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冯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

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当今中国大陆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9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位于韩姓之后,曹姓之前。

源出有三:

一、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二、出自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三、外族改性

1.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2.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3.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

。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迁徙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

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涉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 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颖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 师古的河间冯姓。

唐宋时期,冯姓已经播散到了黄河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29%。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 于四川和河南,这两省冯姓大约占全国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这四省的冯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 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 长略高,600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加了12万。冯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广东这三省冯姓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 布于山西、江苏、江西、河北、四川,这五省的冯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 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的0.9%,减少了一半。其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 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粤、晋五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分布

当代冯姓的人口已达860多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增道860万,增长了十几倍, 冯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冯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南、河北三省,大 约占冯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四川、山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1%的冯姓人口。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冯姓总人口的12%。 全国形成了广东、晋冀豫、鲁苏三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 的回迁,已经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冯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桂大部、海南、贵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肃东部、晋陕、鲁皖苏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端、黑吉东端、新疆西北 端,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3%,居住了大约 71%的冯姓人群。

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东部、山东东端、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端和南端、云南北部和东部、贵湘大部、广西北端、湖北南部、赣浙闽大 部、广东东端、皖苏南端、上海,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5%,居住了大约26%的冯姓人群。

姓氏名望

冯姓古代名人

冯驩:齐国,食客,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冯唐:西汉,赵国中丘官吏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年已老。曾在文帝前为云中守魏尚辩解,指出“赏轻罚重”之失,文帝乃复以魏尚为云中守,并任他为车骑都尉。景帝时任楚相。

冯异:东汉,颍川父城将军,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

冯跋:十六国,长乐信都北燕太祖西燕将军冯安之子,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改元太平,史称北燕。冯跋为北燕太祖,是胡化的汉人。

冯道:五代,瀛州景城官吏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冯延巳:五代十国,广陵词人、官吏南唐著名词人,曾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亦是后主李煜之师。

冯京:北宋,鄂州江夏官吏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赠司徒,谥曰文简。

冯国用:明朝,濠州定远将军明朝开国大将,好读书,通兵法,初结寨自保,后归朱元璋,渡江后掌亲兵,以战功累擢亲军指挥使,在攻打浙江绍兴之役中,以暴疾死于军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

冯梦龙:明朝,苏州长洲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冯姓近代名人

冯子材:广西钦州,将军,爱国名将,历经太平天国、中法战争,累官至太子少保。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冯云山:太平天国,广东花县将军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封南王。

冯国璋:清末民初,河北沧州总统清光绪时期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后成为直系军阀,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