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犯人临终前吟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大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为什么?

羽评郡主


出身草根阶层的朱元璋,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其人生经历不可谓不励志,不过朱元璋坐上皇位后多疑残暴,大杀功臣在历史上也是留下暴君的名声。




这里传说的犯人叫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平步人,是个仪表堂堂性格豪爽之人,孙蕡这人写诗很厉害,写起诗文来不用打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别人读他的诗,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但是细细琢磨之后,就感觉其诗气象雄浑,兴喻深致,颇有魏晋风度。孙蕡从小就志向远大,为人清廉,不随便与人交往,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

不过孙蕡在明朝没当多大的官,最早是在廖永忠南征的时候,孙蕡帮何真写了降表给廖永忠,才华出众的他成为管理教育的典教事务的官员,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恢复科举,孙蕡也去参加科考,当了官,在任上颇有建树,安抚流民,勉励耕种,在当地的百姓口碑很好,名声越来越大,得到宋濂的赏识。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孙蕡的诗才被宋濂所欣赏,于是举荐孙蕡升为翰林典籍,参与修撰《洪武正韵》,后来宋濂的孙子被牵连到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濂的次子也因此被杀,朱元璋本来也想杀了宋濂,幸得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力保,宋濂才得免一死。



孙蕡也因此连坐得罪,被罚派去修城墙,孙蕡性格豪爽,被罚去修城墙也没当回事,在繁重的苦役之余还唱歌写诗,他是广东人,唱粤语歌曲,看守他的人将这件事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就召他来问歌中意思 ,孙蕡于是朗诵所唱的歌词,朱元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不过好赖还是懂的,见孙蕡有才,就将他赦免释放了,还让他去苏州当官。

孙蕡到苏州做官,为人清廉的他,与官场中人格格不入,没几年就被人诬陷参了一本,朱元璋也没细问,也忘了孙蕡这个人,于是大笔一挥,把孙蕡发配到辽东去了,当时辽东是个苦寒之地,犯了重罪的人才会发配到辽东戍边,孙蕡被发配辽东后,更倒霉的事又找上了他。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朱元璋还株连蔓延,被蓝玉案牵连被杀的文武官员以及公伯侯等,大约一万五千多人,而孙蕡也是其中之一,缘于孙蕡当初在京城时,与蓝玉有交往,帮蓝玉题了一幅画,朱元璋派人抄蓝玉家时见画上有孙蕡题字,结果就倒霉了,“蓝党案”是天字号的第一大案,追缴令从南京飞也似的来到了荒寒北地,孙蕡被作为蓝玉党羽送上了刑场,临刑前,孙蕡口占一诗曰: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此诗精绝凄婉,殊有思致,三四句天外发想,启人深思,极具震撼力,对于死亡他已经无所畏惧,他调侃的问到:“黄泉路上应该是没有客店可以住宿吧,今天晚上要在哪里过夜了?”后来这首诗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才发现杀错了人,朱元璋便将监斩官找来,问他孙蕡临死前有没有说什么,监斩官就将此诗告知,朱元璋怒骂道:“这么好的诗,你不早点来上奏,是何道理?”于是将监斩官杀了以儆效尤!不知道是真因为杀了孙蕡这种有才华的人愤怒,还是想掩饰自己滥杀无辜的行为了?



朱元璋追剿“蓝党”,行动之迅速,网罗之细密,手段之残忍,假惺惺的帝王本来就杀人如麻,再冤枉一个人又能怎样?孙蕡临刑,做诗长歌而逝,幸得他昔日的学生黎贞也在辽东戍边,为老师收殓后,黎贞在坟前宣读祭文,语调悲恸,词汇凄凉,围观的人无不泪水涟涟…


挚滗画畫紅尘


草莽皇帝朱元璋,从最底层的人,走到天之骄子,自然也没有逃脱掉皇室的定律。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都会对曾经的开国将领大杀特杀。



前有刘邦后有朱元璋,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虽然不是开国将领,甚至只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八品小官。但是也因为朱元璋的滥杀,结果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此人名叫孙蕡(xù),别的东西没有,但是却有一肚子的墨水。在古代的情况下,想要走上仕途唯独只能靠科考。而他也确实有真本事,后来考中了举人走上了仕途。

