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梦幻之星V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柯隆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关于这个问题小姐姐先给大家透漏三点原因,然后咱们再详细解说。



1,张廷玉身为文臣,不像年羹尧和隆科多一样拥有实权,手握重兵。

2,张廷玉之父是雍正的师傅,在身份上,张廷玉算的上为亲信之人。

3,张廷玉自身勤勤恳恳,对雍正忠心耿耿,又不恃宠而骄。



从康熙在世时,张廷玉就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开始崭露头角了,到了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更是深受重用,还曾被雍正立诏宣布死后可以享有太庙,是清朝唯一一个可以拥有自己太庙的汉人,由此可见他的受宠程度了。至于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受皇帝宠信?其实,张廷玉自己已经有答案了。


张廷玉曾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雍正皇帝相中他,并对他寄予厚望的原因:一,“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有才干,其实就是指张廷玉学识渊博,气度不凡,有谋略,有才干;二张廷玉为张英之子,而张英曾教习雍正四书五经,为其师傅,所以,张英对雍正来说是一个可以为之重用的难得的贴己之人。而雍正能登基为帝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登基后的雍正就开始大力扶植自己的势力,培养亲信,而在这时,张廷玉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总的来说,张廷玉后来能步步高升,并一度成为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全是赖于雍正的一手栽培。


(张廷玉剧照)

尽管张廷玉深受重用,但并没有因此恃宠而骄,作出不恰当的举动来,这一点从雍正对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雍正可是在九子夺嫡中获的胜利的那一个,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使用的手段都相当残酷,可以说是一个杀伐决断,心狠手辣之人,眼中也是容不得半点沙子,在这样一个人的手底下讨生活,可以说容易也可以说不容易。一方面,雍正对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还是不错的,看初期的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待遇;另一方面,雍正眼里又容不得沙子,是不可能允许有功高震主的人出现的。看隆科多和年羹尧后来的境况。


(年羹尧剧照)

而张廷玉这个人,雍正却对其十分的好,要不然也不会在临终前选派他辅佐新帝。据史料记载,雍正帝在临终前,命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顾命大臣在古代是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也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其权势应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而能被选中做“顾命大臣”的人,才能、品德一般都是文官中的翘楚,做事也都比较小心谨慎。除此之外,雍正还留下遗诏许张廷玉在百年之后配享有太庙。

再对比下年羹尧和隆科多,他们虽然都是辅佐雍正登基为帝的肱骨之臣,可后来却仗着自己是有功之臣而为非作歹,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况且他们手里还把有重兵,雍正皇帝自身疑心也比较重,他们两个还不知道收敛自己。

所以他们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雍正的皇权,还有就是他们跟随雍正多年,知道他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雍正就杀了他们灭口。


小姐姐讲史


在雍正眼里,年羹尧、隆科多与张廷玉是不同作用的棋子,有些棋子用完必须得弃,否则,留在棋盘上会碍手碍脚;有些棋子用起来顺手,而且没有副作用,所以可以继续留在棋盘。

年羹尧的万丈深渊

年羹尧很早就是胤禛的门人,他年纪轻轻就能成为四川巡抚,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胤禛的运作。然而,年羹尧这位年轻的巡抚却不是很安分,对胤禛这位主子也没有做到忠心不二。

他在四川期间,时刻关注着夺嫡之事,可能是对胤禛继位没有信心,于是开始多方下注,居然与三爷的门人孟光祖搅和到一起。没有哪个领导希望看到自己的属下与其竞争对手通“关节”,事发后,胤禛大怒,但鉴于时局,在敲打后还是原谅了他,但这次事件也成了君臣不合的预演。

在雍正继位时,年羹尧功不可没,成功牵制了胤禵。

青海之战后,年羹尧成了朝廷炙手可热的明星。雍正多次强调年羹尧是“朕的恩人”,并相约永不负,还希望能树立一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

言犹在耳,两人的关系却急转直下,翻脸起来比翻书还快。这场君臣冲突,由三个原因酿成:

