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村貌優美 鄰里關係和諧 社會治安穩定 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十八灣村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紀實


成都市委政法委副書記何淼(前排左三)檢查十八灣村相關工作


十八灣村的家庭農場主通過手機可以實時查看視頻監控情況


“老書記鄉情話苑”人民調解室竭力化解鄰里矛盾糾紛


十八灣村的鄉鄰空間


十八灣村組建綜治巡邏隊保障轄區平安


十八灣村環境優美

郭華 本報全媒體記者 夏菲妮 文/圖

如果說“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新農村建設的“大理想”,那麼產業振興、挖掘特色、打造屬於自己的“名片”,就是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十八灣村的“小目標”。有了這個“小目標”,十八灣村將全面依法治理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凝聚各方力量擼起袖子加油幹。短短几年時間,十八灣村一舉成為省先進黨組織、省十佳產業興旺村、全省百強名村乃至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如今的十八灣村村容村貌優美、鄰里關係和諧、社會治安穩定。

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十八灣村,因境內毛家河蜿蜒貫穿,曲折多灣而得名。近年來,在青白江區委政法委的具體指導下,十八灣村全力完善以三治為核心的基層治理機制,在治安狀況、法治宣傳、鄰里關係等方面找措施、下功夫、做文章,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鼓動群眾共創共建,特別是結合“平安社區工程百日攻堅行動”“市級平安示範村(社區)”“三美新村”“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六無”村(社區)的創建,為廣大村民努力打造一個村容村貌優美、鄰里關係和諧、社會治安穩定的良好村落。近年來,十八灣村先後斬獲多項全國性、省級大獎,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四川省先進黨組織”“四川省百強名村”“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村”“省級四好村”“四川省十佳產業興旺村”、四川省一村一品示範村等稱號。

培育特色產業實現村民增收

城鎮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標誌。如今,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在探索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十八灣村正是其中之一。“我們村該怎樣發展產業?”“怎樣把人留在村裡,打工掙錢和照顧家庭兩不誤?”曾經,這些問題困擾全村村民。後來,十八灣村黨委引領全體黨員承諾踐諾,將“我是黨員我帶頭”服務品牌融入產業發展,以黨小組為單位,通過召開院落壩壩會、民情懇談會等方式廣泛收集村民和轄區企業意見建議。村兩委班子經過四處走訪、反覆討論,結合鎮上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的指導意見,逐步完善、細化產業規劃,最終確定“2+1”產業佈局,即“兩基地一園區”(1000畝鮮花蔬菜養蝦養蛙基地、1000畝特色食用菌種植基地、1000畝特色食用菌加工園區)。

不僅如此,該村黨委還發動黨員帶頭招商引資,先後引進宜家、康祖等1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省級龍頭農業企業3家);發動黨員帶頭創業,培育“成都田源山珍菌業合作社”“青白江紅地球家庭農場”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6家,其中,“成都田源山珍菌業合作社”已吸納成員100餘戶,並榮獲“國家級示範合作社”稱號。

10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十八灣村的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換上工作制服,經過嚴格消毒後來到加工車間風味包生產部。記者看到,由於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每個工作臺僅需2至3名工人操作,一袋袋即食型風味包快速從流水線上傳輸出來,經新型包裝機自動打包成箱,整個過程高效、整潔、衛生。據瞭解,該公司非常注重味感和品質,依託專業院所數十位專家的技術支持,聘用韓國專業人士共同研發,產品橫跨泡菜和調味品兩大類,秘製出數十種特色產品,與“康師傅”袋裝調味品的供應商、“鄉村基”食品連鎖店和國內外一些食品加工企業形成了長期的、良好的合作關係,解決就業200餘人。

而在十八灣村特色食用菌園區,如今,這裡已逐步形成以食用菌育種、制袋、種植、產品加工、文化展覽、餐飲、休閒娛樂等一條龍的生產加工企業鏈條。依託成都鐵路港,企業產品遠銷海外,年產值達7.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0餘個,1300餘名十八灣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就業村民實現人均年增收26000元。

開展綜治巡邏確保一方平安

在農村,由於村民多為散居,“天網”看不到的地方還是需要“人防”。十八灣村有21個組、近30個較大院落,安保巡邏、清掃保潔等公益性崗位需求至少要三四十個,如何花小錢辦好事呢?“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由村民代表大會和議事會討論一切重大的公共事務。”十八灣村黨委書記萬孝成介紹,村民討論通過了“組建村義務巡邏隊”的提議,以自願報名和推選的方式招聘了15名隊員,白天,公益性崗位的3名專職巡邏隊員負責全村的治安巡邏,每月,12名報名的兼職巡邏隊員都將集中參加兩到三次夜間集中巡邏,每次巡邏時間不得低於3小時,每名隊員每參加一次夜間巡邏可獲得一定的補助。同時,依靠社會捐贈和贊助,十八灣村村委會購買了8輛電瓶巡邏車和30部對講機,增強了巡邏力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自輪流巡邏和集中巡邏制度落實後,村民們的防範意識大大加強,形成了相互看家和詢問來訪者的習慣,全村治安形勢大為好轉。據巡邏隊隊長萬孝剛介紹,隊員在巡邏時,還會對村民進行提醒,例如用廣播提醒村民“防火防盜,注意安全”等。

去年2月,在十八灣村五組與六組的交界處,村民張某醉酒後騎自行車回家,不慎摔倒在路邊,幸好被夜間巡邏隊員發現,及時展開救助,張某最終化險為夷。

據記者瞭解,自從巡邏工作持續開展後,十八灣村入室盜竊、電瓶車被盜等現象大幅度減少。更可喜的是,電信公司“慧眼工程”剛剛在村裡安裝了戶外監控設施,小偷小盜行為更是無所遁形。村民陳家宜經營的小賣部曾經發生過被盜事件,當時,被盜的手機、電腦和香菸價值超過了1萬元。如今,他配合電信公司安裝了監控攝像頭,小賣部再沒有出現過財物被盜的事情。