他最拿手的还是写诗,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稍微的停顿一下,就能吟出一首绝美的诗篇。不仅诗文写的好,还是一个清官,在当地百姓的口碑当中非常好。

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渐渐的被名臣宋濂所得知。宋濂、刘伯温和高启三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甚至夸赞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因此在听说了有孙蕡这样的一号人,自然起了爱才之心。

于是就把他孙蕡提到了翰林院任职,然而古代官场都是讲的裙带关系。后来因为胡惟庸一案,宋濂被牵扯了进去。几个儿子都被朱元璋杀了,但是他本人在马皇后的保荐下,得已活了下来。

自己所有的靠山都倒了,孙蕡自然也没了好下场。而当时正在修筑长城,所以很多像孙蕡这样的小卒子,都被送去修长城了。不管是在什么朝代,修筑长城都非常辛苦。

然而孙蕡毫无怨言不说,工作之余还会吟个诗写个作。看守他们的官兵,感觉这个人挺不一样的,于是就把他写的几首诗带去见了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还是能分出个好坏的。毕竟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感觉孙蕡确实是一个人才,就把他调任苏州继续做官。

但是仅仅过去6年之后,由于孙蕡为官比较清廉,和当地的官员发生冲突,结果被摆了一道,弹劾孙蕡贪污受贿。距离当初已经过去6年时间,朱元璋又是日理万机,哪还记得这样一个小人物。

于是大笔一挥,把这个人给我发配到辽东。这是明朝人常被发配的地方之一,就好比是清朝的宁古塔。可谓是荒凉无比,来到这里基本上是永无出头之日。

不过发配还算好,毕竟如果到了期限,还是有可能回来了。然而更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在胡惟庸一案结束之后,朝廷当中又发生了蓝玉叛乱的事情。


朱元璋把他剥了皮,填上草之后送到全国各地展览,牵扯进去的有几万人之多。按照道理来说,孙蕡这个芝麻小将,怎么和蓝玉有牵扯?

可不要忘记,他在最早的时候可是做过京官。像蓝玉、胡惟庸这样的人,他也是会经常碰到。虽然孙蕡为官清廉,但是最起码的人情世故还是懂的。他倒是曾经给蓝玉画过一幅肖像画,送到他家中。

结果后来朱元璋抄家的时候,发现了家里面的这幅肖像画,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正是孙蕡。结果这就倒霉了,即使他已经被发配到辽东,单凭这幅画也可以要了他的脑袋。

曾经有人劝他可以写文章上诉,毕竟他的文笔这么好。但是孙蕡早已看淡了仕途,甚至有了求死之心。然而孙蕡在临死之前,还是念了一首诗,诗文曰: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鼓声响了很多声,是催促我赶快上路。如今太阳马上落山,天也要黑了。但是黄泉路上没有客栈,今天晚上我该住在哪里呢?如果没有黄泉二字,可能谁都想不到这是一首临死前的诗吧。


后来这首诗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朱元璋看后气愤不已。立刻把当时的监斩官找来,这么有才华的人,你怎么也不留着?随后为了以儆效尤,把当时监斩的官全部杀了。

其实孙蕡临死前写诗可能是真的,就算说是没有写诗,最起码也是牵扯进了蓝玉一案。但是要说朱元璋杀监斩官,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就算朱元璋再残暴,事情的对错还是拎得非常清楚的。自古以来皇权不可违,如果当时监斩官把他的命留下来了,那么可能最后还是死。


史之策


明朝的一个傍晚,刑场大街上挤满了人,刑台之上跪着一位50多岁的老者,一脸的忧愁与无奈。夕阳如血一般斜照过来,染红了众人,染红了老者。

监斩官抬头看了看夕阳,对老者说:“时辰已到,你可有遗言?”

