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药!专治孩子做数学题不能很快有思路

最近,有好几个家长咨询我,孩子做数学题总是不能很快有思路怎么办?

个人认为,导致孩子在做数学题时不能很快有思路的原因有4个,即注意力不够集中、基础知识点理解不透彻、题意理解偏差、解题方法没掌握。

注意力问题比较好理解,有些学生瞅题瞅半天也不知如何下笔,主要是因为“人在曹营心在汉”,要解决的是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基础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比如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如果这个知识点学生都不清楚,那脑袋里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印象是很模糊的,更别说做题了。对于新接触的一类题目,孩子没见过,可能不知道如何理解,或者对于题目的一些字眼的意思理解不了,比如“鸡兔同笼”、“牛吃草”、“容斥问题”等较难题目的理解,自然可能不知道如何下笔。对于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要熟稔于心,做题才会又快又正确。

原因清楚了,那这类问题该如何来解决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还是要掌握基础知识点,比如概念、公式、特点等。在给低年级的小朋友讲授知识点时,可以更多地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抽象的概念更形象具体。有些学生对于立体图形不是很理解,我就建议他可以买两盒牛奶来观察观察。(可以名正言顺的买牛奶喝~)除了讲解生动形象,还要不时反复巩固。

对于掌握理解了知识点的人,讲起来很容易,而对于没有理解知识点的人,听起来其实是很痛苦的。

其次,就是要培养孩子分析问题、梳理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做题的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能力。可能有的家长不能区分这两者的差别。在课上,每个题我都鼓励学生先自己来谈谈他是怎么理解题意的,如何来分析,思路是怎样的;做完题目后,再让学生把这个题给我讲一遍。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能够把这个题目的解题过程清晰完整地讲出来,那么这类题他就掌握了80%。当然,当学生的思路有些迟滞时,老师家长还是该适当地点拨启发。

在这类互动中,建议尽量增加趣味性,机械式的问答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在学生分析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清楚。在学生总结的过程时,还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长久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真正的高手分析、梳理、总结问题的能力特别强。所以我认为,分析、梳理、总结问题远远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在不知不觉,甚至是在游戏、玩笑时,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做数学题要想很快就有思路,这是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是需要一段时间坚持不懈地去训练培养。

最后,做笔记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的状元或者学霸往往都有好多的笔记本,考试完,还可以拿出来出售。这个方法好像很简单,可是真正在做笔记、会做笔记的人却不到1%。

绝大多数人很难坚持,即使千辛万苦写下的笔记,根本就不会去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不太建议去强调孩子做笔记的习惯。毕竟,做笔记的过程是比较无趣的。要是您的孩子学习笔记做得特别棒,经常总结反思笔记,那么恭喜您,您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低于95分。

这些,只是根据我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的经历总结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特别是不适合天才,因为我至今还没教到过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