当魏朝的臣子,是不是还能如期篡位,是不是还会爆发反司马的内乱,就真的很难说了。

所以如果刘禅不投降,三国的格局还真的可能改写,一旦魏国内乱,吴国蜀国联合起事,是不是还有晋朝和后面的五胡入中原,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如果刘禅坚持不投降,三国格局会发生改变吗?

如刘禅坚持不降,其军事态势是 : 邓艾刘禅僵持在成都城下,姜维大军还在剑阁前线。在这样的局面下,如姜维安排好剑阁防务,严拒钟会;再派精锐驰援成都,有可能把邓艾前后夹击,消灭于成都平原。如此,则三国鼎立肯定会延续一段。至少蜀国不会亡于炎兴元年(263)。因为当时东吴已经派出丁奉率领的援军,但因刘禅已经投降,只好撤军回师。



由于剑阁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加上姜维对地形熟悉,军中反投降气势高涨,钟会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轻易进入。至于阴平刚给邓艾钻了空子,相信也不会再给投机者啥机会。所以,如果刘禅,北地王刘谌,董厥,张遵以及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处置得当,最好把黄皓也杀了,后面假投降等计策也不需要了,汉中可以想法慢慢恢复, 即使办不到,只要内部稳固,短期内也不要紧。如此,至少五六年内蜀国不会灭亡。



先看下三国志.刘禅传: 六年夏,魏大兴徒从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剌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奉书曰

景耀六年(263)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分三路攻蜀,蜀派张翼,廖化,董阙迎敌。大赦,改元炎兴。冬天时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刘禅用谯周策,投降邓艾,并献降表。



可见,当时诸葛瞻父子已经战死,损失数万军队,朝野弥漫着恐惧,怕战思潮,加上姜维远在剑阁,缺少军事干将,谯周等言论的影响等,投降是一时无措作出的权宜之计。北地王刘谌曾争辩说:“臣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 内外夹击,可获大功……“。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王子,这些话不会是乱吹,是有一定依据的。邓艾经七百多里艰难跋涉,又经历和诸葛瞻苦战,已是疲惫之师,如攻坚城再添伤亡,士气可想而知,成都毕竟是都城,城防有一定基础,不会一攻就破。如果刘禅拒绝投降,姜维回援,附近州郡勤王,加上成都守军出击,灭邓艾于成都城下不是不可能,只是蜀国缺少一位干练勇武,通达全场的帅才,姜维虽不错,但一时难临现场。


流誉后


不会改变,无论刘禅是否投降,都不会改变结局,原因是刘禅的无能是蜀汉最终灭亡的一个原因,但是这个原因是直接的,表浅的。更本质的原因在于蜀汉政权人才的枯竭,蜀汉的人才结构是人才团而不是人才链,蜀汉的核心精英人物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马超,赵云,庞统等人才是井喷出现的,当其聚集在一起,风云际会,三分天下,鼎足吴魏,干出了一番大事。

然而,这些人才团的衰竭过于集中,仿佛在一时间凋零了,只有孔明到了最后还在苦苦苦撑局面,其弟子姜维是个平庸之辈,一个邓艾就足以打败姜维。诸葛亮深知此意,以攻代守,多次出兵伐魏以苟延残喘,而一旦他去世,蜀汉之败已成定局。相反,吴国则不同,他们的人才结构是人才链,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陆逊之子陆抗也是一代名将。

所以东吴国祚多出几十年。再说曹魏,历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气量恢宏,格局高远,手下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且占有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具有战略纵深。试问,岂是刘禅和诸葛能击败的呢?以此推知,则蜀汉灭亡,已是定局 ,不是一个人能力挽狂澜的。(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后主不投降好像对时局影响不大,蜀国依然难逃灭国之灾,之所以这样说我有三点理由以供各位参考。



1.屡战屡败(直接原因)

到了后期蜀国战不过魏国实虽然多是国力上的劣势但也有战略上的失误。加上魏军兵马、粮草都数倍于蜀军还有后方源源不断的输送,蜀军一败再败只能凭借地势空守无援,姜维重守剑阁而邓艾偷渡阴平蜀汉大势已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2.派系争斗(间接原因)

蜀国内部主要分为元老派、荆州派和益州派。尴尬的是虽然国家主要在益州,但是益州派却没有元老派和荆州派权力大,被刘备夺了地盘还没被重用降臣心里有点不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益州派和其余两派的冲突根源在于北伐战争,益州内部主张据险而守和平共处,而元老派和荆州派是主战而且打了那么多年战果并不明显,也触动了益州士族和地方权贵的利益所以各派系关系一直是面和心不和。