老者微微抬头,用微弱的声音吟诵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三通鼓响,刽子手举起鬼头大刀往下一落,老者当场身首异处……

被斩首之人就是明朝的翰林典籍孙蕡,这位来自广东顺德的儒雅之士因为受“蓝玉案”牵连,冤死在大刀之下。

孙蕡的《临刑诗》

孙蕡自幼聪敏好学,中年考得进士,后被召入翰林负责编修《洪武正韵》。一介书生本来与世无争,然而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朱元璋时期规模最大的“蓝玉案”爆发后,由于孙蕡曾经帮蓝玉在一幅画上题过字,结果也被牵连进去,被判了死刑。

孙蕡斩首后,朱元璋曾问监斩官孙蕡临死前说了什么?监斩官把孙蕡死前吟诵的诗原原本本的学了一遍,朱元璋听完大怒:“有这么好的诗,怎么不早报来?”于是下令杀了监斩官。

这件事在明朝董谷所写的《碧里杂存》和陈敬所著的《明兴杂记》中均有记载。

明朝的蓝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受牵连而被诛杀者高达1.5万人之多!孙蕡和监斩官也成为这个事件的无辜受害者,依我看来,孙蕡在临刑前除了吟诵《临刑诗》以外,应该还大声喊了一声:“阴公喽!”

五代诗人的《临刑诗》

孙蕡不是第一个在砍头前作诗的人,在五代时期有一位文人叫江为,因为帮人代写降书而遭诛杀,他在临刑的时候也创作了一首《临刑诗》:

街鼓侵人急,西倾日欲斜。

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

江为的诗从意境上来看不如孙蕡,不过人家是原创首发,孙蕡后来创作多少有点抄袭的意思。但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古代行刑不应该是在午时三刻吗?为何江为和孙蕡行刑时间都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以“欲图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开国功臣凉国公蓝玉。同时还将受牵连者1.5万余人,杀戮殆尽。

在这场杀戮中,有一个诗人也牵涉其中。当这个诗人被杀后,朱元璋问行刑官,诗人死前说了什么。当行刑官告诉朱元璋,诗人写了一首诗后,朱元璋竟然将行刑官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剧照)

这个犯人叫孙蕡,广东南海平步人。生于元末乱世,早年蛰居乡里,读书为乐。孙蕡在诗歌上很有天赋,据史书记载,他的诗歌“清圆流丽,如明珠走盘,不能自定”。既有魏晋之风,又朗朗上口,因此极受尊敬和推崇。

洪武三年,建立大明政权的朱元璋,为了能引进更多的栋梁之才,下诏实行科举考试。

孙蕡考中举人,先出任工部织染局使,后调任安徽凤阳虹县簿。

当时,由于新朝初建,受战乱影响,许多地方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孙蕡上任后,做出一了系列安抚流民的政策。流民奔走相告,在外逃荒的,也纷纷归回,务农织麻,安居乐业。

由于政绩斐然,再加上才名在外,因此,孙蕡得到了素有“开国文臣之首”称号的大学士宋濂的举荐,被召为翰林典籍官,参与《洪武正韵》的修撰。

宋濂不光是朱元璋的高级参谋,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因此在朝中颇有影响力。他一向主张“宽仁治国”,反对朱元璋的嗜杀。但是,朱元璋为了确保江山永固,不光实行强权政治,还推行严刑厉法。

因为与朱元璋政见相左,宋濂只得告老还乡。然而,他却还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险被朱元璋处死。幸好太子朱标力保,才改为流放。宋濂年事已高,最终还未走到目的地,就死在途中。

(宋濂和朱元璋)

宋濂举荐起来的孙蕡也受到殃及,被罚筑城墙。

孙蕡个性旷达,并未因为遭受不公而怨声载道。他在修筑城墙时,高声唱起了粤语歌。由于歌句难懂,巡视的官员听不懂,但还是将他带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命他说出唱词。听完后,才知他句句都是忠贞之词,明白他是被冤枉了,所以释放了他。

孙蕡坐了两年冷板凳,到洪武十五年时,才被外放苏州。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不久便被人诬告,被罚到辽东戍边。