第一,许多朝廷大员,皆出自年羹尧门下。

雍正继位之初,曾对封疆大吏进行大规模洗牌,而年羹尧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换言之,他干涉了雍正的人事权。

陕西的范时捷、直隶的李维均、江苏的何天培都由年羹尧举荐,四川、甘肃的人事也是他主导的。封疆大吏的人事任免权,向来都是皇帝专属。年羹尧强势介入,必会引起冲突。

二,西北之王,割据一方。

青海之战,年羹尧已经成了西北的“土皇帝”。他是抚远大将军,统领十几万士兵。同时,他还兼任着川陕总督,其权势甚至可以媲美吴三桂等藩王。

为了让年羹尧安心打仗,雍正还将西北的人事权也下方给他,因而出现“年选”。

在打仗时,雍正可以迁就。仗打完了,年羹尧如果继续独霸一方,就会与朝廷相冲突。

三,过多地参与机密。

秘密工作干多了,很容易引起领导猜忌,甚至因此而消失。

雍正上位的前两年,年羹尧参与许多重大机密,尤其是对雍正对手的处理、重大案件。

年羹尧还有一张很大的私人“情报网”,特别关注京城的消息,在写给雍正的信里面,都会提到雍正的安全。这会让雍正感觉自己就在年羹尧的眼皮底下,也会对他感到可怕。

此外,年羹尧敢担当,个性强烈,雍正多疑又喜怒无常,君臣的性格特点也形成强烈反差。雍正是一个刻薄寡恩的直男,觉得年羹尧没利用价值,又令人讨厌时,就会让他成为一颗弃子。

隆科多被整顿

隆科多是康熙遗诏的唯一“见证人”,也是雍正顺利上位的得力助手,因而获得丰厚酬劳,又是袭爵,又是加官。这种康熙传位遗诏,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涉及到雍正的合法性问题,只要隆科多变脸,雍正对天下都没有一个交代。

在雍正继位之初,隆科多参与机密,与雍正关系铁要不得了,还经常陪他喝酒。大红之日,往往就是大悲之时。

雍正二年,隆科多步军统领的职务由他的对手接管,这是一个不友好的信号。隆科多也觉察到,雍正不会永远信任他,君臣更像是临时性质的合作,因此,他很快连财产也转移出去。

在年羹尧被清理后,隆科多也就顺势成为雍正要打击的“第一号”权臣。雍正先给他安排一个差事,派他去阿尔泰岭,用意非常明显:一是先把他挂起来,要下手时再让他回来;二是远离京城,割断与朝廷的联系,为打倒他造势。

隆科多刚刚离京,胤祥就开始弹劾他。胤祥是雍正的铁杆兄弟,由他出面,说明隆科多影响力不一般,别人不敢轻易弹劾。这也给了外界一个信号,隆科多倒台已经成了定局。

后来,隆科多被人举报,又牵涉到“玉牒案”。玉牒是皇家档案,事关重大,隆科多居然敢私自收藏。雍正在打击兄弟的时候,对玉牒进行过篡改,是不能见光的。隆科多的行为,给雍正的感觉是要挟。

最后,雍正定了隆科多“四十一款大罪”,将其囚禁于畅春园。

张廷玉的青云直上

张廷玉和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九年的“同榜进士”,不同点在于,他比年羹尧更低调,更会做人。两人同进翰林院后,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就提醒张廷玉,年羹尧个性强,将来必会出事,劝及时远离。后来,年羹尧被雍正清理时,张廷玉能够置身事外。

张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人深谙“人臣之道”,几乎就是臣子的楷模。年羹尧仕途升迁速度很快,其实张廷玉也不差,只用了十二年,就从七品做到了正二品的礼部侍郎。

雍正继位后,对张廷玉特别欣赏,说他“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很快就将其提拔为礼部尚书。

张廷玉能够让雍正离不开他,几乎所有的朝廷政务,雍正都会找张廷玉商量;张廷玉生病了,雍正会说自己“胳臂疼”,以表示他是自己的股肱之臣;张廷玉回老家探亲,雍正都会在其奏折上表达思念。

