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国际机场建设的背后:这家建企22年来如何做到“建造+改造”

1996年之前,上海民用机场只有1座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和1条跑道。1995年虹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保障能力已达到了饱和。

为加快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发挥上海在长三角的龙头作用,代表国家竞争亚太地区大型航空枢纽港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兴建浦东国际机场的战略决策,1996年6月,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讨论通过后下发。随后上海的国际机场建设开始快速有序发展。

从1997年起,上海建工作为项目管理与施工总承包商参与上海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建设。22年多来,先后承建了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不停航改造、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不停航改造,以及在今年9月启用的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等。上海航空枢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建成亚太地区大型航空枢纽。目前,上海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共拥有4座航站楼、1座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5个货运区、6条跑道,客货设计能力达到1.2亿人次和520万吨。2018年的航空客运吞吐量达到1.18亿人次,连续3年位列全球城市第4位;航空货运吞吐量达到418万吨,连续11年位列全球城市第3位,城市航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建工在机场工程建设中研发的科技成果获得了一批殊荣,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还通过建设上海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工程创出的品牌,走出上海,正在承建新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和西藏定日机场等。

“厚积”才能“薄发”,这家老牌国企在上海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工程上取得的成绩,正是得益于施工管理创新模式和成套科技创新技术的支撑

创新项目施工管理总包模式

22年前的1997年,我国推进总承包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提倡对建筑工程进行总承包。因此,当1996年6月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立项后,上海建工以服务业主需求为中心,根据政府投资性质的大型公共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综合管理与施工能力的优势,创新形成了适合业主需求和工程建设要求的“项目管理总承包+施工总承包”模式。1997年5月,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的浦东国际机场一期T1航站楼开工,根据与业主的合同约定,项目总承包部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包括前期策划、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进行控制与管理。

上海建工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比较完整与成熟的管理体系,派出的总承包项目部以总协调确保总承包,以总服务体现总集成,组织管理协调各个专业施工单位,正确处理各种制约项目进度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关系,按合同要求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对外,强调对业主讲究诚信融洽;对内,倡导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对周边社区,创建文明良好的环境氛围。

对于工程总承包的理解,上海建工副总经济师、总承包部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锦彬认为:真正的工程总承包必须以服务业主需求为中心,符合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与运维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有利于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发挥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单一和技术管理优势,降低工程风险,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益,组织与统筹管理设计、施工等力量,降低管理成本,为业主有效控制投资,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价值最大化。

实践证明了在承担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工程建设中实施“项目管理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的模式是成功的。

组建强有力的现场管理构架体系。建立工程建设指挥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并整合处于行业领先的旗下各施工单位的整体优势资源,提升对于钢结构、安装、装饰、弱电、玻璃幕墙等方面的专业管理协调能力,形成具有总分包合作管理的现场施工管控体系。

独有的施工总承包前期策划服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总承包项目部能够积极参与业主组织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制定项目总体实施计划和主要节点目标,为业主降本增效服务。同时在开工前,做好关键技术研究、现场布局准备、施工流程策划等工作。

提前并全面地与设计单位沟通协调。上海建工注重发挥总集成优势,积极配合业主和设计单位,通过设计管理做好深化设计工作;加强与设计单位的协调,确保出图速度;针对施工难度,强化与设计的结合,促进攻坚克难。

具有可靠的绿色环保施工措施和安全文明措施。包括“以人为本”的现场安全文明管理措施、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措施、保护工程周边环境的措施、生态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工程周边环境的协调等。

先进科技助力国际机场建造

怎样占领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上海建工的做法是顺应建筑施工的高科技发展趋势,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瞄准有代表性、有发展潜力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

当23年前法国著名设计师安德鲁设计的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海鸥展翅”的创意造型公布时,业内认为设计师的“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攻克不少超级技术难题。其中的难题之一就是“复杂大空间网架结构整体吊装技术”。

航站楼钢结构可谓独树一帜,“海鸥”状的大屋盖由连续四大跨穹顶组成,钢结构面积达16万平方米,总重达3.4万吨,主楼屋盖的最大翼达140米,呈不对称的漂移结构,其安装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在国内钢结构安装史上是空前的。

在时任上海建工副总经理、建工机场项目总经理徐征,建工机场项目常务副总经理张晴和建工机场项目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林锦胜的带领下,上海建工项目总包团队与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一起将“大空间网架结构计算机同步控制技术和吊装工艺”列为科技攻关的重点课题。机施集团总工程师吴欣之与近百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象开足马力的机器一样运转起来,一场技术方案的“群英竞赛”展开了,整整半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轮的方案竞赛,由最初12个充满智慧的技术设想被遴选、归并、优化成7个各具特色的技术方案,尔后又经过比较、分析、论证演绎成更完备的方案……