这下孙蕡算是回不来了,好在他为人潇洒,并不把这看作不幸。所以,他在辽东时,虽辛苦异常,却还能饮酒作诗,自娱自乐。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自恃开国有功,恣意骄横,这让朱元璋很不满意。不久,便有人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借机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剥皮实草”的酷刑,并抄家灭三族,还将一切与他有牵连的人,都杀戮殆尽。

本来,孙蕡在辽东与此事八竿子打不着。结果,有人在搜查蓝玉党羽,清查蓝玉家产的时候,发现了一幅字画,上面有孙蕡提的字,于是立刻将此事上报了朱元璋。

(孙蕡剧照)

朱元璋想都没想,便把孙蕡处以死罪。

孙蕡的亲友得知后,纷纷为他叫屈,都劝他一定要作文自辩,或可逃得一死。

但孙蕡却非常平静,想想为官多年,官虽不大,却屡遇磨难,早就把人生看淡了,于是他坦然赴死。

不过,孙蕡毕竟是个诗人,就算死到临头,他亦要吟诗一首,才慨然赴死。这首诗是这样的:“鼉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孙蕡处死后,朱元璋问行刑官,孙蕡死前有没有什么话?

行刑官便把孙蕡作的诗,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罢,也起了怜才之意。再说,孙蕡一个小官员,根本不会被蓝玉放在眼里,他怎么可能和蓝玉有深交?所以,朱元璋这样一想,就生了悔意,知道孙蕡受了冤枉。

不过,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他怎么能说自己做错了呢?于是他便迁怒于行刑官,责怪行刑官在行刑之前,为何不来报?言下之意,是行刑官办事不力,于是将行刑官怒而杀之。

(参考史料:《列朝诗集·孙蕡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元璋听到这首诗是非常的恼怒,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哪朱元璋为何因“孙蕡”的一首诗而怒了,其实咱也不是太清楚,咱就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番。

朱元璋是明朝兴起“文字狱”的皇帝,对于一些敏感字非常的痛恨,有些大臣就有因字而丧命或治罪的,更何况“孙蕡”作的诗,有大骂朱皇帝之意,如鼍鼓的鼍,那就是鳄鱼,又名土龙,猪婆龙,猪又同朱。西山日又斜,日乃大明明字的一半,日又斜,可以理解为不正,西山日又斜也可理解为大明江山日子长不了,最后俩句可能是“孙蕡”被冤杀的无助无奈。今夜宿谁家?可能是想变成鬼也要找上朱元璋的意思。这最后一句可能就是给朱皇帝听的。这样一首大骂朱皇帝的诗,朱元璋听了当然会怒了,所以就把在场官员杀了。


夏有凉风61


自打朱标太子死后,年事已高的朱元璋也越来越对武将们不放心了,为了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稳固,他在驾崩前5年,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蓝玉案”。

1393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将包括蓝玉在内的大批文臣武将大肆株连杀戮,许多人被抄家灭族,前后被诛杀超过一万五千人。

而题主所提到的这个犯人,就是被株连的人之一—孙蕡,他因为给蓝玉题了一幅画,这幅画在蓝玉被抄家时搜了出来,结果,他被锦衣卫抓了起来,最后砍了脑袋。

说到孙蕡这个人,他和一般的文臣还不一样,此人性格豪放,颇有魏晋风骨之气,自幼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诗词,他写起诗文来从不打草稿,往往兴致一来,挥笔而成。作为一个从小就志气不凡的人,他从不随便与人交往,而乡间的人也很尊敬他,称他孙先生。

明朝建立后,他逐渐进入官场,在洪武三年就中了进士,但因为性格孤傲,虽经历了20多年官场生涯,最多也只是做到了一个翰林典籍,且经常遭人弹劾,动不动就被贬谪,最后被一路贬到辽东戍边,非常令人郁闷和沮丧。

孙蕡的官场生涯,是一个标准的失败版本。

蓝玉案爆发后,官员们你咬我,我咬你,所谓的谋反乱党竟然抓了几万人,其中1.5万多人被诛杀,而孙蕡因为曾经给蓝玉题了一幅画,也被抓了起来。

最后,孙蕡被认定为蓝玉党羽而被杀头,在临死前,孙蕡几乎是绝望至极,他于是写下一首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在日落之前,军队要鸣金收兵了,但是鼓声三响之后,人们却找不到可以投宿的客栈,只能去黄泉路上栖息了。