张廷玉在朝廷发挥的才能,不同于隆科多与年羹尧功高盖主,他虽然位置也很高,但主要是充当雍正的秘书。雍正发布圣旨,都是口述,张廷玉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转化为正式文案。此外,张廷玉的满语水平也特别高超,这一点对于他进入决策层极其重要。对于一个贴心秘书,雍正没理由拿下。

张廷玉处理事情没有明显表现出私心,在功名利禄面前也低调。既有过人的才能,让别人无法替代,也能谦让,为皇帝着想。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儿子本来被点为探花,他知道后,立刻进宫向雍正谦让,说要让给普通人。雍正听后,大为感动,于是将其子降为二甲头名。然后,又专门发布谕旨,表扬张廷玉公忠体国。

张廷玉为官异常谨慎,周密小心,不图虚名。他有一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句话堪称是做人做官的精华,少说话,就能少犯错。他为雍正工作了十三年,几乎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有他的参与,但整部《清史稿》却又没有关于他特别大的功绩。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将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了雍正名下,而不提自己的付出。

秋媚说:年羹尧与隆科多的悲剧,是两人个性与行事作风的问题激化了君臣矛盾,让雍正不得不下手。张廷玉是朝堂的“老江湖”,将为臣之道领悟透了,多放照顾雍正的面子和立场,自己甘心当绿叶。他没有侵犯雍正的“领地”,所以能够躲过雍正的猜忌。


秋媚读史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他的妹妹是雍正的侧福晋,所以他是雍正的大舅哥。隆科多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区司令,是康熙的旧臣,雍正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孝懿仁皇后,正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应该管隆科多叫舅舅。



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拥立雍正当上皇帝,年羹尧保证雍正坐稳皇位。可以说,两个人的功劳都很大,又都是亲戚,亲信,于是居功自傲。他们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使雍正感到了威胁,为了大清朝的江山稳固,雍正才杀了年羹尧和隆科多。



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旗人。张廷玉是个汉人,和年羹尧隆科多比,出身低。他是康熙39年进士,侍奉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他为人特别谨慎,据说每次上朝时站的地方都不变,两个脚印儿都是固定的。

张廷玉的谨慎是出了名的,有这样一件事儿,说乾隆不太喜欢张廷玉,张廷玉对乾隆当然也会有不满,于是乾隆想利用文字狱收拾一下张廷玉,派人抄张廷玉的家时,特意交代,好好查一查,看有没有对乾隆不满的文字,结果却一无所获。文人都爱写东西表达自己的看法,张廷玉却没写一个字,因此逃过一劫,不然结果可想而知。


张廷玉对雍正尊敬有加,从来没有越礼的时候。而且张廷玉有一个特殊的才能,他按照雍正的口述拟订诏书,又快又好,几乎不用修改,雍正用的是特别顺手,所以特别喜欢他。这和武则天用尚官婉儿差不多。上官婉儿很有才干,武则天用着很顺手。上官婉儿曾经犯死罪,武则天要用她的才,免她死罪。犯罪都可免,更何况张廷玉是一个谨慎的人,又没有犯罪。



张廷玉是汉人,在朝廷中根基不深,虽然官做的不小,但不掌握军权,对于朝廷不会带来威胁,雍正没有必要杀他。实际上,雍正也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他对张廷玉非常好,答应张廷玉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

有一句话叫做,小心行得万年船。张廷玉就是这样的典型。


豫有得


因为雍正皇帝属于“政治上被孤立”“行为上打破官场常规”的皇帝,因此,他面临着权威被威胁的状态。

(1)年、隆对皇帝的统治地位有威胁当然要被收拾,张廷玉一生谨慎又是文臣、汉人,对于“政治少数派”的雍正不可能除掉张廷玉。他的工作能力和影响力,加上他的文臣身份注定其“不用除掉”,没有“对皇权的威胁”只是政治影响力,对于“强势君主”来说控制得住

