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你怎么看?

中国的教育倾向于围绕知识的积累展开,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知识的积累已经不再具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创新驱动上。如何做、怎么做,本文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钱颖一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人工智能让中国教育现有的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我想,在了解了中国教育的长处后,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我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

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今天,很多知识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机器通过深度学习来处理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之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考试科目。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和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等,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迫切性。

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在教学实践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积累的知识就越多,而好奇心和想象力却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

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备的其他元素。

功利主义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要有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一、短期功利主义;二、长期功利主义;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

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所以,我们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

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改革不易,但变化令人鼓舞

基于以上反思,我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模式。在此,我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在教育中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在教育中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目前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改革的不容易。传统观念、市场压力、社会环境都是制约因素。但是,对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关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共鸣;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些都是欢欣鼓舞的变化。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创新人才教育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青松汇,中国首家创客编程教育交流媒体平台,专注专业服务于编程教育、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