这首诗,满满的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这自然是骂给朱元璋听的。

史书记载: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虽然他老了,但还没糊涂,他自然清楚这首诗里蕴含的那些意思,于是就把一帮办案人员和监斩人员找来,进行详细询问。

皇帝亲自召见,询问相关事宜,大家自然不敢怠慢,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原委都说清楚了。

朱元璋一听,大概明白了,这孙蕡,应该是杀错了,他冤死了。

皇帝心理也明白下面这些人都是为他办事的,都是秉承皇帝的意志在全国搜捕“蓝玉余党”,并诛杀之,但是,这件事总是让他很不舒服,甚至有点被打脸的感觉,毕竟,这首诗已经传开了,于是他恼怒道:你们为什么不把这件事第一时间向我禀报?

其实这帮子官员也都蒙了:之前杀了这么多人,不都是照章办事么,反正顺藤摸瓜,一个个杀,这么多人死了,也没见皇帝不悦啊,难不成这事儿还怪我们了?

想是这么想,但是面对皇帝威严,他们只能乖乖地跪在地上听候皇帝发话。

能怎么发话?朱元璋不爽了就要杀人,于是他大手一挥,下令把这些人都拖出去杀头。

孙蕡,死的时候55岁,他写的很多书都散失了,留存至今的只有九卷。


云中史记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有时候一句话的事,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孙蕡(xù),是明朝著名诗人,与赵介、王佐、黄哲、李德等5人,在在南园(今广州市中山图书馆一带)右侧建一座“抗风轩”,创办“南园诗社”,因此别人称他们为“南园五子”。

从唐朝诗人的仕途经历来看,除了贺知章和高适那样能当宰相副宰相的,大都仕途不顺,老孙也是一样。

因为是广东人,没有机会和刘伯温宋濂那样成为从龙之臣,依附了何真领导的岭南割据政权。廖永忠南征,老孙还给谢了投降书。后来,老孙考上进士,做了工部织染局使、虹县主簿等一些小官。

老孙的命运改变,主要发生在南京。朱元璋看他有才能,就让他进了翰林院,让他参与了修撰《洪武正韵》。大概就这个时期,老孙一时糊涂,给大将军蓝玉画了一幅十分英雄威武的画像。

多年后,蓝玉谋反案爆发,和蓝玉有牵连的人全部被抓,老孙也不例外。老孙临死前,吟诵了一首诗,直接害死了监斩官。在《列朝诗集·孙蕡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五羊人。为翰林典籍, 无书不读,诗高古。坐为蓝玉题画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朱元璋认为,孙藚只是为蓝玉画了一张画像就被杀了,这是冤假错案。尤其是孙藚临死前能作出“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这样的好诗,实在是百年难遇的大才。监斩官没有回报孙藚的诗,属于玩忽职守,所以全部判处死刑。

洪武26年,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这么多人,朱元璋不可能挨个审查,所以冤假错案在所难免。老朱杀完人有一丝丝后悔也绝对是真的。当他知道孙藚这样的大诗人被杀,自然是迁怒于监斩官,认为是监斩官的玩忽职守害死了孙藚。

事实上,朱元璋大兴冤狱,必然会有人被冤杀。孙藚之死,朱元璋难辞其咎。

朱元璋并不是第一次和读书人对着干了,江南才女苏坦妹也是稀里糊涂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刘辰《国初事迹》记载了这件事:太祖亲征婺洲,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于市,以绝进献。”

就是说,朱元璋攻克婺源,侄儿朱文正送来美女一枚给他享乐,朱元璋杀了美女,获得了美名。

在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了“江南楚苏”的说法,这名美女就是两个美女中的“苏坦妹”。苏坦妹这样不明不白死了,楚方玉则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当场羞辱朱元璋。

大凡和读书人对着干的皇帝,不管你功绩有多大,不管对对百姓有多好,始终都没有什么好名声。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人。