年羹尧、隆科多属于雍正的“嫡系部队”成员,但二人僭越皇权的行为确实不少。那么,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不要说后人就是雍正都不知道。对于“皇权威胁”,皇帝们是不会猜猜猜的,只会消灭“威胁皇权的人”。

对于年羹尧,我已经在问答“手握重兵的年羹尧,雍正帝是采取什么手段解除他的兵权”中回答了。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消灭了年、多二人。随着军事上威胁“皇权”的人被整治后,“雍正改革集团的政治集团”已经形成多年,且效率较高,形成所谓的“四大亲信”田文镜、李卫、张廷玉、鄂尔泰。“政治影响力”对于封建社会政坛来说,皇帝说打压就可以打压,没有军事谁在乎你。

田文镜与李卫不和;张廷玉作为清廷关于对于三位地方大员也多有矛盾。因此,四大集团任何人根本不能独大,在政治上根本构不成“威胁皇权”的地步。

只要不“威胁皇权”,一切好说。

(2)雍正“扬满抑汉”在中央层级很明显,乾隆将其扩展到“统治层面”,雍正和乾隆都将满人作为“首臣”,故意打压张廷玉导致其终老不能如愿

张廷玉生于1672,卒于1755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寿高83岁。在康熙朝官位最高当到了刑部、户部、吏部等部门的侍郎。

1722年十一月雍正继位时,50岁的张廷玉必然成为雍正的拉拢对象,被授予吏部尚书。1729年成立军机处时,雍正以怡亲王胤祥为首,其目的就是以满制汉,让“皇权绝对领导军机处”。

其实,自军机处成立时,大部分是以满人为首的甚至为主体的。可惜,张廷玉并没有看到实质,最终导致他与乾隆的“软性对抗”。

次年,胤祥病逝后。张廷玉和马尔赛轮流成为首席,但雍正十年鄂尔泰入阁后长期担任首席,乾隆十年(1732年)鄂尔泰病逝。其后,讷亲、傅恒担任首席。张廷玉心中的不忿,最终导致其1748年(76岁)提出病退。乾隆不许,要求担任顾问留京。

总之,张廷玉的最后7年,就是和乾隆“怄气”的岁月。


坐古谈今


对皇帝来说,一个臣子忠心不忠心是一回事,而他的实力能否对皇权构成威胁则是另外一回事。换句话说,一个臣子是否身居高位不是皇帝最关注的点,但这位臣子能不能对自己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才是重中之重。

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外凭年羹尧牵制十四阿哥胤褆,内靠年羹尧提督九门稳定大局,此二人可以说在雍正即位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加之年羹尧乃雍正最宠爱的年贵妃之兄长,隆科多乃孝懿仁皇后之弟,雍正亲称舅舅。故而此二人煊赫一时,时人莫能与之争风,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下二人却迎来了数十条大罪,下场惨烈。而与二人同朝为官的张廷玉却一步一个脚印,得到了多疑的雍正皇帝从始至终的信任。雍正更是在遗诏之中特意表明要张廷玉配享太庙,堪称汉臣第一人。两相对比之下,同在中枢,同是位高权重,张廷玉的下场相较于年羹尧和隆科多要好太多了。原因甚多,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张廷玉的职位对雍正皇帝压根带来不了什么威胁。

雍正即位之后,他老师张英的儿子张廷玉自然得以进入雍正皇帝法眼,开始深受重用。他先后任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又兼任吏部尚书。在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张廷玉又入军机处领班,更是在乾隆继位之初任辅政大臣。张廷玉虽然位高权重,在各个关键部门担任要职。但细细想来,张廷玉的这些官职都是文官,是皇帝随时随地都可以撤换的,并不足以让雍正帝忌惮。