刘禅在最后关头的投降也有被益州派逼降的意味在里面。



3.国弱民穷(根本原因)

自打丢了荆州蜀汉实力大大削弱,蜀主刘备又发动大规模东征战役,结局夷陵蜀汉大败元气大损。在三国中蜀汉地盘最小、人口最少而且在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位置一直主攻,虽然有悖兵家大忌却是有用的求生之道,国力不济最终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大军压境而降。


纳兰谈史


历史没那么多假如 但是不妨满足一下历史文学研究者的好奇心和辩证思路。我就来大胆的编造个故事,以下纯属猜测。

话说那邓艾 袭击阴平,直奔成都,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大惊,问群臣 为之奈何?光禄大夫谯周说投降可保成都百姓安全。刘禅一听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掩面而泣。群臣问 陛下何故而泣。刘禅道:朕念高祖皇帝,斩蛇起义 诛暴秦 伐项羽 功盖海内。王莽篡权,光武皇帝中兴汉室,四海升平。后董卓曹操乱国,曹丕篡汉,先皇伸大义于天下。承嗣汉统,不料早崩,诸葛丞相北伐中原,力保社稷,匡扶汉室,无奈薨逝,幸得两川将士用命,保汉室于今,今魏贼来犯,卿皆无辜,不如缚朕降魏,以求功名!或朕自绝于殿上,卿用吾首级取富贵也!

于是乃欲拔剑自刎,群臣惶恐、纷纷阻拦说不可。群臣皆言:吾等受先帝厚恩,武侯教化,敢不为国效死乎!北地王刘谵说:上有万余军,愿父皇亲征,于是刘禅批甲上马 迎战邓艾。一面拒敌 一面修书姜维。姜维速派三千精兵驰援成都,傅佥死战,姜维援军赶到,大破邓艾。邓艾宁死不降。于是自刎。刘禅令人厚葬。于是刘禅励精图治。斩了黄皓。安抚南蛮,联合东吴,令东吴出兵扰乱魏国边界,司马昭闻折了邓艾,诸葛绪失利,防止钟会有失,速令其班师回朝,钟会自视甚高,以为破蜀志在必得,于是以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的借口 拒绝回师。司马昭令怕钟会谋反 暗中遣人叫卫瓘除掉钟会,于是钟会被杀,卫瓘带兵回朝,姜维乘胜追击,卫瓘防不胜防,中姜维埋伏,被杀。姜维说:愿意降蜀则降 不愿降的回家吧。于是半数人归降蜀汉。

然后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篡位。刘禅认为这是伐魏的最好机会。于是修书孙皓。共同起兵。姜维令张翼镇守汉中一带,自己用魏延子午谷奇谋。突袭长安,司马炎以邓艾奇袭失败,姜维必然不敢突袭而放松大意,结果长安沦陷,姜维攻克长安大喜,晋朝人心惶惶,曹氏余族皆恨司马一家。魏国老臣也纷纷内乱。魏国百姓恐慌,姜维一面招抚百姓 一面进军。北地王用

假虞灭虢之计策又夺回了荆州。于是刘禅用隆中对诸葛亮的策略,派刘谌帅荆州之众以向宛洛 刘禅自率大军出秦川,姜维守汉中。刘禅网罗贤士,东吴也想要点好处,于是出兵伐魏,三路大军北上,羊祜兵败身死,王浚投降刘禅。刘禅以汉室正统。四方之人感念先主仁慈之民,纷纷投靠后主。司马氏欺主篡位,天理难忍。于是部下叛乱,擒了司马炎一族。押到成都 封为安乐公。刘禅一统中原,然后,东吴内乱,刘禅派王浚攻吴。吴主投降,于是刘禅统一天下,又至定军山拜诸葛亮,追封其为武兴王。又追封刘备为汉烈帝。姜维死后 追封武安侯。

刘禅驾崩后,五胡趁机反汉,汉帝刘璿令祖逖 刘琨平乱,大破胡人,致使胡人不敢睁眼观大汉中原。乱世终于结束,汉人天威永存。

以上纯属瞎掰,仅供娱乐 喜欢点赞 关注


Cian文强


刘禅不投降,对三国格局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当时蜀已经是无力回天,过的了初一也过不了十五。

