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孟州市韓愈墓

韓愈墓地,位於河南省孟縣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始建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餘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韓愈生平事蹟等。墓前院內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間孟縣知縣仇汝瑚碑記:"唐柏雙奇",左株高5丈,圍1.2丈;右株高4丈,圍1.1丈。《清一統志·懷慶府》: 韓愈墓 “在孟縣西十五里韓家莊。皇浦湜銘”。長慶四年 (824) 卒,次年三月歸葬。今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墓前有韓愈祠。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倡先秦兩漢的文章,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死諡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淨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讚孟子闢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複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論說文在韓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