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巩县青龙山发现两处古代摩崖石刻


3月29日星期六,我们一行7人到青龙山考察观光,沿途山花盛开,春意盎然,一天时间,披荆斩棘,艰难攀登,有三大文物发现:

·

一、清嘉庆影如松和尚墓碑。其碑发现地点在青龙沟西侧一片桃林中,附近有废弃的民居。碑高约120厘米,宽约60厘米,立碑时间为嘉庆三年十一月十三日。碑首横书“流芳百代”四字,碑文主行楷书“圆寂恩师上影下如松公和尚斍靈(觉灵)”十四字,下部两侧刻有其徒、徒侄、徒孙、徒侄孙、徒曾孙、徒曾侄孙共十人的名字。我们觉得,此碑对研究慈云寺的历史应有一定的价值。

影如松和尚墓碑



二、“云台山”摩崖石刻。此石刻位于青龙沟西侧焦金岭(记音)半腰的山石之上,海拔估计在600米左右。它仅有“云台山”三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字体古朴浑厚,大部被浮土遮掩。这里为何刻“云台山”三字?我们猜测可能青龙山古时也叫云台山,或者这一段山体叫云台山,也可能指青龙山的北方有云台山。

“云台山”摩崖石刻



三、“城南青龙山”摩崖石刻。这处摩崖文字刻在山石略呈三角形的自然平面上,在第一块石刻的南面,且位置更高,两者相距二三十米。它共有八个字:“鞏邑城南青龍山上”,并刻有长约115厘米,宽约40厘米的长方形边框。方框标准,字体严整,有较高的书法、雕刻功力。刻文郑重其事地将青龙山和巩邑、县城连在一起,表明其方位,肯定包含有相当的深意。

·

“城南青龙山”摩崖石刻



两处石刻均没有明确的年代,不过根据文字内容和风雨剥蚀的程度,可以归属于古代的范畴,至少是清代,或清代以前。石刻没有标明创作者,我们认为这决不是某一个人的随意作品,而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谁愿意平白无故来这山崖上耗费精力呢?我们推测,除这两处之外,周围可能还会有其他石刻相呼应,以“城南青龙山”石刻为中心,其东面、西面、南面(北面已发现“云台山”了),有待进一步查证。另外,这两处摩崖石刻和慈云寺有没有直接关系,与后寺河水库“空寂和尚之塔”摩崖石刻有共同之处吗?以上诸多问题,敬请专家学者探讨,相信能够给出最终答案。

发现者石刻前留念

发现者:张周、张海长、王秀兰、范庚、阎茂通、王呼兰、阎兴业。



来到石人峰


青龙山挡风墙


寻幽探胜


(这是2014年写的)

阎兴业 华树世家

作者 阎兴业


阎兴业 1943 年生,男,河南省巩义市人,自考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教书近 40 年,曾任初中校长、高中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桃李遍天下。喜欢登山、旅游、摄影、诗文创作,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系中华诗词学会、河南诗词学会、河南省杜甫研究会会员,担任河洛文化发展研究会、杜甫故里诗词学会、巩义市民俗研究会理事,《诗圣吟风》、《河洛姓氏》编辑。被聘为中央社会文献出版社副社长、中央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擅常古典诗词,其作品被收入《中国作家全集》、《中华国学人物志》、《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诗词》、《诗词国际》等 50 多种国家正式出版的书刊上,获国学文化大师、当代诗词人民艺术家、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等称号。其散文、摄影作品登载在《郑州日报》、《中原文史》、《古都郑州》、《中岳独秀青龙山》等十几种报刊图书上。最近主编出版了《巩义阎氏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