但年羹尧就不同了,他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又加封太保,赐爵一等公。别的不说,单单是这抚远大将军,节制西北诸省的大权便远远超过张廷玉这位中枢重臣。更何况,年羹尧手里还有足以让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的十万军马。故而雍正将年羹尧捧得越高,对他的赏赐越丰盛,年羹尧在雍正心中的地位也就越重。所以一旦年羹尧露出狂妄的样子,这就不能不让雍正帝暗暗心惊,对年羹尧进行打压和报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隆科多,他既然是雍正帝的舅舅,又在夺嫡的关键阶段发挥重大作用,雍正自然不会亏待这位大功臣。先是封其为总理事务大臣,承爵一等公,兼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也就是说在隆科多位极人臣之后,主管京城和紫禁城防卫的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都系于隆科多一人身上,这样的身份自然让雍正对他也多留了一个心眼。在年羹尧被查之后,隆科多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他先是被撤掉九门提督的职位,后来屡屡被雍正驳斥,直到被查抄幽禁致死。

也就是说年羹尧与隆科多都是带兵之人,手上有枪杆子,这让雍正不得不对他们有所防备。而张廷玉虽然位高权重,但基本上的角色是充当雍正帝的御用秘书,谁又会把自己的秘书给拿下呢。

除此以外,年羹尧和隆科多在雍正骄纵之时不懂得收敛,反而骄纵不法,倨傲不恭,这些日后都成为了他们获罪的理由。而张廷玉大人,素日里以“万言当言,不如一默”为座右铭,该说的尚且不多言,更何况是其他。

一言以蔽之,“机遇决定成就,性格决定命运”。

以上。


逆流时代


雍正皇帝之所以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人都威胁甚至险些动摇他的统治利益。保留张廷玉,亦是为了自己和大淸的江山社稷。

张廷玉,大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他进士及第四年以后,就入值南书房,进入了国家的权力中枢,可谓仕途顺遂,扶摇直上。当然,张廷玉之所以官运亨通,肯定得益于他的大学士老爹张英,但也不完全是,自身卓越的才华才是他的制胜法宝,毕竟是国家的中枢机关,没有两把刷子,只是拼爹肯定不行。

张廷玉不仅才能突出,为人还很低调,从不结党营私,贪污腐败,一腔热血扑在了朝政上。这个优秀的品质被雍正皇帝高度赞赏,称其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次张廷玉请了病假在家休息,雍正皇帝对身边的太监说自己的胳膊有些疼,太监问是不是风寒所致,雍正说是因为我的左膀右臂张廷玉病了,所以我的胳膊感觉有些疼。一件玩笑之事,可以看出,两人除了冷冰冰朝堂之上的君臣关系,内心应该是惺惺相惜的。

这样低调又有内涵的张廷玉,雍正皇帝肯定是要大用特用的,当然他也没有让雍正失望。八王议政逼宫的时候,要不是张廷玉据理力争,雍正险些下不来台。他在军机处改革、赋税改革等方面也是功劳卓著。

这样一个为了大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重臣,于公于私,雍正皇帝也不会除掉。


历史杂货店


大家都知道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帮助雍正登基的有功之臣,而张廷玉的话则一生谨慎,做事小心低调,一生庸庸碌碌。那为什么雍正除掉年羹尧和隆科多,却留下张廷玉此人呢?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他的妹妹是雍正的侧福晋,所以他是雍正的大舅哥。隆科多则是九门提督,是康熙的旧臣,雍正是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孝懿仁皇后又是隆科多的亲姐姐,所以隆科多的话是雍正的舅舅。年羹饶和隆科多算是雍正的左膀右臂辅佐雍正坐稳了皇位,功不可没。但是两人确实居功自傲,仗着自己的功劳又是雍正的亲戚,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势力,让雍正感到了严重的威胁。在雍正期间竟然出现“年选”“佟选”的选官的任命制度,这根本就是活的不耐烦的表现。按道理讲雍正既然想要除掉功臣的话,那为什么会留下张廷玉此人呢。其实这和张廷玉的为官之道有关,年羹尧和隆科多为官过于锋利,而张廷玉则奉行其父的为官之道中庸。