1997年4月春雨霏霏,当厚厚一叠技术方案,1:700可自动演示施工工艺的精美模型,以及为攻关设制的9个科研课题的设想和部分报告,呈现在时任浦东机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吴祥明和专家面前时,领导和专家们惊叹了!中方的总设计师汪大绥当场表态“我支持这个方案,这是一个与结构特点相吻合的中国式方案”。

第二年的春天,当规模宏大的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巨鸥”似的钢结构屋盖安装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时,奇迹发生了。1.5公里长的工地,成了钢结构拼装、组装、区段滑移、整体安装的流水线,4个比足球场还大的钢结构拼装“车间”被从工厂搬到现场,主楼和登机长廊建筑物两端“巨无霸”大型吊车正在把一榀榀百余吨的弧形钢屋架送到20米高的框架平台上进行每一节间组装;计算机控制的液压同步牵引系统正在主楼框架平台上将相当于6层楼高、标准足球场一样面积、重达1000余吨的每一组组装好的大型钢屋面缓缓牵引到预定的位置上。

“地面节间拼装、跨端空间组合、区段整体移位”、“工厂化施工,流水式作业,计算机控制”这个中国建筑工程界梦寐以求的境界,终于在大规模的建筑结构安装中实现了,浦东机场的钢结构安装结构以每个月6000吨的高速度,创造了中国钢结构安装的新纪录。这套创新技术与工艺,施工技术人员只要坐在控制室的电脑屏幕前,按击键盘,就可实现几千吨、上万吨的大型钢结构整体安装,使超大型钢屋盖在高重心、不平衡状态下区段整体滑移。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走进大型钢结构整体安装计算机自动控制中心的集装箱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身份的市长惊讶了,“没有想到粗放型的建筑工地,计算机控制的工业自动化也大有文章可做”。

而在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的T2航站楼建设中,总包团队根据航站楼的结构特点和主楼上楼面吊装、指廊跨外吊的工况要求,应用计算机同步控制技术,研发出一系列地面拼装、楼面同步滑移与提升等新一代计算机控制液压智能化牵引系统与吊装先进工艺。上海建工在机场航站楼大跨度桁架结构整体吊装技术方面能够达到领先的水平。

一流方案解决“不停航”改造

随着机场运载能力的提高,机场的改造势在必行。自2012年起,上海建工先后承担了上海虹桥和浦东两大国际机场的“不停航”改造。

“不停航”改造带来的施工难度,就是不能影响一个航班,不能影响一个旅客,这是何等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方案的优化便是头等大事。总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的浦东机场T1航站楼,配合后期卫星厅建成后所需的捷运、值机办票和“一关三检”功能进行改造扩容。

“安全第一”和“旅客至上”是最重要的。项目部的100多名管理人员和最高峰时2000多名建设者,每天要像坐飞机一样通过安检,所有的工具都要按照申报批准的工具清单经“X”光扫描记录。比旅客安检更高的要求是,工具进出原件原物原数量当天进场和离场出关,不能少一件也不能不相符。

而确保运营安全是红线,是坚决不可触碰的。项目部在上海建工副总裁、机场项目指挥长林锦胜和项目副指挥长陈安民等带领下,按照机场航站楼的特点,从交通组织、管线安全、封闭物理围挡、防火安全等四个方面确定了相应的对策。

在对现状旅客流程分布的情况进行分析,对现场进行排摸、梳理基础上,总承包项目部与各方协商,同步研究和优化完善运营、设计和施工的三大方案,最终确定模块化施工的方案,即维持现状运营功能,按功能划分为值机岛、安检区、检验检疫区、边检区、海关区等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建成一块验收一块,启用一块再停运改造一块”的最优方案。

项目团队把铁路平交口概念引入到航站楼“不停航”施工中,解决禁区内的交通管理;通过应用内嵌式和室内基坑技术,解决低净空、零间距等难题;通过应用钢屋盖下幕墙同步平衡拆除技术,确保既有钢屋盖受力状态可控,达到拆除改造后不漏水的功能要求;通过屋面加层先完成钢结构加层,再拆除混凝土老屋面,分批次完成钢结构与混凝土梁柱节点转换技术,确保加层区域下方楼层“不停航”运营的需求等。在专项技术应用方面,为了减少泥浆,采用压灌桩、抗拔竹节桩等无泥浆技术;为了确保交通畅通,对位于基坑内的高架立柱采用托换技术等。