首先民心已不思汉,曹魏承继汉献帝的禅让直到蜀国灭亡已相距四十年,也就是说拥有天下九个州包括中元地区,而属地人口也占天下一大半的曹魏早已经站穩阵脚,而曹魏正统的地位基本上不会再有什么爭议,而不承认曹魏是正统的基本都是自命清高的书,只关注意识形态,但要兴国安邦却毫无能力,可以不提。所以对曹魏属地的大部份百姓来说,孔明和姜维就是偏安的分裂势力,整天来扰乱自己的生活,而对西川百姓来说,领导讲信仰要匡复汉室,但百姓可是过着长年累月准备战爭的苦日子,经历了四十年,百姓还会认为北代可以成功吗?难道不厌战吗?起码蜀内部对北伐都有分歧,特别是益州原有的势力。

另外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也注定蜀国肯定被灭,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蜀投降后,人囗是二十多万户,九十多万人,但却要养超过十万的士兵和官吏,这是什么情况?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有人会质疑人口不只这数量,因为有很多躲在山区逃避战乱的沒统计,但这些逃乱躲起来的,能为蜀提供粮食还是能去參军?说诸葛亮窮兵黩武一点也不过份,总是有人用各种借囗想替孔明正名,比如什么本来实力差距太大,北伐是以战养战,可是这些借口完全不合逻辑,只要看一看北伐一次对曹魏和对蜀自己本身造成多少伤害就知道了,曹魏不和你打,耗都能把蜀耗死。而且北伐本身是不义之战,不同意这观点的请说一下北伐不成功的话有什么后果,成功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邓艾只要能到成都,蜀必灭,不要拿子午谷来相比,整个大环境完全不一样,无可比性。当蜀的文武百官知到敌军已迫在眉婕,几本上主流意见就是投降,或者逃亡,往南逃或投东吴,這就证明不单百姓,连百官都不愿意以死相抗,这样的情况下刘禅能不降吗?刘禅如果要殊死抵抗,除了听起来好听一点之外,实际上有什么意义?只会把战场从曹魏转移到西川本土,所以刘禅投降沒有任何好喷的,起码保存了西川百姓,而在民心背向的情况下,蜀就算不降但真能守得住吗?投不投降只是过程不一样,结果还是一样。


过路闲人路过




如果刘禅不投降,个人认为三国格局会发生改变。主要从三点阐述:

第一:邓艾,虽然兵临城下,剑指成都。然有诗有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并不夸张。邓艾长途奔袭,翻山越岭至此,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又与诸葛瞻刚经历过大战,将士更是苦不堪言,虽声势浩大,然已缺乏战斗力,且粮草短缺,蜀地之人又多向蜀汉,刘禅只要据城严守,并派出多股小股部队,不停对邓艾营地进行骚扰,以逸待疲,邓艾之军不攻自破。

第二:刘禅可命人分别向东吴求援,蜀地各郡守率兵勤王,聚奸邓艾于成都城下。并要求姜维严防剑阁防线,剑阁有天险之称,以姜维之才,守住剑阁不成问题。三路大军,两路失利,诸葛绪更不足为虑。这样可以成功瓦解曹魏的进攻。

第三:派遣一支部队,紧守剑阁,大军退回属地休整,外结好东吴,内努力发展生产,兴教育,培养人才,经过10-30年的发展,人才充足,物产丰备。派遣一上将率领一支精锐之师,向南行军,之前有诸葛亮南征的基础,想必收服南蛮之众归蜀汉问题应该不大。待南方稳定后,派遣大军西进拓展地盘,这样蜀国的地盘就有可能扩大一倍不止。

第三:再经历5-10年的发展,可以连吴伐魏,最终一统天下也未可知。

诸葛亮之所以会输,不是输在能力上,是输在操之过急上。蜀国本就先天不足,然硬要以鸡蛋去碰石头,以卵击石,失败是必然。

刘备征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亦是操之过急。

凡谋大事者,需徐徐而图,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必败。

蜀汉灭曹魏,统一天下,不是通过几次战役就可以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糊涂说历史


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蜀国在刘禅投降之时的国力完全不足以改变当时的历史格局,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之后,蜀国的国力可以说是几近空虚,即便在投降之时还有一战的兵力,缺不足以对于时局有任何的改变。


篮坛故事


刘禅不投降,原本益州那一派的人也会把刘禅宰了投降的,蜀汉内部斗争从诸葛亮死了以后就变成益州本部做大,看姜维就知道了,魏国九品中正制很符合益州士大家族利益。荆州人马毕竟是外来人员,刘禅很聪明。识时务者为俊杰,只能说乱世能自保的绝不是蠢才,但是却不是一国之君的料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