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关注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众多追寻富裕梦的农村男男女女们,纷纷抛家别子,到能挣钱的城市去打拼。还有的在外漂泊多年,在当地有车、有房有妻儿,怎奈户口解决不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给年迈体衰的爹娘。为此,我国出现了特殊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能挣到钱且花钱比较大方又孝顺的打工夫妇,会给父母留够足用的钱后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各级各类学校,挣钱少且喜欢抠门又不是十分孝顺的打工青年,别说给父母留钱,即便孩子的开销也是爹娘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为此,孩子缺少了陪伴不说,重要的是缺少了家庭温暖。有研究者曾说,我压根不赞成寄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温暖是最好的老师。

对这种观点,我非常赞成。实际上在目前我国社会的最底层,那些农民工的儿女,那些留守儿童,大都出现了性格怪异,人格不健全的倾向。有的顽劣成性,破罐子破摔;有的花钱如流水,我行我素;有的沉湎游戏,整日在虚拟的世界里打打杀杀;有的抽烟喝酒,视学校纪律如儿戏;有的吃吃喝喝,与不三不四的人员交往;有的对前途迷茫,过一天少两晌;有的不思进取,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有的做手机的奴隶,成了典型的低头族。多年前我曾给有些年轻的父母说过,你们在外辛辛苦苦挣钱不是为了孩子吗?如果孩子废了,即便有再多的钱还有用吗?会喊你爸妈的是你孩子,会喊你们爷爷奶奶的是你孙子,钱会吗?

我不反对外出打工挣钱,但绝对不能为了打工挣钱把孩子往家一扔不管了。我的建议是:夫妻双方只能出去一个,另一个必须在家里陪伴着孩子成长,让他们啥时回家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近期,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贵州省制定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措施,帮助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逐年减少该群体存量,要求每县每年减少人数不低于10%。”看后我觉得,作为新闻,从所选的角度看,绝对是新颖的。但是,在佩服新闻选题之余我想:让留守儿童父母“返巢”决非易事,绝非一日之功!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上下联动,需要左右配合,更需要实用的政策。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殊时期产生的特殊人群,这群人事关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昌盛。为此,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留守儿童成为随迁子女,从根本上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享受当地居民应该享受的各项福利。这个政策有了,留守儿童就很少很少几乎没有了。说实话,年轻夫妇能把孩子交给爹娘,确实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当地政府用心。比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给外商提供优惠,要让他们分担一些人员安置问题,给有需求的年轻人提供待遇不错的就业岗位,只要收入悬殊不大,我觉得,哪一个也不愿意背井离乡,这样,他们能挣钱养家,能有机会陪伴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会不复存在。

对一部分必须留守的儿童,国家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让这些孩子真正能想家一样寄宿,像在家里一样吃饭,像坐自己家的车那样解决交通问题。同时,还要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全程管理,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努力刻苦教育等,配备专职的临时监护人,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段,都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值得称道的是,贵州省提出了逐年减少留守儿童群体存量,要求每县每年减少人数不低于10%的要求。这种明确而又量化的目标任务显示了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需立足实际,尊重规律,需要注意的是:防范基层因为急于完成指令计划而导致工作出现偏差,毕竟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防范基层为了追求目标的利益化,而做出不可理喻的一刀切,进而伤害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