目前,全村已有30餘戶村民自願在房前屋後加裝視頻監控攝像頭,村民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查看監控視頻。

在村委會辦公室,電腦接入農村“雪亮工程”和“慧眼工程”後,可以實時顯示各主要路口、食用菌加工園區、村民廣場等公共區域的監控視頻,實實在在減輕了巡邏隊員的工作壓力,治安情況變得越來越好。

打造秀美環境構建文明生活

十八灣村的劉家巷是遠近出名的老院子,“劉家巷”之名自清朝延用至今。過去,一到雨天,劉家巷的路變得泥濘不堪,給左鄰右舍帶去了諸多不便。幾年前,成都市啟動百村容貌整治工作,在全市選取100個村容村貌薄弱村進行試點,十八灣村位列其中。村兩委不等不靠,廣泛宣傳,收集民意,聽取建議。同時,充分發揮黨員、村組幹部及議事會、監事會成員的示範帶頭作用,切實做到“一個村幹部、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積極引導群眾主動投身到村容村貌整治行動當中。

老林盤、小水塘怎麼打造?大家集思廣益,建議先清理,再用竹籬笆相圍。全村統一購買6000多元的金竹條,花錢不多,既有美化功能,也有安防作用。如今,爛水塘填成了宣教小廣場,村道路與住戶之間由彩磚堆砌,舊土牆換了新顏,張貼了有關法治建設、精神文明、孝道文化、村務公開等內容的宣傳畫。

村民羅登瓊家門口有兩塊菜地,旁邊就是剛修建的戶戶通小路,在路與菜地之間建起了兩塊竹籬笆後,戶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初秋,軟槳子等藤蔓農作物爬上籬笆,田邊的三角梅開得正豔,非常漂亮。“裝上竹籬笆後,狗和雞不會跑到菜地裡去亂竄,心裡踏實多了。”羅登瓊說,如今,種菜和種花兩不務,院壩外也顯得更好看,這樣才有田園風光的味道。

村民鍾子文家屋後有一個小藕塘,周圍也裝上了竹籬笆。鍾子文告訴記者,以前,到了夏天荷花盛開之時,大人來觀賞,小孩來玩耍,自己時常提心吊膽,生怕有人落入藕塘。自從裝上了竹籬笆後,自己心裡便踏實了,不僅可以防止小孩子掉入水中,還防止不法人員翻牆入室。除此之外,竹籬笆還是一道生態圍欄,絲瓜、豇豆、南瓜等農作物的莖葉爬滿籬笆後,形成了天然的綠色屏障。

做好人民調解促進鄉鄰和諧

人民調解被譽為“東方一枝花”,它的作用惠及千家萬戶,“調解出和諧”越來越被社會認可。

十八灣村六組住著一名從鄉鎮機關退休回鄉的老幹部劉義坤,因有多年基層工作經歷,既處事公道,又懂政策,在群眾中威望較高。

當被村幹部邀請作人民調解員時,劉義坤欣然接受了。“在職時,能為大家出力辦事,是職責所在;退休後,組織能相信我,更是對我的信任,我當然要當好人民調解員。”劉義坤笑著說道。

談起調解經驗,劉義坤告訴記者,當好人民調解員,不僅要辦事公道,更要為群眾說話,切實爭取和保護好老百姓的合法利益。

此前,在以六組劉家巷為中心打造平安建設、精神文明等示範點建設時,形成了一個相對集中的宣教小廣場。為美化環境,村廣場一角還需補種幾棵大樹。一名村民怕影響他的出入,堅決反對栽植大樹,並聲稱:“你們栽了,我也要拔掉!”而其他村民認為,環境打造好了,大家都受益。就在幾方僵持不下時,老書記劉義坤立即前往調解。他一邊向反對栽樹的村民作思想工作,告訴村民要支持公共建設;一邊又向建設方提出建議,指出兩棵樹之間,一定要留出一定的距離,確保機動車可以出入……幾番努力後,反對栽樹的村民終於和建設方達成一致,矛盾順利化解,綠化也搞好了。

如今,德高望重、為人公正、處事公道的劉義坤被院落百姓稱為“劉諸葛”,村民一旦遇到矛盾,都習慣性先找劉義坤擺一擺,心裡豁然開朗。劉義坤感言:“我是一名老黨員,老百姓信得過我,願意和我交流,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他們排憂解難,爭取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

有了老書記的影響力,十八灣村借力“柳街經驗”,建立了化解矛盾糾紛的“老書記鄉情話苑”,創新了人民調解室打造,積極渲染“鄰里篇、夫妻歌”等“和為貴”的法治理念,形成了就近就快解決鄰里糾紛、夫妻矛盾的調解新模式。同時,在村民集中居住區成立院落管理委員會,不定期召開“村民代表壩壩會”,民主決策院落內大小事務,制定院落自治村規民約,實現院落依法民主自治。還以創建法治示範點為切入點,整體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三美”創建活動,重點推進林盤整治項目,突出村落改造提升,促使法治環境、人居環境得到雙提升。

萬孝成說:“一邊發展產業,增收富家;一邊搞好平安創建,平安穩家;一邊搞好民主法治,和諧大家。”短短几年時間,十八灣村在村容村貌、村域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園區產業呈現欣欣向榮的良好發展態勢,帶動了周邊村企業的互相合作與發展,村民收入穩步增加。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將黨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植根於最基礎的細胞單元,將人民的需求和感受作為檢驗和評判社區發展治理的基本標準,抓住和激發社區關鍵群體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引領帶動全民參與,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