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沧州到新疆轮台:三位“沧职青年”的“青春故事”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沧职青年”。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众多青年学子走出校门,奉献社会。而有些“沧职青年”则走得更远——从2017年开始,就有29名“沧职青年”陆续来到新疆,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2.3岁,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洒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慰问团“带着母校的问候来到新疆。

日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了一个小小的“慰问团”,带着全校师生的情谊,去看望从沧州出发的“沧职青年”,并从中记录下了三位“沧职青年”的“青春故事”。

潘慧佳和他的“糖果计划”

2017年10月31日,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秋季人才双选会上,即将毕业实习的潘慧佳走到新疆轮台招聘专区,看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他的心里涌动着激情——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来到新疆,他才真正意识到做了再充足的心理准备都不够。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气候条件恶劣、高强度的工作,使得孤独、繁忙、病痛、压力都如潮水一样涌来。而他也咬紧牙关,支撑着自己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潘慧佳在“亲戚”家里一起做饭。

潘慧佳被安排到哈尔巴克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他充分利用担任学生干部时培养的能力,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归档了满满两大文件柜的资料。

▲潘慧佳在“亲戚”家里一起做饭、吃饭。

在乡里,潘慧佳可是个“名人”,这主要得益于他的“糖果计划”。初到乡里时,每次出门他都带着糖,见到小孩子就发糖,但发糖前他要一遍遍教小孩子念自己的名字“潘慧佳”。等孩子们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再发糖时,就要考试了,答对了才有糖。时间长了孩子的记忆慢慢延伸到了家长,谁家有困难了,刚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找潘慧佳,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渐渐的大家也就习惯有困难找潘慧佳了。捡棉花、打核桃、教国语、修拖拉机……哪家群众需要帮忙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有些办理不了的他也会及时地做好解释工作,向上级汇报帮助解决。他就是这样凭着一颗真心、一份热情、一股韧劲,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称赞。

潘慧佳把新疆当成自己的家,精心装扮自己的小屋。他利用业余时间“投资0.0005万元,建成了约0.003平方米的水培温室”来养花。他喜欢拍抖音,喜欢晒美食,喜欢自我调侃,他总能把基层的苦转化为奋斗的乐:没筷子他就地取材拿树枝当筷子;为了迎接乡里的杏花节,他和30位女同志一起领唱,并炫耀“春风十里,不及那一抹绿意”;下乡时鞋上沾满泥土,他会开心的说这才更接地气;他经常自称是全哈尔巴克乡“最闪亮的星”……

胡杨里长出“婷婷”白杨

初到新疆,张婷婷首先要克服的是饮食关。从小到大她都不吃羊肉,可到了新疆几乎每顿饭都有羊肉,这可让她犯了难,于是每次大家去食堂吃饭时,婷婷都偷偷躲起来吃泡面,几天下来就瘦了一圈儿。这个情况被细心的领导发现了,特意嘱咐食堂的师傅每天炒一个素菜,只给婷婷一个人吃。这份特殊的“小灶”让张婷婷感到无比温暖。

▲张婷婷在”姐姐“家的梨园里。

张婷婷将这些感动化作前进的动力,铆足了劲头尽快适应下来。新疆人勤劳好客,热情似火,虽然言语有些不通,但是通过村干部的帮助,她很快便与群众熟悉起来。婷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由一个娇羞柔弱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基层干部。

张婷婷“结亲戚”的好姐妹叫美合日古丽。婷婷几乎每个月都会在“姐姐”家住上半个月,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把他们当作家人。姐姐的女儿曼孜热生病了,张婷婷知道后很着急,每天都来看她,还帮着给孩子买药。她经常给姐姐买衣服,但每次都跟姐姐说是自己穿不了的旧衣服。有一次她帮姐姐去接孩子,正赶上学校临时加了培训课,她就一直在学校外等了一个半小时。当时正值新疆最冷的时候,等她们回到家,美合日古丽拉着张婷婷冻得冰凉的手问:“你为什么不回家来等?这么冷的天你会冻生病的!”她说:“姐姐,我如果回来了,曼孜热放学看不到我接她,会哭的。”……

▲张婷婷与”姐姐“一家合影。

2019年春节回家探亲时,婷婷最敬爱的爷爷去世了。当她得知爷爷已经病重了大半年,为了不影响她工作,爷爷一直不让家人告诉她时,那种锥心之痛让她无法释怀。但是想到自己肩头的责任,想到那些真诚的嘱托,婷婷擦干眼泪,又踏上了返疆的列车。

来到轮台之前,张婷婷是一棵“婷婷玉立”的白杨,而现在的她更像“沙漠英雄”胡杨,任凭狂沙风暴、严寒酷暑,她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为沙漠戈壁增添绿意……

赵国跃的“亲戚”们

来轮台之前,20岁的赵国跃身上萦绕着很多“光环”: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沧州市最美大学生、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席……2017年即将毕业实习的他受到多家企业的青睐,他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到新疆去!

▲赵国跃。

沧州与轮台之间,横跨两个时区,3348公里的距离。即便乘飞机,也要在距轮台170公里的库尔勒机场下机,之后还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追梦的脚步。扶贫攻坚、民族团结、维护稳定、群众工作、人才引进等相关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寂寞”。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他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帮助”亲戚“摘棉花。

参加工作没多久,他就与两家当地群众结成了“亲戚”,帮着联系医院、微信上销售甜瓜、申请助学贷款……他与当地群众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维吾尔族不过中秋节,但中秋节当天,赵国跃却接到了“亲戚”库尔班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到家里过节。“在电话里,库尔班大叔用汉语说‘过年好,过年好!’可能是他女儿听到了,在一旁提醒他‘是中秋,中秋节!’”赵国跃边说边笑。

另一个“亲戚”吐尔隼更是把自家钥匙给了赵国跃,跟他说:“放假就回家来,给你做好吃的!”

▲基层走访。

在新疆,最厚重的不是土地,是各民族之间那份难得的情意。每名干部都有与群众的结对“亲戚”,每次走访,“亲戚”必然厚情相待,他们总能拿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美食,腾出最好的房间,铺上崭新的被褥让国跃留宿,“亲戚”家的小孩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亲昵,这深厚的民族团结之情是无比宝贵的。这些温暖的情谊,也成为赵国跃努力工作的动力和值得一生珍惜的财富。

(通讯员尹微 燕赵都市报记者李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