历史知事


大明王朝的蓝玉一案,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的有15000多人。

蓝玉犯的是谋反叛逆罪,按照明朝法律应该千刀万剐、碎尸万段、凌迟处死。考虑蓝玉的女儿是自己儿子蜀王的妃子,朱元璋从宽处理,将蓝玉剥皮处死。

刽子手用心实行刑罚,把蓝玉整张人皮剥离下来,保留了全皮。朱元璋命人在这张人皮中填满软草,送到蜀王府、交给蓝玉女儿,算是留做纪念。

官员在搜查蓝玉府邸的时候,发现一张书画,画的落款是孙蕡,朱元璋彻查孙蕡。

孙蕡,是一个标准的岭南才子: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博览群书、文思泉涌。

他写的诗歌写得非常漂亮,被推为“岭南诗宗”。

孙蕡看出元朝即将覆灭、明朝统一只是早迟事情。1368年,朱元璋的大将南下征伐广东。孙蕡劝导广东地方官员何真顺应时势,及早投降明朝。孙蕡还为何真起草降表。

孙蕡跟随何真归顺明朝后,被任命为教育官员。

1370年,孙蕡参加明朝科举考试,成为新科进士。后来,孙蕡成为明朝官员。

朱元璋对大臣管束很严,官员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孙蕡虽然谨小慎微,但在短短几年仕途中,还是两次犯错。

第一次犯错被罚去修建京师望都门的城墙,他在劳动的时候,经常放声高唱粤语诗歌,朱元璋很享受,特赦了孙蕡。

第二次又犯了错,孙蕡被罚到辽东保卫边疆。

1393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蓝玉余党,56岁的孙蕡也被抓获归案。

孙蕡之所以被抓,就是向蓝玉赠送了那幅书画。牵涉到蓝玉大案的罪犯没有申诉机会,孙蕡被判处死刑。

刑场上,孙蕡感叹不已,即兴作诗一首: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翻译成白话文是:在接连三次紧急的鼓声中,西边山上,夕阳西下。通往黄泉的道路上没有旅馆客房,今天夜里,将在哪里住宿。

这首诗确实是一首咏叹的情诗,可是有人牵强附会,曲解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有人向朱元璋报告,孙蕡临死之前,吟唱一首诗歌,并把诗歌内容呈给朱元璋。

看完诗歌,朱元璋龙颜大怒,责问监斩官:有这样的好诗,你为什么不上奏?

朱元璋痛心不已,追责在场官员。于是,下发一道圣旨,将当时在刑场的所有官员全部处死。

这些官员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人头落地,被送上了黄泉路。

朱元璋诛杀了在场所有官员,一方面明示天下,明太祖爱惜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杀人灭口,让那首诗歌不再流传,不能让自己背上“滥杀功臣”的恶名。


岳飞的飞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纵观中国数十个大一统的王朝,完全白手起家,没有借助任何先辈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也只有汉的刘邦和明的朱元璋。



朱元璋一个放羊出身的小贫农,凭借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超强的领导能力在元末的那场动乱笼络了刘伯温、李善长、蓝玉、常遇春、汤和、徐达、李文忠、冯胜等一大批精英分子,最终强势崛起,在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强大的敌人后,得以建立继唐朝之后又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



而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朱元璋更是励精图治,利用自己的能力将大明打造成了如同铁桶一般。在中央他罢废除中书省,罢宰相,加强了皇权。在地方他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者相互钳制,借此中央加强了地方的控制。



在吏治上,朱元璋在位31年,先后发起了6次大规模肃贪行动,诛杀贪官污吏15万余人。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先在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从而贪污公款,朱元璋发现后各地衙门掌印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收取贿银万两替换死囚,开济被满门抄斩。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利用职权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23万两,王志被斩首。



当然朱元璋虽然对官员狠,但对百姓却丝毫不差。他是历朝历代对百姓最好的皇帝,朱元璋公开发布诏书,鼓励百姓上访,并赐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而且为了让百姓的冤情得到彻底的解决,朱元璋还在京城的午门之下设立了“登闻鼓”,若百姓有冤得不到申述,可直接敲登闻鼓告御状。