张廷玉对雍正一直都是尊敬有加,不像年羹尧和隆科多那样,从未有过越礼的行为。而且他始终是忠于皇上,多做少说,张廷玉的话本身是汉人,在朝廷中虽然官不小,但是没有军权,对朝廷不会带来威胁,所以雍正的话没有必要杀他。而且雍正对张廷玉非常的好,答应其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


微视集中营




年羹尧和隆科多深度介入了雍正的夺位之争,并在其间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中间的许多细节是不足以外人道也,否则会影响皇帝的无上光荣形象。

有这么一个笑话:A问:1+1等于几?B答:2,A马上用枪把B打死了,边吹枪口的烟边说:你知道的太多了。

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因为知道的太多了,只有死人才是最可靠的,也不会泄露秘密。雍正从来都是那种刻薄寡恩的人,对他不放心的人都会杀之而后快。



从这一点上来看,汉朝的张良和明朝的姚广孝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自己知道大老板不能见光的事太多,大老板也不是一个心胸多么宽广并且是手段戾狠的人。因此张良就早早退出汉朝政治,隐居去了。姚广孝更加厉害,他明白自己没有退路,如果隐居马上就死,但又不能太张扬,所以就白天上朝当官,回家就当和尚念经,才让朱棣没有对他动杀心。



张廷玉是在康熙晚年才步入清朝中央政府,担任康熙的秘书的。

他的父亲张英是大学士,对清朝中央的政治斗争非常熟悉,因此从小就教导张廷玉做一个置身于事外的人。张廷玉没有参与康熙晚年的阿哥夺嫡之争,始终小心做事,不多说话,博得了康熙的信任。

对于雍正而言,他要的就是这种能做事又不添乱,识大体的人,他更喜欢象张廷玉这种深沉内敛的人,他任用的大部分官员都是这一类型的。


更重要的是张廷玉是一个多面手,头脑清晰,文才飞扬,绝对算得上是雍正的良师益友,又知道分寸,不会让雍正产生忌惮之心。

张廷玉的发迹就是从雍正的重用开始的。他是《明史》的总编修,也是《四朝国史》、《清会典》、《世宗实录》的总裁官(相当于主任编辑)。并且是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明朝的内阁首辅。

就张廷玉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而言,是雍正喜欢的那个类型,又从来不在明面上拉帮结派,又有能力,又不让大老板担心,这样的大臣,放在哪朝哪代都是皇帝愿意提拔重用的,何况是敢于用人任事想开创盛世的雍正。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应该说 年羹尧和隆科多的满人身份给他们埋下了死亡的种子,自己又不知道收敛,再加上碰上雍正这样的老板,是他们死亡的根本原因。

反观之,汉朝的卫青就比较聪明。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却始终和汉武帝保持距离,汉武帝总感觉两个人不是那么亲近,卫青总是对汉武帝恭恭敬敬的。卫青私下就说:皇帝跟大臣们亲近不过是重视你的手法,只是一个态度,并不代表皇帝和你是兄弟,在皇帝眼中是没有亲情的。如果你当真了,就离死不远了。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不明白这一点,才被皇帝除掉的。


张廷玉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长大,又读了古今的历史,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管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他始终是中央重臣,小心谨慎做事。直到晚年,才有点不识时务,让早就想除掉他的乾隆动了怒,给了他许多难堪。

但张廷玉马上就明白了乾隆想搞倒他的意图,因此就装作老糊涂的样子,让乾隆皇帝兑现前朝雍正答应让他配享太庙的承诺。乾隆大怒,处罚了他,这一举动反而救了他,让他远离了满清中央势力,又表明自己只是想为自己争点虚名的人,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最终下场虽然不好,但保全了一条性命。

要不然,乾隆完全有可能除掉他,张廷玉这样一闹,虽然搞坏了自己的名声,但保全一条命,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新知传习阁


雍正皇帝并不是一个逮人杀谁的神经病,他是一个想干事、要干事、极有事业心的皇帝,对于阻挡他实现心目中构想的人,或对江山社稷他认为不利的人,他会毫不留情地铲除,但忠于自己、忠于朝廷、有能力又敬业的人,他爱惜还来不及,怎么会蠢到去杀害?

