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隶书?隶书用笔“技法点”的识别与实操


“技法”是拿来用的,临帖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技法意识,尤其是在用笔方面。那么,碑帖中哪些地方集中体现了关键的用笔技法呢?我们在读帖的时候首先要识别清楚,然后才能学习怎样控制毛笔完成规范动作。

首先是逆入顶收,隶书当中几乎没有顺锋入笔,什么叫顺锋呢?就是直接把笔从空中顺到纸上,形成一个尖,几乎所有的隶书起笔都需要逆入,就算尖笔画的出笔,也需要顶纸,所谓力送笔端。

其次是提按,粗的地方需要把笔按下去,起笔就粗的笔画需要把笔毫铺开,细的地方需要把笔提起来,收笔有尖的地方需要把笔毫拢起来,这就是提按。

再次是方圆形态,方笔是需要有一定节奏感体现出来的,圆笔往往是慢慢过渡出来的,起收、转折处都是如此。

最后是中侧锋的运用,判断中侧锋很简单,笔画两面对称、平行变化的就是中锋,不对称的就是侧锋。

接下来我用一段视频,把这四点演示一下。



在这里要提前说到,不清楚的字,怎么观察呢?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清楚的字写熟、写透,自然内心就有了判断,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要纠结不清楚的字。

接下来我们就用几种隶书名帖当中的字来分析一下到底都用到了什么样的技法。


先来看《朝侯小子残碑》中的“大”字看红色圈圈出的部分,横画起笔,很明显有一个斜角,上下不对称,这里明显是一个侧锋铺毫起笔,然后注意笔画只有到了中间才略略变细,这就说明,中间提笔。而收笔处是中锋,顶住就可以,相对比较方,所以收的时候要果断一些。

撇画起笔比较圆,藏锋即可,收笔处有明显的斜角,这又说明是侧锋收笔,整个笔画从中部以后慢慢变粗,说明逐渐按笔,捺画道理相通,只不过到了末尾出现了燕尾,而且是个圆笔,这里不但用到了侧锋,还要节奏均匀地用笔,然后把笔尖拢住。

关于侧锋,提一点小技巧,笔画哪一面鼓起来,往那一面加力,另一面保持平滑过渡即可。


再来看《石门颂》当中的“故”字。《石门颂》是技法点比较少的一种汉碑,绝大部分笔画只有中锋、圆笔藏锋、提按,很少用到侧锋、也很少有方笔,但石门颂线条的方向十分复杂,每一笔似乎都有丰富的方向变化,起收笔都非常的简单,质朴,它的主要技法在中段,主要是对于毛笔方向变化的控制。


再来看《张迁碑》的“棠”字,《张迁碑》难就难在有很多行笔路线不甚明朗的笔画存在,比如说上部的两个三角形小点,三角形的点很容易做到,难在不知道从哪起笔,从哪收笔,这其实按照个人习惯就可以,当然最好能通过一定的运笔使两点有一定关系。《张迁碑》的方笔很多,大部分笔画以按着笔前行为主,当然也有明显的提按与侧锋,长横的中段就用到了提笔,末端燕尾就用到了侧锋,《张迁碑》的燕尾往往都不长,这种短燕尾的出法,内容不能少,但是线路又比较短,因此出锋过程要略慢才有韵味。


再看《乙瑛碑》中的“召”字,右部两个撇画的起笔是尖笔,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尖笔都不要拖着入纸,直接顶在纸上然后按笔书写即可,切不可出虚尖,需要强调的是下面的“口”。隶书中折画几乎都是断开笔书写的,需要注意的是搭接的方式,哪一笔在里面,哪一笔在外面,哪一笔要出头,哪一笔要留空,这也是技法,但这些技法都是建立在普通方圆藏锋起笔、立锋收笔动作熟练的基础之上。


有人会问,《礼器碑》有什么技法么?不都是细细的线条么?吊着笔写可以么?

当然不可以,如果这么简单,它也不可能被称为“汉隶极则”。细看这个“青”起笔第一横起笔是方的,略带斜角,用到了侧锋,其他两横起笔比较圆。竖画起笔圆笔,但由轻到重。两个横画的收笔一个略略向上,一个平出,这里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出尖,末端比较细,和出尖是两个概念,细笔画再出尖就泄气了,汉碑一定不能泄气。

长横画,用到了明显的按笔与侧锋。

撇画中段笔势、提按变化十分明显,也用到了很明显的侧锋。



关于隶书用笔的技法点,简单介绍到这里。

关注中书汇书法学苑微信公众号,更多好文。zshsf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