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50岁以上农民,仍要硬着头皮继续打工?听听老农怎么说

最近有网友在网上问,为什么很多50多岁,上了年纪的农民还想外出打工?还要继续硬着头皮到工地上去上班?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前几天,父亲把家里的零散农活干完了,决定跟着邻居去外地打工。今年7月份的时候,父亲刚刚过完60大寿。所以说这很符合上面问题中超过了50多岁上了年纪的农民工还要外出打工这个身份界定。邻居自己所在的工厂,不招收60岁以上年纪的农民工。所以,他只好带着父亲在城市里转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一家工厂,是专门做油烟机管道的,肯接纳像父亲这样已经年满60岁的农民。这家工厂分白班和夜班,每个班次12个小时。白班一小时是11元,晚班一小时是13元。每个月的白班和夜班次数各半,如果整月都不休息的话,一个月能挣到4000块钱左右。

要知道在中国有将近3亿的农民工,其中有一半以上人都在40岁以上。在这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很多人都像父亲一样,已经年满60周岁了,但是他们仍然选择外出打工,硬着头皮继续干。用我父亲的话说,不干又能怎么办呢?这是一句听起来非常心酸而又无奈的话语。我们当然是不希望他继续干下去,但是从他的观点和角度来讲,认为自己还能动,还不需要家人照顾,所以能挣一点是一点,既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也可以为自己以后养老攒一点金钱。

所以,很多50岁,60岁甚至70岁的农民仍然坚持外出打工,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给自己挣养老钱

中国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为主,虽然现在有了农村养老保险,但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完全负担农民的养老。而现在生活压力很大,子女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所以很多老年人为了让自己的晚年能够过得更加舒心一点,只要现在还能够劳动,都会坚持外出打工。跟我父亲的心态一样,他们大多想着能多挣一块钱是一块钱,能多攒一块钱是一块钱。毕竟每挣的一块钱都有可能是他以后养老的救命钱,也可以为儿女减轻不小的负担。

第二,农村种地不挣钱只能打工

对于很多50多岁的农民来讲,虽然经历体力方面可能比不上三四十岁年轻人,但他们仍然是一个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要承担背负一个家庭继续前进的重担。因为很多50多岁的农民,可能上面还有七八十岁父母,下面有已经成家或没有成家的儿女,仍然是上有老下有小。但是现在在农村里种地又挣不到钱,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外出打工,通过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来获取微薄的工资。但即使这样也比在农村种地挣得多。毕竟每个月能有固定的收入,不管是2000块钱也好,还是3000块也好,总比在农村辛苦种地一年,到头来还要欠农资店肥料钱来的好。这也是很多上了年纪,农民仍然坚持外出打工的原因之一。

第三,打工挣钱给子女留家产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父母要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要把最好的都留给子女。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认为留在农村没有任何出路,所以大部分子女的选择来到城市中生活定居打拼。但是在城市里面日子也并不好过,毕竟消费水平以及生活压力都很大。上了年纪的农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所以他们也希望尽可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给子女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帮他们一把。在我父辈的心目中,他们已经老了,没有太多的追求和想法,只希望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够多挣一点钱,给子女后辈多积攒一点家底,让他们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老话说的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有当你处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才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关爱。

第四,农民外出打工是无奈之下的现实选择

像父辈这样五十多岁六十岁年纪的农民他们没有上过多少学,没有太多的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耕作,从事最辛苦的农业种植活动,依靠出卖苦力来换取一家人的口粮。在原本的设想中,可能他们认为自己将会种一辈子地,直到老死。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太快,现在在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土地大片荒芜,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又低,农民种地挣不到钱,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来到城市里面打工。可以说,他们很大情况下不像年轻人那样主动来城市里打工,而是被动选择,无奈之下只能在城市里面寻求一个就业机会,让自己让家人更好的生活下去。

总的来说,像我父亲这样种了一辈子地,但临到老了之后,却要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农村,来城市里面打拼,每天要上12个小时以上的班,换取3000多块钱的月工资的农民工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已经上了年纪,至少在50岁60岁往上。不管被动还是主动,为了生活,他们都只能如此选择。

现在有很多50岁以上年纪的农民外出打工,对此你怎么看的?您觉得现在农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欢迎您的下面留言评论,说说您的观点和想法,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