确实,在政治上,在权力场中,雍正常常表现出独断专行而又心狠手辣,谁要是让他感觉到了威胁,他会立刻反扑,且不择手段,对于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如此。

年羹尧和隆科多出事之前,都是显赫一时的朝廷大臣,同时也是为雍正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功臣。年羹尧进士出身,曾率军驰骋疆场,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战功卓著,是清朝最有名的儒将之一,历任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其妹还是雍正封的第一个皇贵妃,高官爵禄如日中天。

然而,年羹尧虽然身为国舅,但却被荣耀迷乱了眼睛,迷住了心智,不知避祸。历来荣宠都是容易引火烧身薪材,高坐上面的人如果头脑不清醒,还倚宠骄横,那就等于自掘坟墓。自平息青海叛乱后,雍正对年羹尧的宠幸无以复加,他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他说:“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可见,雍正对年羹尧感恩戴德。而说这话的当时,从语气中也可以看出雍正的真心,并非虚情假意。

但集荣宠于一身年羹尧,不仅没有感到这种“捧杀”的危险,反而迎着危险而行,骄横跋扈,《清史稿》载:“(年羹尧)请发侍卫从军,使为前后导引,执鞭坠镫。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至京师,行绝驰道。王大臣郊迎,不为礼。在边,蒙古诸王公见必跪……” 他的不可一世,不但得罪了雍正,更得罪了满朝文武。雍正这个人虽然很多事不拘小节,但当他对于某一类事拘小节的时候,就会有人头落地,这就是年羹尧最后被赐死的原因。

对于隆科多的清算原因,与年稍有不同,是因为立场问题。隆科多与年羹尧一样,是对雍正有大功的人,雍正继位,是在隆科多这个当时九门提督的保障下实现的,没有隆科多,雍正要想继位为皇帝,恐怕没那么容易。所以,雍正对隆科多也是极为宠幸,不但高官厚禄,而且公开场合喊隆科多舅舅,不称其名。

隆科多获罪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雍正当了皇帝后,了解到当年争储的时候,隆科多曾经支持过皇八子胤禩,这是雍正不能忍受的;二是隆科多还与年羹尧拉拉扯扯,有结党之事,皇帝最怕的就是这个。所以,隆科多最后被圈禁而死。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可见他的德、才是一流的,做人做事也绝对是一流的。他服务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刚刚继位,想干一番事业,首选张廷玉为学士,近侍大臣,随后连连提拔为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后又与怡亲王胤祥、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共掌雍正首创的军机处,视同宰相。

雍正临终前,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遗诏张廷玉将来死了,配享太庙。从雍正的遗言看来,张廷玉做人做事,是令雍正极其称意的。同时,在雍正身边作为近臣服务13年之久,而让雍正信任始终,也可见他的能力和人品是值得信赖的。这样一个人,雍正怎么会舍得除掉?


帝国的脸谱


年羹尧、隆科多被杀,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把雍正放在眼里,恃宠而骄,骄横跋扈,更是胡作非为,更都是有造反之嫌。所以雍正怎么会放过他们呢?



而张廷玉,他终雍正一朝始终都恪守着为人臣子的本分,不骄不躁,雍正赞其:“和平端正,学问优长”,如此这么一个忠心耿耿,办事能力又是极强的张廷玉,雍正又岂能舍得杀呢?