同时朱元璋还十分在意与民休息,他鼓励民间的百姓去开垦田地,如朱元璋在1370年下令只要在北方郡县开垦荒地,无论多少亩都全部免税三年,同时朱元璋还赐予了垦荒者耕牛、农具和种子等必需品。且对于民间朱元璋也颁布了多次蠲免赋税的诏书,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在全国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可以说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最终让整个民间从元末那个乱世以最短的时间恢复到了曾经繁荣的景象。当然朱元璋虽称的上是中国历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但是至今人们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可以算得上是毁誉参半的。而大多数人认为朱元璋坏的地方就是“过于滥杀”,毕竟仅仅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牵连而死就多达数万人,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太过于“贪”杀。



而为了证明朱元璋的确很滥杀,于是自清之后出现了越来越多可以反映出朱元璋滥杀的传说,比如火烧庆功楼、表笺之祸、剥皮揎草、逆臣录等等。而题主所问的“犯人临终前吟诵了一首诗,朱元璋听后就将在场官员全部处死。”就是一个用来反映朱元璋滥杀的传说。当然这个传说并不是如同题主所说的朱元璋将在场的官员全部处死,而只是将监斩官处死。



该典故出自《列朝诗集·孙蕡传》,据书中记: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五羊人。为翰林典籍, 无书不读,诗高古。坐为蓝玉题画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在当年孙蕡因曾为蓝玉画过肖像话,于是被牵连到后来的蓝玉案中,因此被朱元璋下令斩首。而显然孙蕡是无辜的,毕竟以他在往日的作为,一心只想做个清官,而且在京城也只是呆了不到数年的时间,做的还是一个工部的七品小官,无论如何他也没有能力去参加所谓的叛乱,再加上“蓝玉案” 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所以无辜的孙蕡在临死前就吟诵了一首临时想出的诗句“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可以说这首绝笔诗写的情深意切,诗中“急、又、无”等词无不在向人预示着孙蕡的悲凉,也让人为孙蕡的无辜送命而感到十分的惋惜。那三声急促的鼓声似乎让人觉的心痛无比,而那西斜的太阳更是给人平添忧思。想想看黄泉路上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何等的悲凉,又是何等的无奈。



最后在孙蕡死后不久,朱元璋就在锦衣卫的通报下知晓了这首诗的存在。而从这首诗中,朱元璋似乎知晓了自己杀错人了,再想想往日孙蕡的所作所为,再看看此时这首悲凉的诗。朱元璋那是万分后悔杀掉孙蕡,只是可惜“人死不能复生”,无论朱元璋是何等的惋惜,孙蕡也回不来了。



但是朱元璋想想却似乎对此久久不能忘怀,他在想如果在孙蕡死前得到了这首诗,他肯定就不会让他死的。于是在想到这里后,就下令将当时监斩的指挥诏了过来。在他来了之后,朱元璋就大声责问他“有这样的事,你为何不汇报”,但是显然这个责问还是消除不了朱元璋的火气,他越想越气,最终以失职的罪名将监斩的指挥斩首示众。



当然以上的传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毕竟在明朝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记载。而且似乎这个典故只是在清初钱谦益所编修的《列朝诗集》中出现过,所以到底是真还是假不得而知。但是个人觉得这似乎不存在的,毕竟即使朱元璋真的觉得孙蕡冤枉的,他也不会让别人知道。



而如果杀掉这位监斩官,不就是在向世人证明他朱元璋杀错了人了吗?要知道孙蕡牵连的案子可是蓝玉案,之所以会让孙蕡这些人开刀,朱元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下不敢再反他,如果此时他承认杀错人,不就等于向天下昭示他的昏庸和无能吗?这可能吗?


澳古说历史


因为他得了便宜又卖乖!