在确保飞机正常起落、安全运营的同时,更要确保进出空港旅客的舒适度。项目总承包管理团队经过梳理,发现主要涉及空调、照明、噪音、扬尘、异味等多个方面。如在空调、照明方面,与运营安全同步考虑,采取临时补偿措施,同时为了减少室内气温影响,室外新建区和既有室内的联通的工作量安排在春天或秋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减少机械切割、空压机凿除等容易产生噪音的工艺,实在避免不了的噪音,一律安排在停航时段内进行,即每天凌晨的短短几个小时内;而通过做好垃圾装袋、及时清扫、细雾喷淋等“落手清”工作,使扬尘得到了严格控制;而工厂化制作、场外加工、现场拼装、所有装饰材料选用环保绿色建材,并以水性涂料、石材、金属、玻璃等为主,再辅助用空气净化设备和通风设备,做到了相邻的运营区内无异味飘散。

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的改造已于2018年6月竣工。改造后两大机场不仅满足了空间功能上的扩容,更是提升了新的功能需求,实现了上海空港的全面升级。

擅长于“难、大、精”工程建设的上海建工,又一次创出了空港建设史上新的纪录。而“不停航”改造的成功解决方案,也为全国范围内航站楼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集成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如果科技发展采取齐头并进、按部就班地推进,从财力和人力上来说,既不可能,更不现实,原有的优势也会相对减弱。因此,机场项目总包团队注意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集中用于机场工程建设是最能体现企业领先优势的方面,进行“强播种,精耕作”。

走进基本建成的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你会被眼前一根根清水混凝土圆柱和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孤形悬挑板所吸引。作为上海工程建设的观摩工程,业内同行对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清水混凝土技术的工艺流程和美学表现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清水混凝土技术所达到的领先水平给予高度肯定。其实,混凝土技术一直是上海建工的强项,在这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机场项目量大面广的清水混凝土有其特殊性,一直非常重视工程竣工后的总结和提高。

总建筑面积62.2万平方米的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机场卫星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卫星厅工程,位于浦东机场T1、T2航站楼南侧。卫星厅与T1、T2航站楼的连接方式突破传统,通过地下捷运系统相连,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东西分开、南北一体”的总体规划格局。卫星厅建筑外形呈“工”字型,将登机长廊的长度应用到最大化,增加了近机位数量,优化了近机位布置,成为功能应用最大化的典范工程。而卫星厅中堪称绿色环保一绝的清水混凝土工艺也得到了完美呈现。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清水混凝土是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次浇筑成型、不做任何修饰。以最原始的建筑材料,表达原始的装饰质感,这看似简单,却是一种材质的极致应用体现,而正是这种原始的质感、极致的体现,让清水混凝土成为了具有美学表现的“艺术品”。日本国家大剧院、巴黎史前博物馆等世界知名的艺术类公共建筑,均采用这一建筑艺术。据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王伟良介绍:“这种美学与材质的结合,在施工工艺之中的体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塑造的过程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因此,正是这种工艺技术的细微之处,让混凝土这种原本不外露的本色重回大众视野”。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建工就先后承担了波特曼大酒店(上海商城)、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等工程的清水混凝土工艺研发,积累了丰富的清水混凝土工艺和施工经验。

清水混凝土不仅体现装饰艺术效果,更能体现这种材质的“匠心”之作。此次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建设中,清水混凝土量大面广。项目部依靠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在科研团队和“陈安民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共同努力下,自主开发并大规模应用第五代清水模板体系——玻璃钢圆柱模板和圆环平台木模体系,共计现场浇筑清水混凝土柱1899根,其中圆柱1751根,方柱与矩形柱148根;现场浇筑的宽达4.2米、长达3500米的清水混凝土弧形悬挑板,创出了国内清水混凝土长度与面积之最。现场浇筑清水混凝土柱、板、梁的总方量达5.4万立方米,这在上海一个工程中也是最多的。此外,工厂预制清水混凝土挂板共计532块约6000平方米。

王伟良介绍:“从外观看来,这种混凝土在一次性浇筑成型后,表现出逼真的混凝土肌理,形成整体清水效果,后续不需要打磨、修缮,只在表面涂一层哑光透明保护剂,不需做其它任何饰面装饰。”

在施工过程中,上海建工旗下总承包部、二建集团、七建集团、安装集团、装饰集团、材料公司等各参建单位合力研发出了自然纹理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满足清水混凝土结构艺术化的需求,形成了从清水混凝土材料研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到后期成品保护的一系列施工工艺。通过运用GPS定位、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立体排版到数字化加工等一系列施工工艺,体现了工艺创新、工法创新、绿色施工的理念和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和坚守。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清水混凝土明缝、蝉缝以及螺栓孔进行排版,使清水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达到了素颜的效果。

经过22年承担上海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工程建设,从单一的航站楼到综合型航站楼,从枢纽型航站楼到航空城,这家老牌建企已完成新建、扩建和改扩建等建设任务,实现航站楼、高铁车站、地铁车站、停车库等各类别交通工程的全覆盖。机场工程建设和“不停航”改造成为了上海建工的“拳头产品”。

本文由上海建工总承包部供稿,文/章华平,部分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