年羹尧。康、雍名臣,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是雍正朝少有的文武全才。康熙四十八年,不到30岁的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地方封疆大吏,四川任上他兴利除弊,使四川获得大治,因此受康熙嘉奖。康熙六十年,因政绩卓越,被康熙晋升川陕总督,总揽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军政,成为清朝西北权力最大的官员。



雍正即位后,作为绝对的亲信,年羹尧更是平步青云。雍正元年正月,雍正下诏:“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 ,自此年羹尧总揽清朝西北一切事物,形同“古皇帝”般,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北诸省上至总督,下至府县,皆需听命于年羹尧。

同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西陲再起战火,清朝西境危矣。随后,年羹尧被雍正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负责平叛事宜。雍正二年,年羹尧“分道深入,捣其巢穴”,青海叛乱遂定,“年大将军”威震西北。而后,雍正晋升年羹尧为一等公,其父年遐龄册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同时再赏一子爵,由其子年斌继承。



此后,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不但赐予年羹尧可自行决定西北诸省官员的任用,且还下诏:“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就是让整个大清朝要世世代代记住年羹尧的功绩。

而后,雍正更是亲赐年羹尧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原皇族才能使用的非常之物,可以说此时的年羹尧俨然就是雍正朝第一宠臣,更是第一权臣。



可是就是受到如此待遇的年羹尧却始终不满足,他借着雍正对他无底线的宠信,开始变得越发的骄横跋扈,最终在接连做错了几件事后,逐渐失宠于雍正。

第一、擅作威福。当时年羹尧恃宠而骄,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逾越之事是越做越多。当时,年羹尧要求属下官员在接受他赏赐之物的时候一定要“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巡抚的文书本应该平等称之,可年羹尧却要擅称“令谕”,把原平级的官员视为下属;以臣子的身份让身为郡王的蒙古王族对他行跪拜之礼。



可以说年羹尧的行为已是十分逾越,更甚者在雍正面前,年羹尧也是举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最终这等作为让雍正的心中渐渐有了不快之心。

第二、结党营私。当时雍正为了表示对年羹尧的重视,他特别下诏凡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本来这等信任年羹尧应该好好珍惜,更应该慎之又慎,可是年羹尧非但没有珍惜,反而是借着这个权力结党营私,在西北完全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朝廷,他排除异己,任人唯亲,更是大肆贪赃枉法。



如年羹尧就曾借着手中的权力,冒领军功将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推上了直隶布政使和署理副将的职位。

第三、贪赃枉法。年羹尧在西北不足十年的时间就收刮了数百万两的白银,这等贪赃枉法显然是力主反腐的雍正所不能容忍的。

也就是如此,在年羹尧自己一步步的作死下,忍无可忍的雍正最终对年羹尧下重手了。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甲戌日曾经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被雍正以九十二款大罪下大狱,而后年羹尧自裁于狱中。



隆科多。名门之后,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他是由清一代被皇帝(雍正)公开以“舅舅”相称的大臣。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雍正在时任步军统领隆科多的帮助下,得以顺利继位,可谓是雍正朝第一功臣,因此深受雍正恩宠。雍正一即位,隆科多就被赋予总理政务的权力,并授吏部尚书衔。之后,雍正更是赋予隆科多在朝廷铨选官吏时,可不经请奏直接任用,故人称“佟选”。



雍正二年,隆科多与年羹尧一起被赐予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等非常之物。可以说隆科多与年羹尧同为雍正的左膀右臂,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两个人对雍正都有巨大的帮助。可隆科多却同样与年羹尧犯了一样的错误,那就是恃宠而骄,骄横跋扈,贪赃枉法。

他不但自己大肆收受贿赂,还纵容家奴索贿,同时更是与年羹尧狼狈为奸,结党营私,对清朝的政治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如此,雍正五年,雍正以四十一条大罪,将其幽禁于畅春园,次年病死。



综上所述,可以说年羹尧和隆科多死有余辜,他们曾经都深受雍正的宠信,雍正对他们可是掏心掏肺,不但赐予他们“年选”、“佟选”这样的大权,还都赐予了他们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等皇族才能使用的物件,只能说雍正对他们的厚待已是为人君者能给予为人臣子者最高的赏赐。



可是就是如此,隆科多、年羹尧却始终都不满足,他们不但不感激雍正的厚待,还借着雍正对他们的那份信任,行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之事,最终他们这等胡作非也就是惹怒了雍正,也让他们自己付出了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