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网红疯狂带货的背后 食品安全引发高度关注

“十秒卖出上万件产品,2小时销售额2.67亿元……”

当前,各大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网红”凭借强大的“带货”能力,成为各路商家不断追捧的“宠儿”。

随着互联网销售形式不断出新,出现的一些现场直播、网红代言等电商新业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网红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10月17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杨红灿表示,将对网红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重拳出击,“刷单”“假评论”等违法行为将受到查处。

网红,说到底是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性进行广告宣传,一些食品,餐饮品牌在网络推广中,借由口口相传、人人转发而获得迅速传播,很多不知名的商家和商品,往往能异军突起,收到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但是,一些商家揣着赚一笔是一笔的思想,把价格定得虚高,却不太重视商品质量。”杨红灿指出,一些网红食品,尤其是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西药成分事件偶有发生,群众反映强烈。

浙江台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网络排查时发现,辖区内一家网店销售的保健食品中高频次出现具有降血糖治疗效果的宣传。稽查人员以消费者的名义,从这家网店购买了店内正在销售的所有可疑商品后发现,这家店内所售保健食品不仅国食健字的批准编号是假的,在将这批商品送往专业检测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分析后,被检测的19个样品里有14个样品被检出含有西药成分。

而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作为食品,不得添加药品;同时,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中也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表述。

据新华社报道,《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加入淘宝直播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180%,2018年淘宝直播平台“带货”超千亿元,同比增速近400%。除淘宝外,当前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带货”同样如火如荼。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当前不乏“网红”与商家合作进行良性“带货”,但部分“网红”“带货”背后存在不少“坑”,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据调查,“网红”“带货”存在虚假宣传泛滥,产品质量不过关、直播数据造假成灾,暗藏灰色产业链、付款方式随意,退换货维权难等几大“坑”。此外,专家还表示,部分商家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卖出一批劣质产品后便会将产品下架,以防消费者“找上门”,同样给维权造成困难。

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三部门将在全国联合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杨红灿表示,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将对利用网络、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电视购物栏目等渠道实施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出击。

专项行动将高度关注“网红”食品信息,梳理违法犯罪线索。要求电商第三方平台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并对“刷单”“假评论”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专项以食品安全为根本原则,对那些受众广泛的食品,进行重点排查,一旦发现不合格食品立即进行立案查处,绝不手软。

此外,杨红灿表示,有关部门会依法对处罚信息向社会公开,对有问题、有隐患的食品予以及时曝光。“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心中有数,放心安全地享用美味。”

在严查“网红带货”中的食品安全的同时,网红带货的数据造假也值得被重视起来。

近日,微博和微信都被某公司控诉某MCN微博数据造假的事件刷屏了:

一群“深圳创业青年”打造了一款科技产品。为实现推广和带货的目的,其公司通过某文化公司在微博上做宣传推广。在推广视频播出后,从阅读数、点赞数和评论来看,数据都相当满意。但转换结果却是:进店的流量近乎为0,成交数为0。

文中说到,作为微博领域流量的头部机构,手持这么多的微博大号,一条微博几十万的价格,实际的转化率却几乎为零。

10月17日,针对被质疑的报道,涉事文化公司发布公告称,该文恶意捏造其不实言论,情节十分严重,严重侵害其名誉,使其声誉和商誉均受到严重影响,已构成诽谤。

根据文化公司方面的声明,合计合作款项47500元对方已经支付,且并未承诺保证任何关于转化率的问题,投放效果取决于产品、内容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认为并无负责。

有网友表示整件事就是一个做产品的骗子,妄图用新媒体来骗人,结果却被新媒体骗子先骗了的故事。而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刷数据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一个客观存在,大部分做电商的要刷单刷评论,做APP的要刷下载量刷排行刷评论,做投放的要刷曝光阅读互动播放量等等。不管是哪一种,都早已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群控、机刷、人工刷···钱给到位了,要什么姿势的都有。

在利益驱使下,越来越多MCN选择在数据中掺假,且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现在的刷量,已经不仅仅是纯依靠脚本,真人和脚本结合、智能控制波峰波谷、通过AI生成更接近真人的评论都已经成为现实。

刷量杜绝之日,或许仍然遥遥无期。

文丨天荣 来源丨东方网·纵相新闻 、综合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