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映射:早期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頗深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當遇到孩子學習不好時:

“這孩子從小就不是學習的料,學習總是學不好,真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書讀不好,以後肯定也沒有什麼出息。”

當遇到孩子不聽話時:

“這孩子總是不聽話,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總是想要自己拿主意,不聽勸,有的時候還總是和大人對著幹,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以後的人生能有什麼發展?”

老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到底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有什麼科學依據嗎?下面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

一、為什麼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1. 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重要性的概括

專家表示,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

美國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對貓頭鷹進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們的大腦產生持久的生理變化,這樣它們在幼年學習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時期。科學家們引申說,對孩子進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永久印記。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幼兒早期教育合理性的概述。

2. 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講述了幼兒不同階段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兒的早期階段,幼兒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斷髮展的,但同時又是有階段性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幼兒的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發展的繼續,同時又是下一階段發展的開始;前一階段中總包含有後一階段的某些特徵的萌芽,而後一階段又總帶有前一階段某些特徵的痕跡。


3. 早期教育和環境是孩子思想和世界觀形成的內因

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從孤兒院裡領了四十個剛出生的嬰兒,派人餵養他們,但嚴禁任何人同他們說話,在他們面前也不準說話。他想知道人的意識到底能不能自己產生。如此一年,這一殘酷的試驗遭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抨擊,試驗被迫停止了。這些可憐的孩子被人分頭領養了,後來的追蹤調查顯示,這些孩子大都不能具有正常人的思維了,他們已不能成為正常的人了。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小孩子生下來,具備了一個人的大腦,這是他能夠學會人的思維的內因,孩子在三歲之前形成的世界觀,會成為是他們以後人生中接受的新的世界觀的內因,也就是說,在孩子三歲之前的世界觀的形成會對以後的人生世界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那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的究竟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的是什麼?

其實有的時候“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不是看的孩子以後有沒有出息,但是對未來的發展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指從兒童三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3歲和7歲的時候,是成長髮育的兩個重要關節點。

3-7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3-7歲,是一個人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維方式、形成的行為習慣、形成的人格特性和他以後接受別的思想,從而形成更多人格特性和行為習慣的基礎所在。這個時期的教育,是奠定人一生世界觀的最重要時期。

1. “三歲看大”看的是孩子的心理、性格和個性

幼兒在出生時的大腦重量約370克,此後第一年內,幼兒大腦重量增長速度最快,6個月時大腦重量為幼兒出生時的兩倍,佔成人大腦重量的50%。所以3歲之前是幼兒智力發展的高峰階段。除此之外,幼兒在0-3歲時心理和生理發展最為迅速,在這個時期內形成的一些心理、思維和性格等都有可能影響孩子以後的未來和發展。

(1)看心理

孩子的心理發展在一定時期是有一定的表現的,比如心理特點、注意力是否集中、記憶力強弱等方面。0-3歲的孩子在感知事物方面的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在這個時期,孩子會擁有一定的自我感知力和一定的記憶力,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通過對孩子感知事物、記憶事物的能力方面初步看到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的雛形和影子。


(2)看性格

孩子的性格在3歲之前就能夠成型,在3歲以後基本上變化不會很大。

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一般情況下,父母在生活中是什麼性格孩子就會受父母的影響形成一定的相似性格,孩子在自我的成長中會形成對身邊的人和物的學習,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參照身邊親近的人的性格和脾性而發展。

曾經見到過這樣家庭的一對父母,在自己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吃了小虧的時候大聲訓斥:“你為什麼不打回來?太沒用了吧……”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大多數都是不完整和沒有愛的,大多數都學不會怎樣和別人相處,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的性格是否完善?又會走上什麼樣不同的道路呢?

(3)看個性

“三歲看大”是指在看孩子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同時也要看孩子自身的個性。可以從孩子的做事態度、愛好喜惡等方面來對孩子青年時期的發展狀態有一個初步的判定和認識。

2. “七歲看老”看的是孩子未來的發展和人生走向

“七歲看老”在一定程度上看的是孩子的人生髮展方向。孩子的3-7歲是自我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4-7歲的孩子處於啟蒙期,也是大腦、智力和人格的高速發展時期。


就像有些家長喜歡說髒話,孩子在幼年時期由於自主意識發展還不夠完善,同時也會對周圍的人和物進行一定的學習和模仿,孩子在一定時間內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會漸漸形成一些不好的認知和判斷。

所以,孩子在3-7歲這個人格高速發展的時期需要父母給予良好的早期教育,幫助孩子在早期的自我發展中打好基礎。

三、父母應該怎樣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核心就在於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在早期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從而為孩子以後的人生髮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1. 瞭解孩子的發展類型和特點,發展適宜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給予孩子良好的早期教育,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和評價孩子,需要去用發展的眼光了解孩子自身的個性和特點。比如,在孩子不喜歡學習,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更多的是發現孩子身上的特點及閃光點,在發現和了解孩子自身的特點之後,對孩子的特點加以引導,比如,孩子不喜歡學習但是可能在別的方面會有一定的擅長之處,父母要找到並幫助引導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利用適合孩子自身的方式來發展適合孩子的教育。


2.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環境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一定的影響,為孩子以後的人生髮展打下好的家庭環境的教育。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和環境能夠給孩子愛的滋養,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能夠更多的去關愛他人,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富有愛,富有愛的情感。同時,愛的滋養也能夠給予孩子心靈上的治癒,有助於孩子合理的應對消極的人生狀態。

陪伴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呵護,良好的家庭環境需要父母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陪伴能夠給予孩子成長的見證,另一個方面也能夠給予孩子成長以信心,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從容面對人生百態。

3. 積極情緒的培養

有的時候,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情緒和表現是否積極也會對以後的人生髮展方向有一定影響。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比如,適當的讚美,讚美可以讓孩子更加積極的投入到實踐和鍛鍊中去,能夠在促進孩子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父母通過適當的讚美可以增加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從而在以後的人生中能夠積極的面對一切困難和挫折。


4. 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價值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之路的走向。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價值觀,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用事實向孩子講述價值觀的重要性

事實的陳述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是有力的。比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可以這樣做: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敢承認的時候,父母可以在和孩子進行一定的交流之後,通過一些主動承擔錯誤並且能夠主動接受錯誤的真實案例誇獎主人公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敢,在對這些真實案例進行合理性的分析的時候,讓孩子通過真實事例的主人公的勇敢並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於承認錯誤,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

(2)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父母想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當父母希望孩子誠實時,父母自己需要先做到對孩子誠實;在希望孩子上進和努力時,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樣,用自身的特點去影響孩子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意識,形成對人對物的正確認識和感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思維、性格、特質……父母需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時時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性格、思維等特點,在孩子出現不好的性格偏向和思維習慣時及時給予語言上的溝通和引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格和思維習慣,避免孩子形成一些不好的發展,幫助孩子樹立對自己的一些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在孩子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導向。

早期教育的培養對孩子的人生髮展影響巨大,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性格和人格的給予一定程度上的引導,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