蓝玉,朱元璋拜把子兄弟常遇春的小舅子,玩世不恭却敢打敢拼,很早就随着常遇春东拼西杀。而每次打完仗,他又能把一些战场经验“汇总”,所以,年龄虽不大,但指挥战斗经验丰富。

常遇春呢!也就极力向朱元璋推荐蓝玉。

朱元璋看到蓝玉的能力后,委以重任。蓝玉也争气,几场大捷下来,连克云南贵洲四川。后又北上大破元军,乐得朱元璋常常看到捷报后惊案而起。

江山打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

但是,打下这片江山耗尽了他的半生岁月,便早早立了朱标为大子,蓝玉、常遇春等这些老一辈少一辈的开国大将自然就成了太子派。可惜!朱标却英年早逝,而他早早的离世,悲剧就上演了。

朱标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任。

但朱允炆由于年龄太小,十年八年不能君临天下。

而朱元璋已进幕年,他见原太子派的那套武将集团班子骄横跋扈,竟然不听朱允炆使唤,处,还处处挤压朱允炆。便产生了除掉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意思呢!也是防止将来朱允炆是镇不住这些功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丢了。

尤其是蓝玉,成了他心头大患。

蓝玉在屡立功勋之后变得骄横了起来,更有功高镇主不服天朝管之嫌,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也包括朱允炆。

更严重的是在北伐北元的时候,蓝玉在朱元璋心中已是极其狂妄之徒和谋取自己江山的人了。

伐北元的时候,当蓝玉率军抵达一个关隘的时候,守关的明军为询问详情,晚了几个时晨没有及时开门,蓝玉竟命令士兵发起攻击,破门后还杀了主将,而这个主将也是立过功劳的人,还与朱元璋是结拜兄弟。

打败北元之后,俘虏的元朝皇帝的妃子被朱元璋看中,可是军中传说竟被蓝玉办了,至使元妃羞愧自杀,虽是传闻。但朱元璋还是把这笔账记在了蓝玉头上。

据野史还有一事,蓝玉有一次与朱元璋争执,竞在殿上拂袖而去,而身后竟随其而去二十几个开国元勋。

由此,震惊历史的蓝玉案终于发生了。

(在案发之前,那二十几名功臣在庆功楼上被一炮炸得尸首无存,其中就有常遇春)。

朱元璋借口蓝玉图谋造反下旨将其斩杀,侏连九族达三千多人,然后接连又杀了一大批功臣。当时被株连的,不明底细的多达1万多人,被冤枉的与蓝玉没瓜葛人更是不计其数,基本都是随自己打天下的集团哥兄弟。

其中有一个名叫孙蕡的文官,学识渊博(其实与蓝玉并无私交,只是与常遇春、胡惟庸(胡大海)交往密切),便被株连。临死前,写了一篇笔录,怒斥朱元璋所谓的蓝玉、胡惟庸案,就是卸磨杀驴。

并在临刑前,写下了一首诗;

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这首诗比喻的是军队夜晚收兵的鼓声,鼓声奏完之后,没人安排这些打仗士兵的去处,士兵更找不到可以栖息的住所,没办法,只有走向了黄泉路。

整首诗的含义就是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这首诗,不知道被谁写了无数篇,贴在了京城大街小巷

也由此诗的内容,朱元璋杀功臣的实际用意暴露无疑,因为百姓围观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如雪片一样传遍大江南北。

等到朱元璋知道信儿以后,天下的老百姓早就都知道了,把朱元璋弄得狼狈不堪。

因此朱元璋十分愤怒,就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孙蕡竟让他名声尽丧。

为了“表明自己是一时糊涂,听信了小人之言”,这个狠毒的君王开始用“心计”祸水东引,将错杀无辜的罪过丢给了帮助自已的“属下”。下令将参予审讯、抓捕、量刑的所有官员及监斩官在一日之内全部斩首,而之前和杀这些官负的刀斧手在行刑后全部发配。

后来被处死的这些人据说都没经过“审理”。

可笑的是,

很多监斩官在监斩蓝玉案的人时被当场斩首,稀里糊涂脑袋就搬了家,连顿断头饭都没吃着,据说刑场上刀斧手吓跑了一批又一批。

有一个捕头去茅厕,人刚蹲下,就被拉出去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