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我在全美最富艺术学府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其实,知识所蕴含的“广度”远远不止于学术体系之内,它还包含有人生经验所积攒的丰厚阅历,与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认知世界的角度与深度。

世界丰富多彩,康石石希望能够为艺术留学生推开更为宽阔的大门,让艺术留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能够于康石石公众号汇合交织:你能在伦敦租到高性价比的住房,就能帮助经济并不充裕的家庭前往伦敦留学;你了解UCL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了解AA的授课方向,就能够给不知何为A校B校的学生指引方向;自己当年年轻吃过的亏,上过的当,后人如何避免...

所以,康石石将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经验,为艺术留学生&预备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能想象吗?我本科是学环艺的——对,就是那个传闻中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会的专业

说起来都是泪,本来想学动画,但当时国内动画专业处于刚起步阶段,能选择的院校少之又少,误打误撞之下就进了环艺,本想借此学习一下3D建模技术,结果发现学校还不教软件,想学只能自学or课外报班。

即便是这样,我终究还是进入了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工业设计。对,就是那个全美最有钱的艺术院校。至于为什么从动画转到工业,嘿嘿,这是一个有点长的故事,说起来可能要绕地球三圈,所以,需要你多花一点耐心:


1 这都能出国?那我也行


国内的部分艺术学科,设立初衷完全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高速发展下的现存问题,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不少学科依然默守陈规。我时常怀疑,我只是花四年时间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拿了一个本科文凭。

凭借自学以及课外培训班的积累,不夸张的说,不管软件还是绘画,我的水平已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专业学生。但当时是万万没想过出国的,怎么说呢,就是觉得很遥远,好像与自己毫无关系,然而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神奇。

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一个就读于ACCD 娱乐设计的学生,怀着万分敬仰之情看了他的作品,果然给我造成了非常大的视觉冲击——就这种画图水平也能上ACCD?那我也行


个人作品

因此,接下来我需要面对的就是两个最为棘手的问题:

英语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从根本上没想过出国的原因——英语实在是太烂了

当时我的英语水平大概仅限于26个英文字母吧,但想上美国名校,你的托福成绩至少得80分。80分啊!这是什么概念,这简直需要勇闯夺命岛的魄力啊。为此,我放弃了每天三个小时的画画时间,将全部时间投入于英语的学习。在刷了三次托福成绩后,终于刷到了81分!真是把自己感动坏了。

两次作品集筹备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第一次的失败——不管技能、色彩、还是造型,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国内对绘画的传统认知。包括很多具有艺术气质的国内大师开设的手绘班,侧重点更偏向于绘画技术,更信赖自己手上的功夫,对很多软件有一种自我保护式的排斥,在用绘画讲故事的能力上也稍显不足。

因此,第二次便对作品集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调整:

首先,你需要明白作品集是个什么东西,它需要哪些具体流程,这些流程需要怎样展现。同时要有能自洽的逻辑,有故事性,而不是只好看就完了。说起来很简单,但由于当时信息的不对等(如果当时有康石石.......),这些真的是要考自己一点一点去摸索和调整,为此,还错过了ACCD的申请时间。

但总算,没错过SCAD。至于后来转入工业设计,原因很简单,认清了自己——工业设计那种对机械、结构的探求更适合我,也更能满足我制作机器人的梦想。


个人作品

2 技术+概念,是设计师的两条腿

留学前,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些争论:技术和概念哪个更重要?

但在萨凡纳,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对工业设计而言,技术和概念并无高下之分,在学生阶段,国外院校确实更看重同学们的概念表达,但是对于一名成熟的设计师来说,概念和技术就像一个设计师的两条腿,缺了哪个都有失平衡。

巧的是,我这两条腿,还都挺长

1. 概念设计

在我看来,要想培养概念思维,首先要涉猎广泛,尽量避免只局限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以我为例,环艺、动画等专业的背景,都让我在工业设计上有了更多不同看待问题的触角;

第二,多看一些科普类知识,最好是有图像的。不要求完全理解,但至少做到对该知识有了解的程度,这样其实在无形中,就帮助自己在脑中建立了一个素材库;

其次,要有一定的手绘基础,最起码三维结构和透视是正确的,不然很多概念只能停留在思维阶段,无形中丧失了很多在实践中触发新灵感的机会。

个人作品

2. 软件学习

在萨凡纳,除了必修课,还有一定比例的选修,这其中有非常多不同专业、种类的软件课,可供同学们进行选择。在这给那些想要学习3D软件的同学,提供一点软件学习的建议:

Maya:非常全面的软件,不只是光建模,建模方式主要以polygon(多边形)来建模,做精度越高的模型和动画对电脑的配置就越高。

Rhinoceros 3D:犀牛的建模方式是根据数学公式来进行运算,曲面平滑度较高,基本任何造型都可以实现,但也正因如此,如果对结构和造型不了解,很容易在结构逻辑上产生错误,因此,更适合同学们在概念发散阶段进行一些想法尝试。

SolidWorks:不同于犀牛面片式的结构,SolidWorks模型的结构是完全实心的,

这种完全真实的结构,让建出的模型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更适合于将概念落地的成品模型。


Zbrush 个人作品

3 走不出的工业“困境”

最后,谈一点国内目前的工业设计环境吧:

很多人之所以总会有国外产品比国内好的认知,其实不能把原因简单归类于我们的技术水平不够,或者说概念设计不强,而是因为我们现阶段缺乏的,是一条完整的工业设计产业链条。以国内为例,现在的行业模式更多的是国外给你一张图纸,包括三视图和大致的尺寸,国内更多只是负责生产。但对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来说,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到最后每一个环节材料的把控,这都属于前期设计阶段应该考虑的部分。在这一部分,目前国内正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

因此,当夏老师有意向拉我入伙指引我走上一名作品集导师的道路时,我便义无反顾地答应了。说起来,夏老师还是我在萨凡纳工业设计系的老师和引路人,当时在课堂上,夏老师曾展示过自己的作品集,其中我竟然发现了我最最爱的高达!当时就认定了——自己人,自己人。

solidworks 个人作品

说起来,我这半生为了一个机械梦想走了很多弯路,从求而不得、辗转反侧,到略有所成,能和你侃侃而谈,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路上有奇遇、有荆棘,但我庆幸于自己敢想、敢做,到如今,竟还有了一点能与你分享的感悟和经验所得。

至于那个鲜为人知的机械梦想?算了,讲个故事吧:

小时候,我爸总是很忙,经常很久才难得回来一趟,印象中最开心的时刻就是他会从日本带回来的四驱车和变形金刚,因为只有那个时候,他会一直坐在我身边陪我拼完,那种幸福感我一直记得,也打算用尽一生去回味。也许这看起来有些幼稚,但我从来没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希望你也是。

如果你也曾不甘心,并且还有一点想再坚持一下的勇气,可关注公众号康石石公众号:kang-shishi与康石石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